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六郎改名之謎:竟是為了避財神趙公明之諱?
楊六郎楊延昭簡介
楊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楊延朗,后改為楊延昭,亦稱楊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抗遼名將楊業(yè)的長子(小說中為楊業(yè)六子),遼國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zhèn)幽燕北方,是他們的克星,遼國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將星)下凡,故稱為楊六郎。他自幼隨楊業(yè)征戰(zhàn),雍熙三年北伐,楊業(yè)率軍攻應、朔等州,延昭為先鋒,時年二十九歲,戰(zhàn)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戰(zhàn)斗愈勇,終于攻下朔州。其父死,便擔負起河北延邊的抗遼重任。雍熙北伐之后,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縣)、保州(今河北安新縣)等地抵御遼軍侵擾,死后陪葬于永安縣(今河南鞏義宋英宗永厚陵)。在與遼兵作戰(zhàn)中,楊延昭威震邊庭,人們稱楊延昭守衛(wèi)的遂城為“鐵遂城”。宋真宗稱贊他“治兵護塞有父風”。
關于楊延昭的故事很多,歧義也很大,首先楊六郎叫什么名字就有些眾說不一。最權威的解讀應該是《宋史》,楊六郎最初叫楊延朗,1012年因避道士趙玄朗之諱而改為延昭,按理說一個道士的名字無須避諱,但這個道士非同一般,宋真宗將其尊為圣祖。
真宗皇帝為何對一個道士情有獨鐘,趙玄朗又是何方神圣,搞得宋真宗如此興師動眾?很多人對此可能并不太清楚,但若要說趙玄朗就是財神爺趙公明,恐怕就沒有幾個人不知道了。
那么宋真宗為何要以趙玄朗為圣祖?財神爺又怎么和宋真宗扯上了關系,搖身一變成為趙家的始祖了呢?這還要從道教在宋朝的發(fā)展說起。宋初,太祖、太宗時代,采取的是佛教、道教同等對待的政策。宋太宗幽州戰(zhàn)敗之后,開始傾心于道教。當時契丹視遼主為天,稱皇后為地,每年數(shù)次祭天,聲勢浩大,很以為傲。宋朝的一些大臣,揣摸皇帝逐漸產生的厭戰(zhàn)心態(tài),鼓勵他尊崇道教,讓遼人知道天佑大宋,他們就不敢南侵了。這種自欺欺人的思想,在宋真宗時發(fā)展到了極致。
宋遼結下澶淵之盟后,宋真宗初時欣喜,后覺屈辱,內心十分惶恐。受了王欽若等人的慫恿,在全國各地大造祥書天瑞,希望能夠借助神力安定人心,鞏固統(tǒng)治。宋朝廷的想法以現(xiàn)代人的眼光看非常幼稚,他們想通過制造氣象萬千的景象,讓遼人看看,大宋是有天人相助、神靈保佑的,你們若敢南侵,那就是與天作對,自取滅亡。
以這種方式安國定邦,大抵有精神勝利法的意味在里面,是一種自我安慰、自我欺騙和自我麻木。從大中祥符元年 (1008年)正月乙丑始,大宋朝“天書屢降”。后來,真宗皇帝又不畏嚴寒,登上泰山,搞封禪大典?;貋淼穆飞嫌植晦o勞苦地到曲阜拜孔殿,封孔子為“玄圣文宣王”。
又過了兩年,可能是覺得神必佑我的可靠性還不夠大,為了進一步壯大聲勢,抬高皇室的地位,宋真宗準備模仿唐朝以老子為宗祖的辦法,與道教的頭面人物掛上鉤。但道教至尊之神“太上老君”姓李,已被李唐王朝的皇帝拉過去了,宋真宗只好另想他法。只要肯動腦,辦法總是有的。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月,宋真宗的靈機來了。他假托玉皇之命,宣稱保生天尊大帝趙玄朗就是他們趙氏帝王的族祖。這事《宋書·禮志七》中有詳細記載:
有一天,宋真宗對輔臣說到一件很奇怪又很神圣的事。他先是夢到神人傳達玉皇的命令,要讓趙氏祖先前來傳授天書,就像唐朝恭奉玄元皇帝一樣。第二天,又夢到神人傳天尊之言,告訴他祖先即刻就到。宋真宗在延恩殿設下道場,天尊對他言道,“我是九位人皇中的一位,是趙之始祖……后唐時,奉玉帝命,七月一日下降,總治下方,主趙氏之族,今已百年”,最后又勉勵他說,“皇帝善為撫育蒼生,無怠前志”。從此,道教又多了一位僅次于玉皇的尊神——保生大帝趙玄朗。
