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揭秘:劉備攜民渡江是在把老百姓當肉盾嗎?

        2016-11-04 09:29:42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赤壁之戰(zhàn)前,劉備從樊城南撤,沿途大批荊州百姓跟隨劉備南下,《三國志》記載:荊州人多歸先主,比到當陽,眾十余萬,輜重數(shù)千兩,日行十余

        赤壁之戰(zhàn)前,劉備從樊城南撤,沿途大批荊州百姓跟隨劉備南下,《三國志》記載:荊州人多歸先主,比到當陽,眾十余萬,輜重數(shù)千兩,日行十余里。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劉備攜民渡江。現(xiàn)在有一種觀點,說劉備攜民渡江的原因,是將老百姓當作抵擋曹操攻擊的人肉盾牌,真的是這樣嗎?

        赤壁戰(zhàn)前,在劉備放棄樊城的南撤途中,出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罕見的現(xiàn)象——大批荊州百姓拖家?guī)Э?、扶老攜幼趕來追隨劉備。

        劉備帶領軍隊向南撤退,沿途百姓不斷從四面北方趕來加入隊伍。隊伍越來越龐大,越來越臃腫,越來越緩慢,到當陽(今湖北當陽)境內時,大約有十余萬百姓加入隊伍,離開家園,踏上漫漫的旅途,走向未知的遠方。

        類似的情景,在西晉滅亡五胡亂華大批人民渡江南遷時沒有出現(xiàn),在靖康之難北宋滅亡后大批人民逃離北方時也沒有出現(xiàn),只在岳飛被十二道金牌召回班師途中出現(xiàn)過,中原父老因為害怕金軍的報復,于是跟隨岳家軍南下。

        這是人心向背的一大標志,是劉備深得人心的如山鐵證。

        這么多荊州人民,不是不希望擁有安定幸福的生活,不是不在乎自己的田產房屋,不是不知道跟隨劉備前途莫測,但他們還是毅然用自己的雙腿做出了選擇。

        人民選擇逃離,必然與曹操的殘暴有關。曹操屠城的往事,也許他自己已經淡忘,但人民不會忘記。荊州是逃難者的樂園,來自徐州的難民對曹操的暴行更是沒齒難忘。

        卻不全是因為曹操屠城。如果只是懼怕被殺,那么可以四散逃命,為什么他們偏偏選擇追隨劉備?而劉備恰恰是最危險的人物,曹操絕不會放過他。

        這么多百姓選擇追隨劉備,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他們(至少其中的一部分)愛戴劉備,愿意冒著生命危險追隨劉備。

        人們有從眾心理,一批人追隨劉備南撤,就會帶動更多的人。所以,加入劉備隊伍的人民越來越多。

        現(xiàn)在有一些曹迷不顧荊州人民自愿追隨劉備的史實,認為是劉備妖魔化曹操強迫人民南遷、拿百姓當人質作肉盾,根本就是扯淡,不值一辯。曹操多次屠城殺降,他的暴虐早已世人皆知,何用劉備妖魔化?如果劉備要逃生,最好的辦法是輕騎南下直取江陵,曹軍根本追趕不及,哪里需要什么肉盾?就如要防火,最好的辦法是隔離火源,而不是考慮用哪種方式滅火。

        劉備也不能未卜先知,沒有料到隨行的百姓會慘遭不幸。人生的可能性有很多種,答案也有很多種,但能夠得到的答案,只是親身實踐的那一種。在實踐之前,所有的可能性都沒有確切答案。歷史同樣如此。

        歷代研究歷史的學者,很少對人民自愿跟隨劉備這件事提出質疑。三國歷史有著太多的疑團,許多事件的記載出入很大甚至相互矛盾,但這件事卻沒有爭議,因為這雖然難以令人相信,卻是不折不扣的史實。

        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劉備之所以能夠贏得這么多百姓的愛戴以及后世廣泛的頌揚,與正統(tǒng)不正統(tǒng)沒有多少關系,而在于他有著非凡的人格魅力,一貫作風踐行仁義,地地道道深得民心。

