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3大少數(shù)民族的最后結(jié)局如何
三大少數(shù)民族下場:關(guān)于中國的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現(xiàn)在人有很多錯誤的看法,比如,漢族是純血統(tǒng)的,這不對,漢族是無數(shù)個民族融合起來的。漢族是內(nèi)容不斷變化的“民族”,其實,古代沒有“民族”這個說法,都是天子的子民,所謂“漢族”是近代革命黨搞出來的,有政治化的意味。生活在中國版圖上的所有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從以下三個主要民族結(jié)局看,盡管古代有殺戮,但他們都沒有消失,比如“黨項”沒有蒙古族滅絕,羯在16國時代也沒有被滅族。流傳最大的謊言是匈奴,原來說匈奴被西漢打敗后,部分成了歐洲的“匈奴帝國”,但近年通過數(shù)十俱古代匈奴尸體的dna分析,歐洲匈奴和中國的匈奴毫無關(guān)系,這個重大考古和生物研究成就,不知道為什么被國內(nèi)媒體忽略了。
匈奴
在秦漢時期稱雄中原以北的一個強大的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黃河河套地區(qū),歷經(jīng)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內(nèi)附,北匈奴從漠北西遷,中間經(jīng)歷了約三百年。中國古代的匈奴和歐洲的匈人(匈奴)沒有血緣關(guān)系,不是同一民族。近年來使用dna等測試手段已經(jīng)回答了這個問題。
匈奴人是夏朝的遺民?!妒酚洝ば倥袀鳌酚涊d:“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渡胶=?jīng)·大荒北經(jīng)》稱: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于黃帝?!妒酚浰麟[》引張晏的話說:“淳維以殷時奔北邊?!币饧聪牡暮笠岽揪S,在商朝時逃到北邊,子孫繁衍成了匈奴。還有一說認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兒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帶著父親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即是中國所稱的匈奴。
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tǒng)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zhàn)國時的胡,都是后世所謂的匈奴。
真正與匈奴進行大規(guī)模戰(zhàn)斗是在漢朝。漢初前201年,韓王劉信投降匈奴。次年,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征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冒頓單于30余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后用計逃脫,之后開始與匈奴和親。其后的文、景諸帝也是沿用和親政策以休養(yǎng)生息。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單于獲勝據(jù)漠北,呼韓邪單于前51年南下投靠漢朝。前33年呼韓邪單于娶王昭君與漢修好。
48年,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兩部,呼韓邪單于之孫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為南匈奴,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qū)。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89年到91年南匈奴與漢聯(lián)合夾擊北匈奴,先后敗之于漠北和阿爾泰山,迫使其西遷,從此北匈奴就從中國古書中消失。
187年,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董卓專權(quán)之際,南匈奴發(fā)生內(nèi)訌。195年,南匈奴參與了中原混戰(zhàn),東漢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擄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領(lǐng)歸附漢丞相曹操,蔡文姬歸漢。曹操將南匈奴分成五部。
4世紀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為將。乘西晉八王之亂之后的混亂時期,劉淵起兵占領(lǐng)了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qū),自稱漢王,311年劉淵子劉聰攻占洛陽,316年攻占長安,滅西晉。史稱前趙或漢趙。
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后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劉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后投奔羌人的后秦。后自認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連,在河套地區(qū)創(chuàng)立夏國,史稱胡夏。425年赫連勃勃卒,子赫連昌繼位。428年北魏俘赫連昌。赫連昌弟赫連定在平?jīng)鲎苑Q夏皇帝。431年北魏俘赫連定,夏亡。夏國的國都統(tǒng)萬城是作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東亞留下的唯一的遺跡。
匈奴融入靠近高麗的鮮卑的宇文氏部落,進入朝鮮半島。后來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權(quán),后被漢族外戚楊堅所篡。楊堅創(chuàng)立隋朝,統(tǒng)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匈奴在中國歷史舞臺上進行了最后一場演出。之后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從中國歷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華夏族。匈奴后裔漢化后,所改漢姓有劉、賀、叢、呼延、萬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陜西、山西和山東等地。
東胡
東胡是一個古老的游牧為主的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漢,東胡存在了大約1300年。東胡語言屬阿爾泰語系。“東胡”一名最早見于成書年代是先秦的《逸周書》,《逸周書·王會篇》提到“東胡黃羆山戎戎菽”,在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流域發(fā)掘的東胡人墓葬被認為是對上述說法的旁證。
春秋時期,東胡居住在燕國北部,《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北有東胡、山戎”。戰(zhàn)國時期,東胡居住在燕國和趙國北部,這個時期東胡最為強盛,號稱“控弦之士二十萬”,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
秦漢之際,東胡逐漸衰落。公元前206年,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擊敗,余部聚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形成后來的烏桓族與鮮卑族。從此東胡的名字從歷史上消失。
烏桓
秦末漢初(前3世紀末)之際,匈奴王冒頓單于擊敗東胡。東胡人北遷至鮮卑山和烏桓山,各以山名為族號,分別形成鮮卑人和烏桓人。烏桓山即現(xiàn)大興安嶺中部的東西罕山。烏桓隨水草放牧,以穹廬為室,常要向匈奴進貢,匈奴每歲向烏桓征收牲畜、皮革。
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烏桓趁匈奴內(nèi)亂之時進攻匈奴,把匈奴趕出大漠以南。東漢對烏桓優(yōu)撫,允許烏桓人部分移居太原關(guān)內(nèi)各地,駐牧于遼東屬國,烏桓人大多歸附于漢。烏桓南遷后,原居地為鮮卑所占,留在塞外的部分烏桓人民,亦附鮮卑,常助鮮卑寇邊。
東漢末年,遼東、遼西等地的烏桓大人趁亂稱王。初平元年(190年),遼西烏桓大人蹋頓統(tǒng)一現(xiàn)遼寧一帶的烏桓各部。漢獻帝建安十年(205年)袁紹官渡之戰(zhàn)之后敗給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烏桓蹋頓,形成殘余勢力。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烏桓,戰(zhàn)于柳城,斬蹋頓諸王,從此烏桓徹底衰落,地位為鮮卑取代。
五胡十六國時期,烏桓與各族雜居,形成“雜胡”。烏桓和匈奴的混血后代“鐵弗”人赫連勃勃立國胡夏。
唐朝時嫩江以北有烏丸國,傳說是烏桓后人所創(chuàng)。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曾派兵征伐,之后烏桓融入其他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