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前任院長 當(dāng)年帶臺的并非都是精品
“故宮文物南遷時帶到臺灣的并非都是精品”、“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最大鎮(zhèn)館之寶是紫禁城”、“深圳讀書月堅持辦到第13年,累積了那么多文化資產(chǎn)。在場的每一位參與者都是文化的種子,我覺得這是深圳最大的特色”……11月27日晚的“在歷史的天空下”高端論壇中,北京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鄭欣淼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首次同臺論道,香港城市大學(xué)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鄭培凱擔(dān)任嘉賓主持。卸任之后的兩位院長暢所欲言,披露了很多不為人所知的故宮歷史細節(jié)。
兩岸故宮有24年共同史
主持人:故宮文物南遷去臺灣是怎么樣一個歷程?留在北京的故宮珍寶,又是怎么樣重新回流回來的?
周功鑫:故宮博物院在1925年成立,直到1949年,24年里現(xiàn)今的兩岸故宮博物院擁有同一個歷史。1933年“9·18”事變后,百萬故宮文物開始南遷,歷經(jīng)十幾年顛沛流離。部分文物到了臺灣后,先存放在桃園縣約一年時間,1950年移到臺中,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才正式成立。
鄭欣淼:兩個故宮博物院的形成,與當(dāng)年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文物南遷有關(guān),臺北故宮收藏著約四分之一的南遷文物。故宮文物南遷是故宮博物院早期院史中的一件大事,并不是說當(dāng)年文物南遷時搬走的都是重要精品,因為從1933年到1937年這段時間,故宮還在開門正常展覽,很多展品都留在了北京。
比較慘痛的一次文物流失是溥儀借賞賜他弟弟的名義,將1000多件中國早期著名書畫作品帶出宮,包括了《五牛圖》、《伯元帖》等國寶。這些國寶后來被帶到了長春,在抗戰(zhàn)時期遭哄搶,解放以后北京故宮只收回了其中的三分之一。
說到文物流失,文物的界定是不斷變化的。比如以前,清代皇帝的字畫都算不上文物,現(xiàn)在都算。我2002年到故宮時,文物只有90多萬件,經(jīng)過七年重新清點,“家當(dāng)”已達到180萬件。原先不屬于文物范疇的清代帝后書畫作品、古籍善本、書版、未流通的古錢幣等,現(xiàn)在都納入了文物范疇,進行了庫存登記。
帶到臺灣的并非全是精品
觀眾:有種說法是,在文物南遷的過程中,故宮的精品都在臺灣,留在北京的都是搬不動的東西,這樣的說法對不對?
鄭欣淼:我之前寫過一本書《天府永藏》,對兩岸故宮的文物做了對比論述。這本書曾提到文物南遷時,因多種原因,所挑選并非都是精品,“也有的提箱人員因?qū)ξ奈锶鄙傺芯浚粝抡嫫?,選去偽品?!边@是引用了中央文史館館員劉北汜《故宮滄桑》里的原話。當(dāng)時臺灣有的媒體質(zhì)疑,我書里提到的“偽品”是否到了臺北故宮。后來,在與周院長共同接受記者采訪時,我聽到周院長在講什么是“偽品”,什么是“臨摹”,才知道是回應(yīng)我書里的話。
其實,文物精品只是我們的傳統(tǒng)看法,并非絕對。精品的概念是隨著人的認識和社會變化而改變的。北京故宮現(xiàn)存文物分成25個大類,59個小類,目前有180萬件。書法有西晉陸機的《平復(fù)帖》、東晉王獻之《中秋帖》,繪畫有隋代《游春圖》、宋代《清明上河圖》、唐代《韓熙載夜宴圖》。瓷器有乾隆時代的各種釉彩大瓶。另外,重達5噸的《大禹治水》玉山石,搬不走的太和殿寶座等都是北京故宮的代表精品。但要說哪一件是鎮(zhèn)館之寶,就看各人喜好了。
周功鑫:文物南遷有當(dāng)時的考量。對臺北故宮來說,宋元繪畫作品、清琺瑯彩比較多。而清朝人物圖像都在北京。鄭院長很客氣,其實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大堆瓷器碎片都是寶,因為你可以直接取樣分析各種釉彩、陶瓷的成分。而且乾隆“三希堂”中的兩帖都在北京。可以說,北京故宮最大的鎮(zhèn)館之寶就是紫禁城,全世界都找不到第二件。兩個故宮的文物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