        建立漢、唐、宋、明等大一統(tǒng)朝代的開國皇帝很多,卻沒有誰有過這樣感人的事跡;建立像蜀漢一般規(guī)模割據(jù)政權的帝王更多,卻沒有誰贏得民間如此廣泛的頌揚。

        后世對劉備的頌揚,并不是開始于《三國演義》。在《三國演義》出現(xiàn)之前,早在唐代至北宋時期,劉備及其他三國重要人物的民間形象已經基本成型。唐代詩人李商隱有一首《驕兒詩》,就描述了小兒對三國故事的癡迷情形,說道“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北宋時,三國故事更加普及,成為茶館酒肆說書人的重要題材之一。蘇軾在筆記小說《東坡志林》中記述:“涂巷中小兒薄劣,其家人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p>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蘇軾的評論——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國家會滅亡,朝代會興替,唯有仁德、忠義一類如今天所謂的普世價值,永遠存在于世人的心中!

        而劉備,在許多人心中就是仁義的化身!

        從襄陽至江陵,陸路約五百漢里,按照正常的行軍速度,步兵十多天可以到達江陵,騎兵四五天就能到達。

        劉備的軍隊,絕大多數(shù)是步兵,再加上十多萬荊州人民,行軍速度越來越慢,史書記載“日行十余里”。影響行軍速度的主要是跟隨劉備的人民,這些百姓拖家?guī)Э凇⒎隼蠑y幼,除了帶上金銀細軟等值錢的家當,還少不了糧食衣物,推著獨輪車,甚至還有可能趕著耕牛緩慢前進。

        隊伍走了好多天,才到達當陽一帶。照這樣的蝸牛速度,什么時候才能到達江陵?如果半路上被曹操的追兵趕到,既無險可守,倉促之間又不能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就只有被動挨打的份了。

        有一位員工忍不住向劉備提出建議,應該放棄百姓,輕軍前進,直達江陵,否則曹軍一到,必敗無疑。

        劉備當然明白一旦曹軍趕到敗局無可挽回,但他更明白人心的重要。

        十多萬百姓背井離鄉(xiāng),隨我前進,我就這樣拋棄他們?

        不,絕不!

        失敗沒有什么可怕的。自從起兵以來二十四年,我敗多勝少,事業(yè)卻一點一點發(fā)展,理想?yún)s一步一步接近,能夠得來今天的成就,靠的不是某一場戰(zhàn)役的勝利,靠的是人心和道義。

        正因為人心和道義,十多萬百姓才一心追隨我前進。如果在危急關頭置百姓于不顧,今后將何以立足?

        只要得到人心、立足道義,仗打敗了還可以從頭再來,隊伍打沒了還可以從零再拉。

        失去人心,背棄道義,才是徹底的失敗,意味著二十多年的不懈奮斗全部付之東流,更意味著自己一生堅持的信念原來一直是錯的。

        人,尤其是偉人,是靠信念活著的。失去信念,是他們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何況根據(jù)正常的行軍速度,劉備認為曹軍追上自己的可能性很小。

        于是,面對部下的建議,劉備說出了一句感動歷史的千古名言:“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危難之際見真情,這句話表明了劉備的真實心境,感動了當時所有聽到這句話的人,也感動了古往今來無數(shù)看到這句話的人。

        一百多年后,晉人習鑿齒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就被深深地感動,并寫下了著名的評論: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劉表)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yè),不亦宜乎!

        在習鑿齒看來,劉備如此重情重義,信義昭著,在危急時刻依然堅持一貫的原則,根本不是靠小恩小惠收買人心的行為比得了的,必然深得人心,日后終成大業(yè)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

        的確,這樣一個人不得民心,誰能得民心?這樣一個人不成功,誰又能成功?

        劉備,即將走出人生的低谷,大踏步走上成功之路。

        不過在此之前,他還要接受一次極為殘酷的考驗。

        因為他即將遭遇一支天下無雙的軍隊。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這支軍隊,那么就是——恐怖!

        (摘自劍眉枉凝《劉備不是傳說》 ,九州出版社2015年1月版)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