這一年十一月,宋真宗下詔,“圣祖名,上曰玄,下曰朗,不得斥犯”。所有犯“玄”和“朗”的名字都要改掉,楊延朗的名字當然是非改不可。非但楊六郎,不管什么人,無論如何顯赫,只要犯忌,一律要改??鬃釉凰握孀谟H封為“玄圣文宣王”,因為犯了趙玄朗的名諱,只好去了“玄”字,改叫“至圣文宣王”,這個名號一直延續(xù)至今。另一位神靈玄武大帝因為同樣的原因,也不得不改名。玄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82次變化之身,被玉皇大帝封為玄武真人,鎮(zhèn)守北方。玄武一詞,原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總稱。玄武七宿之形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后來宋真宗為避祖宗趙玄朗的玄字之諱,改玄武為真武。
用宋真宗自己的話說,自從供奉“九天司命真君”趙玄朗以來,趙宋王朝是“天地儲休,宗社垂祐,嘉祥屢降,庶政允厘。民俗阜康,邊垂靖謐”,大意就是國富民強,國運昌盛,邊疆安定,社會和諧,非常靈驗。所以宋真宗執(zhí)行避諱的力度很大,做法也很堅決。一大批地名人名多有改動。比如,朗州改為鼎州,玄武門改為拱辰門。
1012年推行避諱之時,楊延朗已進入了他人生的最后階段,當時人們叫的更多的可能還是延朗,一時改口并不容易。他生前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叫楊延朗的,楊延昭這個名字應該是在他1014年身故之后才流傳開來的。
如果拋開宋史的這條脈絡,楊業(yè)七個兒子的名字,小說故事中的記載非?;靵y,可以算得上是一筆糊涂賬。以“楊六郎”為例,上文提及的楊延朗也好,楊延昭也好,都是于正史有據(jù)的。但元曲《昊天塔》稱楊六郎為楊延景。而同是楊延朗這個名字,元曲中是四郎,明曲中是五郎,演義及后世流行的戲曲中又是六郎。宋元以后的許多故事,楊六郎又被稱為楊景、楊延昭,景成了他的字。從元代開始,很多戲曲里的楊六郎,大多都稱為楊景。
為什么楊延昭又被叫做楊延景,《楊家府演義》的解釋是,“昭”字犯了宋太祖之子趙德昭的名諱,所以改名楊景。這話有點牽強,楊六郎改名為楊延昭,是在1012年,其時楊六郎差不多走到了人生的終點,趙德昭已死了十幾年,也從沒聽說過誰要避趙德昭的諱,而避趙玄朗之諱是真宗專門下過詔的。如果既要避趙玄朗,又要避趙德昭,那就不會有楊延昭之說了,直接改成別的名字不是更好嗎,何來楊延昭這一中間環(huán)節(jié)。
元雜劇《昊天塔孟良盜骨》,六郎上場時就自稱名景,字彥明。弟兄七人,名為平、定、光、昭、朗、嗣,與《楊家府演義》、《北宋志傳》都略有不同,既有楊景,又有昭和朗兩個兄弟,也不講什么避諱不避諱了。元雜劇《謝金吾詐拆清風府》、《八大王開詔救忠臣》、《楊六郎調兵破天陣》和《焦光贊活捉蕭天佑》,楊六郎都名楊景,而兄弟7人的名字又略有差異?!堕_詔救忠》、《活捉蕭天佑》都說是平、定、光、輝、昭、朗、嗣,又說楊景字彥朗。看來楊景就是彥朗(延朗)比較可信,后世改稱楊延昭倒是根據(jù)史書校改過的,因為《宋史》在元末才問世,那些雜劇是不可能受其影響的,倒是明代以后的劇作可能受影響比較大。所以,在明代傳奇《三關記》等戲中,楊六郎都已改稱楊延昭了。
清代宮廷大戲《昭代簫韶》,是在許多傳統(tǒng)劇目的基礎上重編的,楊家將名字又另有一套。楊繼業(yè)有8個兒子,大郎楊泰、二郎楊徵、三郎楊高、四郎楊貴、五郎楊春、六郎楊景、七郎楊希、八郎楊順。楊六郎還是叫楊景,這種說法似乎是從元雜劇承繼而來?!墩汛嵣亍分袟罾^業(yè)提到“長子楊延平”,佘太君提到“吾兒延昭”,其余各人再沒有提及,給人的感覺也是楊家諸子的名字很不確定。
楊業(yè)之子的名字顛倒多變,但整體精神并沒有改變,楊六郎仍是其中最具風采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