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死得轟轟烈烈的九個英雄:都有誰上榜?
中國歷史上總有那么一些英雄,善始不能善終,他們的死因,內(nèi)因或剛愎自用或優(yōu)柔寡斷,外因卻皆為錯過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所致。
一、變法圖強卻遭五馬分尸的商鞅
戰(zhàn)國時期的“商鞅變法”使秦國異軍突起,軍事力量日益強大,一步步實現(xiàn)了富國強兵的目的。但改革觸動了既得利益者,商鞅遂遭到政敵的迫害,車裂而死,全家亦被殺害。
點評:秦國因改革強大了,統(tǒng)治者一邊享用著改革果實,一邊為了平息既得利益者的怒氣而把改革者五馬分尸,中國歷代改革者的命運大抵如此。
如果商鞅學會妥協(xié)他就不會 “不得好死”,但如果他妥協(xié)了也就沒有富國強兵的“商鞅變法”了。可嘆商鞅不知為誰辛苦為誰忙,錯過了“及時閃身他國”的良機,為老子(秦孝公)效力,卻死在了兒子(秦惠王)滾滾車裂下。
商鞅二、死在伯樂手中的一代將才韓信
西漢初期,有人向劉邦老婆呂后告發(fā)大將軍韓信謀反,呂后想把韓信召進宮來,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蕭何商議。蕭何設計以慶賀平叛勝利為理由,騙韓信進宮。韓信一進宮,就被呂后以謀反罪名殺于長樂宮鐘室。
點評:為漢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軍韓信,對向劉邦推薦自己做大將軍的伯樂蕭何一直心存感激,所以對蕭何的話比較聽信,沒想到自己就死在貌似忠厚的伯樂手中!
韓信其實,聰明的韓信未必不知朝中有人加害自己,謀士蒯通勸他:你把項羽滅了以后,劉邦下一個滅的就是你了。最佳選擇是三分天下而王之——這個建議如果被采納了,漢朝的歷史就得重寫了。
三、為君分憂卻被“清君側(cè)”的晁錯
晁錯死在自己得意門生漢景帝劉啟的腰斬屠刀下。從提出削藩策開始到正式宣布戰(zhàn)爭,再到七國之亂形勢嚴峻,晁錯一直以為自己是在為國家、為國家的主人也就是他的學生景帝嘔心瀝血,付出一個忠心不二的臣子該做的一切。然而,他卻想不到,為了平息眾怒,穩(wěn)固自己的地位,他所引以為傲的徒弟,在重重壓力之下,決定用他的死妥協(xié)藩王。
點評:晁錯的死比商鞅還要悲慘,他是活活被自己傾注一生的君主出賣殺害的。如果晁錯學會“討好上下”、明哲保身,他就可能富貴一生,但文景之治的輝煌歷史就得大打折扣!
晁錯之死,向歷代改革者再次發(fā)出一個另類警戒:君主從來都是為自己著想而不惜把任何生命和感情當棋子的人面獸心者,別相信極端冷血的皇帝的話!
晁錯四、錯過統(tǒng)一大業(yè)、功敗垂成的關(guān)云長
用兵攻魏窮追猛打,不屑交吳兩面受敵,用人不當麻痹大意,突遭偷襲敗走麥城,一代忠勇化身死在自己最鄙視的“吳狗”刀下。
關(guān)云長點評:在“三國歸晉”之前,本來蜀漢劉備是有機會一統(tǒng)華夏的。但致命的敗筆就在關(guān)羽北伐失利、痛失荊州上。當初諸葛亮“隆中對”上說得好:“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p>
這是一幅多么好的一統(tǒng)天下畫卷,當時機會也出來了,可惜毀在剛愎自用的關(guān)羽手中。
五、光復國家功虧一簣、被其主秘密處死的岳飛
正在北伐有望成功之時,南宋小朝廷皇帝趙構(gòu)連發(fā)十二道金牌,催岳飛回朝復命。遂未加正常審判,將民族英雄秘密處死于臨安風波亭。“天日昭昭,天日昭昭!”——是這位民族英雄最后的遺言。
點評:千古一嘆,忠勇品質(zhì)固然可嘉,但愚忠害人,已是淚灑千年。
岳飛之死,每每令我悲嘆這些遺恨千古的“圈養(yǎng)英雄”!也每每令我沉思,當背叛成為一種品行固然可恥,但具體開來也要看背叛一個什么樣的人和物。尤其你的背叛是針對昏庸嗜血的牧人拒絕“圈養(yǎng)”的時候,何嘗不是一種令人振奮的覺醒!
