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司馬遷之父是如何解讀諸子百家的?
文子曰:“圣人之從事也,所由異路而同歸?!币馑际鞘ト俗鍪?,雖然方法和途徑不盡一致,但目的是相同的。諸子百家的學說,論述的都是經(jīng)國緯政的奇謀佳略,不少前輩先賢都浸淫其中,做了深刻而細致的研究。然而后世的初學者往往不善于全面分析,以致于只偏好某一種言論。尊崇“虛無為本,因循為用”的道家,視好發(fā)宏大論斷的儒家之說為陳腐之議;拘泥名實學說的人,卻認為老子的理論荒謬不實。有的人鐘情于前代古風,認為當今依然可以實行;有的人則征引曾經(jīng)匡時救世的智術(shù),認為應當固守不變。其實如果認真考核,這些學派的思想與主張各有精華與流弊。
一,諸子百家的大致源流及其優(yōu)劣之所
儒家,大都出自主管教化的司徒之官,他們以義輔時,和順陰陽,昌明教化。其信徒在修養(yǎng)個人的道德品質(zhì)之際,主張“肉食者”為政以德,師法堯舜,效仿成康,廣施恩澤,這是儒家的高明之處。故而南朝大家范曄贊美儒家說:“夫游庠序,服儒衣,所談者仁義,所傳者,圣法也。故人識君臣父子之綱,家知違邪歸正之路?!钡?,他們所倡導的《六經(jīng)》內(nèi)容廣博而缺乏要領(lǐng),用力雖多而收效甚微。因為這套宏論除經(jīng)文本身外,加上以后的傳注和說解文字不下千萬,就是祖孫三代世守一經(jīng),也無法精通它的學說,一輩子也不能完全通曉它的禮制。所以,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也提出了尖刻的批評“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p>
道家,大都是從史官中分離出來的,他們經(jīng)歷、記載了歷代的成敗、存亡、禍福的經(jīng)驗教訓,因而懂得執(zhí)政的要點和根本。提倡清靜無為,善守本性,堅持卑下柔弱,為的是保持自己的本來面目。他們把這一原則作為君臨天下、治國安邦的根本大法。道家的精神與三皇五帝的克已謙讓、《周易》中的“日中則昃,月滿則虧”十分吻合,這是道家的長處。但是,其學派中的不肖之徒在模仿老子的做法時,拋棄了“有度無度,因物興舍,圣人不巧,時變是守”的權(quán)變思想,不分時代的強調(diào)說只要清靜虛無,就能治理天下。這是道家的流弊。陰陽家大多是從負責天文歷法的官吏中分離出來的。他們提倡“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jīng)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紀綱”,而后推算日月星辰的運行規(guī)律,推出“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jié)各有教令”的原則,使百姓都能因時順勢,這是陰陽家的長處。然而其學派中食古不化的人,則受制于諸多忌諱,只注意陰陽卜卦、鬼神仙道之類的術(shù)數(shù),舍棄人事而信仰鬼神,由此產(chǎn)生了“大詳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畏”的弊端。
法家,大多出身于管理刑法的官員。他們提出“權(quán)借在下、利異外借、托於似類、利害有反、參疑內(nèi)爭、敵國廢置”這六種國之大患,實在可以說是明察秋毫。而后主張厚賞重罰、榮譽同軌、賞罰敬信、獎懲公允,用此輔助禮制來治理天下。這是法家的長處。但是,在消除“六患”的同時,卻引來“疑詔詭使、倒言反事”等帝王之術(shù)為禍朝堂,導致后世為君者放棄人倫勸導,單一信奉權(quán)謀算計,這是法家的弊端。
名家大多出身于掌管禮儀的官員。古人身分地位不同,禮儀也不同?!妒酚洝ぬ饭孕颉吩唬骸叭舴蚩孛煂?,參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北闶鞘①澝摇耙郧髮崱钡母叨葎諏嵕?。到后來吹毛求疵的人利用它來治理天下,專注于名詞概念的推理,過于辨析名分的細節(jié)而不注重實際,在一言一詞間數(shù)黑論黃、咬文嚼字,反而失去了易于把握的常情,所以說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
墨家大多出身于掌管宗廟之官。他們食儉處貧,苦行修身,主張人與人平等相愛,反對侵略戰(zhàn)爭,重視文化傳承。這是它的長處。后來的愚人實行墨家的主張,不看重其“大不攻小,強不侮弱,眾不賊寡,詐不欺愚,貴不傲賤,富不驕貧,壯不奪老”的精神內(nèi)涵,反而過份提倡“堂高三尺,土階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斫;飯土簋,歠土刑,糲梁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從而導致不明就里的迂腐之徒只重外在形式,舍本逐末,這是墨家的流弊。
縱橫家大多是從接待賓客、出使外交一類的官員中分離出來的。荀悅曰:“飾辯辭,設作謀,馳逐于天下,以要時世者,謂之游說?!币馑际钦f,為使臣者,應當因事制宜,權(quán)衡處理,因為在接受使命時,不可能也無法教給你全部的外交辭令。這是縱橫家的長處。后來心術(shù)不正的人搞外交,開始崇尚欺詐,不講信義。這是縱橫家的流弊。
雜家大多出身于議事之官。雜家兼容儒家和墨家思想,揉合名家和法家的主張。他們明白治理國家,實現(xiàn)太平盛世,必須融匯貫通諸子百家的學說。這是雜家的長處。后來學識淺薄的人搞起雜家來,就恣意放縱,務求廣博,沒有中心,使人抓不住要害。正所謂“漫羨而無所歸心”,這是雜家的流弊。
農(nóng)家大多出身于主管農(nóng)業(yè)的官員。他們種植農(nóng)作物,鼓勵耕種和養(yǎng)蠶,以達到人民豐衣足食的目的。子曰:“所重人食。”這是農(nóng)家的長處。后來見識淺薄的人,主張士、兵、商、工也應當放棄本業(yè),專事勞作,這是農(nóng)家的流弊。
二,今天的學者應懂得“弘思遠益,應權(quán)通變”?!堕L短經(jīng)》有言:“有法無法,因時為業(yè),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不失其時,其道光明。非至精者,孰能通于變哉?”的確,古人的智慧發(fā)人深省且值得借鑒,但不能生搬硬套。我們今天學習和分析以往的經(jīng)驗寶訓,應該用歷史的、發(fā)展的眼光,去糟粕,取精華,批判繼承,靈活運用,從而達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