明京城右門設(shè)“登聞鼓院” 方便百姓上訪
古代人遇到冤情如何上訪呢?那么“登聞鼓院”將方便百姓上訪陳述冤情。下面由本文帶領(lǐng)大家解讀明代登聞鼓院里的來龍去脈吧!
百姓擊鼓鳴冤,官員必須處理
長安右門的公務(wù)很簡單,那就是審判犯人,尤其是重刑犯。這時候就出現(xiàn)了我們在一些古裝劇里看到的審犯人場景了,我們的影視作品當(dāng)中卻從來見不到這一幕。
在承天門前甬路的西側(cè),東西長安街南側(cè),面對面坐著一些官員,坐東向西的來自五府,坐西面東的來自禮部衙門,其中吏部的主筆坐第一座,主持判案;刑部正堂坐第二座,主管審案定罪;都察院坐第三座,主管檢查和審核。被帶上來的犯人如果沒有什么冤情,就要面向北跪著,如果有冤情的話,則面向西向主筆喊冤。
大多數(shù)犯人在這里被審理之后就前往了下一站,斬首。明代他們被送往西四,而清代則被送往菜市口。
長安右門外路北,在明代曾經(jīng)有一座“登聞鼓院”,這個地方是為了方便上訪的百姓擊鼓鳴冤用的,而且朝廷規(guī)定,對于擊鼓事件必須處理,明朝成化年間就因為一個官員沒有及時處理上訪事件而被調(diào)動了工作,去了當(dāng)時相對比較遙遠(yuǎn)的云南當(dāng)了個小官。
而在大明門,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所圍成的這個T字形廣場周邊,則是中央一些重要機構(gòu)的衙門,而且這些衙門也基本上按照文東武西的格局分布。
而六部中的刑部則不在這個范圍里面。因為北京城是仿照南京興建的,而南京的刑部就是獨樹一幟,領(lǐng)著大理寺和都察院這兩個衙門(三法司)一起跑到了玄武湖附近安家,也就是位于南京的北郊。
因為北方在五行中屬水屬陰,因此這種動刑的地方也就放在了北面。實際上這樣可以讓刑部大牢遠(yuǎn)離皇宮,皇帝也可以不去聽那些冤鬼們的凄厲喊聲。北京的規(guī)劃也繼承了這一點。
而刑部的選址則更加“貼切”—位于紫禁城的西面,今天的西單附近。西方屬金,主殺,這就更加符合刑部的特色了。而明代的刑場,也選擇在了距離刑部不遠(yuǎn)處的西四牌樓。
相關(guān)信息
官署名。簡稱鼓院。北魏延和元年,于闕門懸登聞鼓,許人鳴冤。唐于東西朝堂分置肺石下或擊登聞鼓。宋初,立登聞鼓于闕門之前,置鼓司,先以宦官,后以朝臣主管。景德四年始改稱登聞鼓院,隸司諫、正言,掌接受文武官員及士民章奏表疏。
凡建議有關(guān)朝廷政事、軍事機密、公私利害等事,或請求恩賞,申述冤枉,貢獻奇異術(shù)等,如不能依常規(guī)上達(dá)皇帝,可先到登聞鼓院呈遞事狀,如受阻抑,再報告登聞檢院。南宋登聞鼓院與登聞檢院、糧料院、審計院、官告院、進奏院合稱六院。
遼屬門下省。金掌奏告御史臺、登聞檢院處理不當(dāng)事。元掌接受父母兄弟夫婦為人所冤殺者申訴。清通政使司所屬有登聞鼓廳,掌敘雪冤滯。
官署名。簡稱鼓院。北魏延和元年,于闕門懸登聞鼓,許人鳴冤。唐于東西朝堂分置肺石下或擊登聞鼓。宋初,立登聞鼓于闕門之前,置鼓司,先以宦官,后以朝臣主管。景德四年(1007)始改稱登聞鼓院,隸司諫、正言,掌接受文武官員及士民章奏表疏。
凡建議有關(guān)朝廷政事、軍事機密、公私利害等事,或請求恩賞,申述冤枉,貢獻奇異術(shù)等,如不能依常規(guī)上達(dá)皇帝,可先到登聞鼓院呈遞事狀,如受阻抑,再報告登聞檢院。南宋登聞鼓院與登聞檢院、糧料院、審計院、官告院、進奏院合稱六院。
遼屬門下省,金掌奏告御史臺、登聞檢院處理不當(dāng)事。元掌接受父母兄弟夫婦為人所冤殺者申訴。清通政使司所屬有登聞鼓廳,掌敘雪冤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