岳飛六、鳩占鵲巢、被密友暗殺的瓦崗軍創(chuàng)始人翟讓
翟讓是隋末農(nóng)民起事中瓦崗寨首任寨主。魏公李密加入瓦崗軍,翟讓推李密為瓦崗軍首領,視李密為密友。但心理陰暗的李密以怨報德,翟讓被李密用計殺死。
點評:作為第一個帶領人馬殺下山去反抗朝廷的瓦崗軍首領,翟讓無疑是個讓統(tǒng)治者驚心動魄的英雄。可是過多的匹夫之勇、意氣用事使翟讓失去了成為一代開國之主的良機,更致命的是他所托非人,看錯朋友害了性命。
翟讓
七、死在本國人千刀萬剮下的衛(wèi)國英雄袁崇煥
明代衛(wèi)國英雄袁崇煥,文武全才。寧遠之役,名震天下。國以 “長城”譽之。但外虜反奸,明帝崇禎自毀長城,以凌遲處置。愚民食肉,拍手稱快。
點評:遙想衛(wèi)國英雄袁崇煥將軍,如果不是對昏庸無道之君過于迷信,如果對加害有所察覺而擁兵自重按兵不動,豈會白白斷送了性命?又豈會讓后金鐵蹄肆意屠城?倘袁公不死,“甲申三百年”歷史或可重寫!
八、對犬儒官僚抱有幻想而被出賣的譚嗣同
“戊戌六君子”之首譚嗣同,為協(xié)助清帝光緒推行新政游說軍機大臣袁世凱“勤王”,其時袁世凱慷慨表示誓死效忠皇上,卻旋即出賣譚嗣同,變法遭慈禧太后的殘酷鎮(zhèn)壓,譚嗣同被捕入獄,北京菜市口遇害,就義時年僅三十三歲。
點評:“去留肝膽兩昆侖!”我們應該盛贊譚嗣同“死得其所”,但是他的直接死因卻是因為被出賣。不可否認他書生意氣、對犬儒官僚袁世凱抱有幻想。他視袁世凱“最為莫逆”,卻被這個“莫逆”踏鮮血以求官!
九、又一個被假象迷惑而被害的宋教仁
執(zhí)意“議會”文制總統(tǒng)的先驅(qū)。正當國會選舉中獲多數(shù)、著手準備組織責任內(nèi)閣之際,遭當時已成為大總統(tǒng)的袁世凱所忌、在上?;疖囌颈辉\派人刺死。死時年僅三十二歲。
點評:作為一個官僚而不是政治家的袁世凱劣跡斑斑,卻總是有些仁人志士對他一廂情愿地寄予希望。宋教仁是中國近代史上值得景仰的一位“文人英雄”。如果他早早看清袁世凱、與孫中山并肩討袁,袁世凱未必敢要他的命。他的死告誡同仁:與袁世凱談民主無異與虎謀皮,跟這樣的大盜過招不能僅僅醉心于“文”。
宋教仁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資產(chǎn)階級政治家,他憎惡封建君主專制,在中國長期不懈地推行西方資產(chǎn)階級民主憲政。1912年1月l日,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宋教仁擔任新政府法制局總裁。他充分發(fā)揮自己在法律、政治方面的特長,協(xié)助孫中山制定了一系列法令,用以鞏固新生的資產(chǎn)階級政權(quán)。然而,軟弱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黨人經(jīng)不起國內(nèi)外敵對勢力的壓力,南京臨時政府只存在了不到3個月就夭折了。3月11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職,宋教仁被任命為農(nóng)林總長。由于不滿袁世凱的獨載專制,宋教仁憤然謝絕了袁的一再挽留,于當年7月辭職。
為了革新政治,建立真正的民主憲政,宋教仁辭職后積極主張由國會中的多數(shù)黨組閣,實行責任內(nèi)閣制,企圖以此來限制袁的權(quán)力。而要組織責任內(nèi)閣,就必須有一個大的政黨。為此,宋教仁征得國父孫中山等人同意,以放棄同盟會“平均地權(quán)”的綱領為代價,于當年8月在同盟會的基礎上,聯(lián)合統(tǒng)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以及國民公黨等幾個中間黨派,組成了國民黨。
由于宋教仁不斷擴充國民黨的力量,因而使國民黨在國會中逐漸占據(jù)了優(yōu)勢。1912年底,國會大選開始,國民黨在全國大選中獲勝,取得了多數(shù)席位,宋教仁作為國民黨代理理事長,自然成了責任內(nèi)閣的組閣人。為盡快實現(xiàn)民主憲政的理想,宋教仁親臨長江各省演講,尖銳抨擊袁世凱專制政治的黑暗,積極宣傳責任內(nèi)閣的主張。他向大家描繪未來憲政共和國繁榮昌盛的美好前景,聽者人人振奮,所到之處掌聲雷動。
宋教仁的行動危及了袁世凱的獨裁統(tǒng)治,更危及了他下一步要當皇帝的夢想。于是,袁世凱開始軟硬兼施對付宋教仁。在國會選舉前,袁世凱就試圖拉攏宋教仁,曾贈宋5萬元的交通銀行支票,要他放棄責任內(nèi)閣制的主張。但宋教仁不為所動,以“退居林下,耕讀自娛,有錢亦無用處”為由退回支票(另有一說,宋教仁收了支票但將其用于在南方的宣傳,擴大國民黨的影響)。袁世凱見收買不成,便開始安排特務密切監(jiān)視宋教仁的行蹤,并最終在1913年3月20日深夜對宋下了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