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晏子諫殺燭鄒”事件始末 晏子為何要殺燭鄒
《晏子諫殺燭鄒》這則典故來源于《晏子春秋》。在這段典故中講述齊景公因為燭鄒沒有管好鳥而要殺他,晏子為了解救他,于是用委婉的話語提醒齊景公,殺了燭鄒會影響他的聲譽,使放棄了殺燭鄒的念頭。
《晏子諫殺燭鄒》原文:
景公好弋,使?fàn)T鄒主鳥,而亡之。公怒,詔吏殺之。晏子曰:“燭鄒有罪三,請數(shù)之以其罪而殺之?!?/p>
公曰:“可?!?/p>
于是召而數(shù)之公前,曰:“燭鄒!汝為吾君主鳥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鳥之故殺人,是罪二也;使諸侯聞之,以吾君重鳥而輕士,是罪三也。”數(shù)燭鄒罪已畢,請殺之。
公曰:“勿殺,寡人聞命矣?!?/p>
注:①齊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時代齊國的國君。②燭鄒,齊景公的臣仆。③弋〔yi〕,將繩子系在箭上射。
《晏子諫殺燭鄒》譯文:
事情起因于齊景公,生性喜歡捕鳥,于是將捕來的鳥給燭鄒管理。誰知有一天,鳥竟然飛走了,齊景公十分生氣和傷心,下令想要讓官吏殺了看管鳥的燭鄒。晏子認(rèn)為不能讓燭鄒應(yīng)為這點小事而被殺,于是靈機一動。晏子說“燭鄒應(yīng)有三條罪狀,請讓我細(xì)細(xì)將他的罪狀說出來加以斥責(zé)然后就可以殺掉他?!?/p>
齊景公應(yīng)聲道“好的?!?/p>
于是晏子開始當(dāng)著齊景公的面列數(shù)他的三條罪狀:“燭鄒你是專門負(fù)責(zé)看鳥的,卻讓鳥飛走了,這是其一;你的行為讓我們的君王因為一只鳥而要殺掉一條人命,這是其二;若要讓諸侯聽到此事,可能會認(rèn)為我們的君王是個重鳥輕人的人,這是其三。好了,罪狀列舉完了,可以殺了他了?!?/p>
誰知,景公深思熟慮了一番竟說;“不用將他處死了,我明白你的語意了?!本瓦@樣燭鄒在晏子的幫助下逃脫一命。
這則典故的寓意在于通過這件事,揭露了當(dāng)時帝王統(tǒng)治者重鳥輕人的思想本質(zhì)。另一方面贊揚了晏子的聰明機智以及正直的精神。也告誡了人們在人與人交往中要掌握適當(dāng)?shù)募记桑趧裾]和指正別人的同時也應(yīng)做到趨利避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