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智深原名叫什么 解讀魯智深是個怎樣的人
施耐庵的小說《水滸傳》中,魯智深的原名為魯達,魯智深只是魯達在剃度時候寺廟中的長老賜給魯達的法名,從此魯達出家當了和尚便是魯智深了。
魯達本來是魯提轄,這個姓名便是由于魯達的職位而得到的,官位雖然并不是很高,但是魯智深為人嫉惡如仇,后來也是因為看見了金翠蓮父女兩人的不幸遭遇,才心中負氣前去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的,由此遭到了官府的追捕,魯達沒辦法的情況下跑到五臺山出家做了和尚,其實只是一場被人算計的陰謀,魯達卻皈依了佛門,從此以后便只有了魯智深了。
同時因為魯智深的背后有著很多的刺青,魯智深也得到了一個綽號便是“花和尚”或者是“豹和尚”。得到這個綽號也是因為魯達前往五臺山剃度為僧,因為他是一個和尚,但是卻有很多的刺青紋路,便被世人稱作了如此。
魯智深的原名本是一種暗示魯智深的人性的性格特征,魯達,其中有一個達字,似乎也是施耐庵在暗示著魯智深的最后會看破紅塵,最終頓悟世間各事,魯智深的最終命運也終究會是無比通透的,正如魯達中的“達”,既是一種到達的高度,同時也是一種曠達,表明了魯智深的心中是不愿意與世俗同流的,更不愿意被污濁的塵世玷染的,魯智深的人生態(tài)度便而是豁達的,最后的大徹大悟也正是如此,魯智深的嫉惡如仇或許也是因為此番。魯智深的原名本來是一種曠達的指向,最后也終究要回到原處。
解讀魯智深是個怎樣的人
“花和尚”魯智深其實是個很率真的人,后來經(jīng)智真大師點化成佛,也算他是終成正果了。
“花和尚”魯智深雖然疾惡如仇,但他的本性卻是不愛殺人的,不像阮家的那幾個說什么“秉性生來要殺人”。
魯智深打死鎮(zhèn)關(guān)西其實是誤殺。他表面上看魯莽,其實卻是有大智慧的人。想當初宋江提出了招安的意見,有三個人直言了反對的意見,他們是林沖、李逵和魯智深三人。林沖是因為與高逑有著不共戴天的仇恨;李逵這家伙是一根筋,做任何事都是很正常的;可魯智深為什么提出了反對意見呢?因為他看透了當時的官場。
歸順了朝廷以后,只有魯智深和公孫勝沒有去,其他的人雖然說也很不愿意,但還是都跟著去了。最后的結(jié)局自然也就不必多說了。
作者這是借著方丈之名,給魯智深取法號為“智深”,這似乎能說明了一些什么。我們再來看另一位教書先生,在江湖被人稱為“智多星”,但名字卻被取為“吳”用,這似乎很是矛盾。其實這只是指明了吳用這人只是一個耍小聰明的江湖混混罷了,難以擔當大任。“花和尚”魯智深,雖然武不是本書第一,功勞也可以說是幾乎沒有,但他卻是我們難以忘記的人物之一。
他的性格我們總結(jié)一下,共有二點:
第一就是見義勇為,嫉惡如仇而且更是扶危濟困,他的性格特點的中心都在一個“義”字上。其二就是勇而有謀,膽大心細。
魯智深自稱什么
????????封建王朝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在朝廷,下一級的官員對上級領(lǐng)導是畢恭畢敬;在民間,親戚關(guān)系見面了,也要奉行謙虛卑恭的態(tài)度。這時候?qū)λ说姆Q呼很重要,自稱更加尤為重要。因此自稱錯了,是大不敬,輕者僅僅責罰一下,嚴重者還有可能丟了身家性命。但是,讀過《水滸傳》的對魯智深自稱印象就很深刻。
魯智深往往與人說話的時候會自稱灑家。但是魯智深自稱灑家曾遭受到一位太守的喝罵。那么,“灑家”到底有何含義呢?據(jù)史書記載,灑家是宋元時代北方的口語,在普通平民百姓中用的比較多。灑家就相當于現(xiàn)代的一些地方方言“俺”“咱”。不過因為灑家多在下級階層中用的比較多,便賦予它了一些比較粗俗的含義,比如傲慢自大,妄自菲薄,玩世不恭等。不過不同的人會賦予它不同的含義。魯智深雖然自稱灑家,但是他并不自以為是,而是有著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豪邁,而且為人慷慨大方,豪爽直率的性情中人。從魯智深為金翠蓮父女打抱不平,并給了父女許多銀兩就可以看出來魯智深的性格。因此魯智深自稱灑家只是體現(xiàn)了他的耿直嫉惡如仇的性格。而且魯智深是關(guān)西人,關(guān)西在宋元時期是指北方的一些地區(qū)。
而灑家就是北方地區(qū)的口語,魯智深作為一名下級階層者,在與人說話時自稱灑家也是合情合理的,畢竟地區(qū)方言,一時間也不容易改過來的。更何況自稱灑家也是魯智深性情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