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西方國家深感敬佩的古中國十大發(fā)明
令西方深感敬佩的古中國十大發(fā)明,所謂四大發(fā)明并未全部入選
行種植:戰(zhàn)國時代 - 公元前6世紀,中國人公元前6世紀開始將作物以行種植。這種技術可以讓莊稼生長更快,更強壯。它有利于更有效的種植,灌溉,除草和收割。文獻表明人們還意識到風刮過成行的植物時產生的損害較少。這個顯著的發(fā)展在接下來的2200年里在西方世界沒有得到實施。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中說:如果作物以行種植,他們會成熟得快,因為它們不會相互干擾彼此的增長。水平行必須很好地畫,垂直行也要熟練,因為如果線條筆直,那風將輕輕掠過。(按:莖生有行,故速長;弱不相害,故速大。衡行必得,縱行必術。正其行,通其風,夬心中央,帥為泠風?!埃┻@大約是公元前240年的文獻。
指南針:戰(zhàn)國時代 - 公元前4世紀,中國人造出了一個天然磁石羅盤來提示方向。這些羅盤指向南方,主要在陸地上使用,作為占卜工具和方向的尋找。公元前4世紀的《鬼谷子》里記載:“磁石..取針。”(羅盤的)勺子是天然磁石制成,而底盤由青銅制成。熱剩磁針在1040年前就已經被制造出來,為海員們所用。到1119年這種技術已經很常見。而一直沿用至今的熱剩磁技術,是威廉·吉爾伯特在1600年所發(fā)現(xiàn)的。
播種機:漢:約公元前202年 - 公元220年,播種機將種子播種到統(tǒng)一的深度并將其覆蓋。沒有這個工具時種子用手播種,引起種子的浪費和低效及不均的生長情況。早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農民就已經在使用播種機。在歐洲第一個這樣的例子是在1566年向卡米洛·托列羅頒布的專利,但那還要等到十九世紀中期才成為歐洲人普遍使用的工具。
鐵犁:漢:約公元前202年 - 公元220年,對古代中國農業(yè)的主要發(fā)展之一是鐵制推板犁耙的使用。雖然可能在公元前4世紀就已經出現(xiàn)并得到中央集權的推動,鐵犁是在漢代才開始流行。其中一個重大的發(fā)明是可調節(jié)的支柱,通過改變刀板與橫梁的距離,可以精確地設置犁的深度。這項技術直到17世紀才傳到到英國和荷蘭。
深鉆:漢:約公元前202年 - 公元220年,到公元前一世紀,中國人已經開發(fā)了深井鉆探技術。一些深井達到4800英尺(約1.5公里)的深度。他們使用的技術無論對一個現(xiàn)代的工程師和外行人來說都很明了。吊桿會升到到高達鉆孔上方180英尺。管狀或中空管狀的中心孔從地表到深石巖石層放滿石頭,以作為鐵轉的探頭,作用類似今天的導管。 麻繩和竹管被深入到地下深處,以鑄鐵深鉆直到得到天然氣,并以此為燃料將鹵水中的水蒸發(fā)來生產食鹽。天然氣通過竹管運輸到需要之處。也有證據說明這些氣體也被用來照明。雖然我不能準確地找到歐洲人最早使用深鉆的時間,我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在早期工業(yè)革命(18世紀中期)之前使用這項技術的證據。在美國,第一次有記錄的深鉆是十九世紀20年代在西弗吉尼亞州。
船舵:漢:約公元前202年 - 公元220年,中國海軍的發(fā)展出現(xiàn)遠早于類似的西方技術。使用船舵技術的最早記錄在西方是在1180年。公元一世紀制作的以精密吊軸舵(使舵在淺水中能被提起)為模型的中國陶器已經存在。早期舵技術(約公元100年)中還包括更易使用的平衡舵(部分舵葉在舵位之前),直到1843年才首先被英國采用 -- 差不多是1700年以后了。另一個海軍技術,開孔舵,在13世紀時已普遍在中國船只上采用而直到1901年才被引入到西方。開孔舵葉上的開孔不影響方向但令船舵更易操作。后來這一創(chuàng)新使歐洲魚雷艇可以在高速(約30海里)航行的情況下還得以使用船舵。
馬的套具:三國及南北朝時期, 約公元220-581年,咽喉馬套在全世界都廣泛用于駕馭馬拉車和雪橇。這些馬套從馬項背壓下,從而限制了馬的全力。春秋戰(zhàn)國晚期(公元前4世紀)有套有木制胸軋的馬的畫卷(楚國文物)。到了漢末的馬套使用的是更軟的帶子,并在全國普遍使用。到了公元5世紀,馬項圈(見圖)出現(xiàn)了,這使得馬可以用肩力拉車。這個重大發(fā)明大約在公元970年被引入歐洲,在之后200年內達到普及。由于馬比牛速度快且耐力大,整個歐洲的農業(yè)產量得以顯著增加。
瓷器:隋朝:公元581-618年,瓷器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陶品,由瓷窯所產生的極端溫度打造。各種原料相互熔合,形成一種玻璃與礦物質的復合物,以其強度,透明度和美而聞名。該技術發(fā)明于隋朝(但可能更早),在唐代(618-906年)達到完善,其中以陶樂(608 - 676年)最為著名(注:景德鎮(zhèn)陶窯),他選用他居住的長江邊上的“白土”(注:高嶺土)來燒瓷。中國當時瓷器在整個世界都享與盛譽。宋朝時(960-1279)瓷器藝術達到了頂峰。 1708年,德國物理學家欽豪申發(fā)明了歐洲瓷器,從而結束了中國在瓷器上的壟斷。左圖是南宋(1127-1279)黑釉葉紋茶碗。
衛(wèi)生紙:隋朝:公元581-618年,下面會提到,紙是一項中國的早期發(fā)明。最早使用衛(wèi)生紙的記錄出現(xiàn)在隋朝589年。公元851年,一位阿拉伯旅行者(有些吃驚地)報道說中國人用紙而非水來做清潔。到14世紀后期,中國每年生產近72萬張紙,每包1千到1萬張。而即使在殖民時期的美國(18世紀后期),玉米穗或樹葉仍是主要潔身工具。直到1857年,商業(yè)衛(wèi)生紙才開始出現(xiàn)。至少一則早期廣告提到他們的產品“沒有木刺”---和現(xiàn)在廣告里的“超級柔軟”可不是一回事。我在研究衛(wèi)生紙時發(fā)現(xiàn)的一件好玩的事兒是羅馬人使用末端綁著海綿的棍子如廁,這可能是英語成語“把棍子拿反了”的出處。
活字印刷術:宋朝: 公元960 - 1279年,眾所周知,紙是中國四大發(fā)明之一(蔡倫,約公元前50-121年)。當時的造紙配方現(xiàn)在還在,當今的工匠都可以依此按部就班。公元868年,第一本使用全頁木刻印刷的書問世。約100年后,畢升(990-1051年)的發(fā)明見諸記載,如圖。他用火烤泥字,發(fā)明了活字印刷,并發(fā)展了排版技術。畢升活字印刷出書成功,但他的技術直到1298年才得以完善。相比之下,歐洲第一本活字印刷品---《谷登堡版圣經》是在15世紀50年代印刷的。有趣的是,中國直到15世紀90年代才開始使用金屬活字印刷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