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與左宗棠最大的盾起源于太平天國之后嗎
那么天京城被攻克后,兩人就洪秀全的繼承者幼主洪天貴福是否已死的問題,向朝廷打起的筆墨官司,就是二人從此產(chǎn)生了天大矛盾的根源。
天京攻陷后,曾國藩聽信眾將所言,認定洪秀全之子洪天貴福已死于亂軍之中,江南匪焰將熄,于是向朝廷奏報克復金陵,所有悍賊被一網(wǎng)打盡,并特別指出,城破后,偽幼主積薪于宮中,舉火*。
不想左宗棠也密上一折,稱據(jù)金陵逃出難民供出偽幼主洪天貴福于同治六月二十一日由東壩逃至廣德,被太平軍將領黃文金迎入湖州府城,想借偽幼主名號,召集太平軍余眾。清政府看到左宗棠奏報后,對曾國藩大為不滿。曾國藩平生自認為以誠信為本,假如按左宗棠所言,則無異于欺君罔上。于是曾國藩上折反駁左宗棠,稱洪天貴??赡芤阉蓝S文金為糾合太平軍余眾偽稱尚存,這是古來常有之事等。言外之意,左宗棠虛張聲勢,有邀功請賞之嫌。左宗棠看到此奏后,具疏自辯,洋洋數(shù)千言,辭氣激憤,指斥曾國藩有欺君之嫌。這下事情可就鬧大了,于是兩人一時之間你來我往,大打口水戰(zhàn)。至此曾左二人的關系徹底破裂,十幾年的交情付諸東流。
但同為一代名臣,始終不因個人恩怨而在公務上掣肘對方。曾國藩為左宗棠西征籌餉,始終不遺余力,而且推薦自己最得力的湘軍將領劉松山隨之西征,左宗棠在陜甘新疆建功立業(yè)皆賴此軍。當時,有人從西北考察歸來,與曾國藩談及左宗棠治軍施政,事事處處雷厲風行,卓見成效。
曾國藩由衷佩服,擊案說:“當今西陲的重任,倘若左君一旦卸脫,不僅我難以為繼,就算是起胡文忠(胡林翼)于九原,恐怕也接不起這副擔子,你說是朝端無兩,我認為是天下第一!”左宗棠平定新疆后,清廷擬封左宗棠一等公爵。
然而慈禧太后大耍手腕,說曾國藩克復金陵,僅獲封侯,而左在新疆建立功業(yè)所依靠的將領劉松山和湘軍又是曾國藩所派遣的,于是只封左宗棠一等恪靖伯晉二等侯,以示稍亞于曾國藩。此舉不異于在兩人脆弱的關系上再砍上一刀。所以左宗棠在晚年,逢人便罵曾國藩,經(jīng)常是喋喋不休。然而名臣畢竟是名臣,當曾國藩離世時,人們紛紛猜測左宗棠可能不會致祭,然而左宗棠卻送來了他的挽聯(lián):“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欺無負平生?!边@是左宗棠對曾國藩和他們兩個關系由衷的評價。左宗棠的挽聯(lián)使我們重新看到了其自身人格的完滿,或者,他和曾國藩交惡是兩個人共同演出的一段雙簧,目的就是讓清政府放心,如果真是這樣,那真不知道該誰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