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容易被人們忽悠的齊宣王與典故濫竽充數(shù)
齊宣王是田姓齊國的第四代君主,他繼承了父親齊威王給他留下的家底,早期任用田忌孫臏,救趙國,援韓國,將不可一世的魏國打得一蹶不振,也曾經(jīng)風光了那么一陣子。然而,這個齊宣王卻是個容易被人忽悠的主兒,那個“濫竽充數(shù)”的成語,就是出在他身上。齊宣王喜歡音樂,尤其是喜歡竽(也叫笙)這種樂器演奏的音樂,還要組織三百人的一個大型樂隊一起演奏。這樣一來,有的人就來鉆他的空子,自薦要進入他的樂隊為其吹竽,大概齊宣王給的待遇很豐厚吧!這個投機取巧的人姓南郭,是個處士,就是可以當官想當官還沒有當官的人。齊宣王吶,不但不加以考察,稀里糊涂地把這人收了進來,還很高興。齊宣王是把這些人養(yǎng)起來的,大概里面不止南郭先生一個。這事在齊宣王活著的時候并沒有暴露。等到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王繼位當了國王,喜歡音樂的方式和他有所區(qū)別,這事情才被發(fā)現(xiàn)。齊湣王喜歡獨奏的音樂,他要聽一個一個的演奏,南郭先生知道自己再也混不下去,跑了!
僅僅是因為音樂,被人糊弄一下子也算不上什么大事兒,無非是浪費一點錢糧而已。但是,這件事情充分反映了齊宣王的行事風格,不愿意細查,容易被人忽悠,因而反映在國家大事上也是如此。齊宣王時代,是縱橫家大顯身手、風光無限的時代,有兩個代表性的人物,蘇秦、張儀,這兩個人都來忽悠過齊宣王,還都取得了成功。
蘇秦首倡合縱,就是南北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對付秦國。他為了趙國的利益來游說齊宣王,說:齊國南有泰山,東有瑯琊、西有清河,北有渤海,這就是平常說的四邊都有要塞的國家。齊國地土廣大,兵多將廣,裝備精良。軍隊訓(xùn)練有素,能打硬仗。即便是發(fā)生戰(zhàn)爭,也沒有敵軍能夠越過泰山、渡過清河、跨過渤海。齊國的首都臨淄繁華富裕,人口稠密,如果誰敢來侵犯齊國,不用說是常規(guī)軍隊,就是臨時動員,僅僅臨淄城里也可以馬上組織起來一支二十幾萬的軍隊!憑借著大王您的賢明和齊國的強大,天下的諸侯沒有誰敢于和齊國對抗??墒牵瑳]成想如今齊國竟然也西去侍奉秦國,我實在為大王感到羞恥!齊國和韓國、魏國不同,這兩個國家和秦國接壤,一旦打仗,很快就能決出勝負。如果韓、魏打勝了,也是損兵折將,沒有人保衛(wèi)邊境;打敗了,直接的結(jié)果就是亡國,這就是韓魏兩國不敢輕易和秦國打仗的原因。齊國沒有這些顧慮。秦國要進犯齊國,必然要經(jīng)過遙遠艱險的路,還要顧慮身后的韓、魏兩國,秦國不能進攻齊國,是很明顯的事實。希望大王充分認識自己的強大實力。
齊宣王聽了覺得很對,說:寡人不太聰明,還是你說得對,我現(xiàn)在把整個國家交給你來指揮。齊國當時的確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誰也不敢輕視,秦國當然非常地清楚這一點,于是派了張儀前來游說。
張儀見了齊宣王說:天下強國沒有超過齊國的,朝野上下以及大臣的家族也是富裕強大,這一點也是沒有那個國家能夠比得上??墒菫榇笸醭鲋\劃策的人,都是只看到小利益空談理論,并不能為齊國的長治久安做打算。他們一定會說,齊國西有趙國、南有韓國、魏國,地廣人多,兵強馬壯,即使有一百個秦國,也對齊國無可奈何。大王只接受了他們的游說,卻沒有考慮到這些話是否實在?,F(xiàn)在趙國和秦國,就好比齊國與魯國。秦國和趙國交戰(zhàn),打了四次戰(zhàn)爭,都取勝了。但是,四次戰(zhàn)爭以后,趙國損失了幾十萬大軍,現(xiàn)在只剩下首都邯鄲了。打了勝仗卻殘破了國家,這是為什么呢?還是因為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F(xiàn)如今秦國和楚國互相通婚,韓魏趙都割地給秦國。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國,秦國就會驅(qū)使韓魏從南面進攻,調(diào)動趙國從北邊進攻,這樣一來,臨淄和即墨很可能就會被占領(lǐng)。到了那個時候,齊國再想臣事秦國,還來得及嗎?
齊宣王說:齊國地處偏僻,孤陋寡聞,沒有聽說過興旺社稷的長遠計劃。幸好有你這樣高明之人前來指教,我愿意以國家社稷來侍奉秦國。同時還獻給了秦國出產(chǎn)魚鹽之地三百里。田姓齊國在齊宣王的父親田因齊(齊威王)時代,伐魏救趙存韓,開疆拓土,成為天下最強盛的國家,并開始稱王以號令天下,被謚號為“威”。他的兒子開始的時候伐燕、滅宋,同樣威震天下,秦國不得不和齊國相約共同稱帝。只有夾在中間的這個宣王田辟疆沒有大的作為。雖然說,天下大勢最終要走向統(tǒng)一,而這個能夠統(tǒng)一全國的國家只能是秦國,但在具體的發(fā)展過程中,一個國家的君主還是能夠有所作為的。比如說那個楚國,直到陳勝起義,人們還在說“秦滅六國楚最無罪”,為什么?人們贊賞楚國的所作所為,根本看不起齊國這樣的不戰(zhàn)而降的行為。
回到齊宣王時候,蘇秦說的很對,但他不是齊國的臣子,也不是到齊國來謀差事求發(fā)展的人,就因為他說的話正確就把國柄交給他嗎?或者說,合縱成功了,一個國家就可以在同盟關(guān)系中放棄自己獨立的自主權(quán)嗎?張儀雖然稍后于蘇秦,但這時候齊國的周邊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了嗎?從張儀的話語當中,顯然沒有。張儀說的話對不對呢?可以說是有對有不對。對的是韓趙魏這三個被稱為“三晉”的國家都受到了秦國的欺凌,有的割地給秦國,有的土地被秦國侵占,國力變得越來越弱。不對的是,既然連張儀都認為齊國是最強大的國家,韓趙魏三國會聽從秦國驅(qū)使來討伐齊國嗎?即便真是這樣,南面的楚國就不能牽制韓魏,北面的燕國就不能牽制趙國嗎?強大的齊國如果能夠認清自身的優(yōu)勢所在,看清天下形勢,采取正確的外交手段,是完全可以和秦國抗衡的。但是這個齊宣王毫無主見,誰來忽悠他他就聽誰的,使齊國喪失了借機崛起的好時機。到了他的兒子齊湣王田地執(zhí)政時,又反過來一味呈強,窮兵黷武,恨不得一口吞并天下,終于被六國聯(lián)軍打敗。齊國最終真正成為一個偏安一隅的國家,到秦國掃平六國時,兵不血刃就占有了齊國。齊國沒做抵抗就投降了秦國,這在當時來說可能是避免了傷亡,加快了全國的統(tǒng)一,但作為對于后人的啟示教育,有的只是反面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