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文史百科 > 正文

        明朝服飾 明朝后妃吉服詳解

        2016-12-28 12:50:30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明代后妃的吉服用于各類吉慶場合(如節(jié)日、宴會、壽誕及其他吉典),便服則是日常生活中的著裝,兩者都沒有嚴格的制度規(guī)定,所用材質(zhì)、顏色與

        明代后妃的吉服用于各類吉慶場合(如節(jié)日、宴會、壽誕及其他吉典),便服則是日常生活中的著裝,兩者都沒有嚴格的制度規(guī)定,所用材質(zhì)、顏色與裝飾豐富多樣,并隨著時代潮流而變化。

        明朝后妃吉服

        目前所見明代后妃的吉服,款式多與便服一致,惟紋飾工藝更加精致講究。蘇州虎丘鄉(xiāng)王錫爵(1534—1614年)墓出土了一卷由明代成化年間宮廷畫師繪制的《新年元宵景圖》(即《明憲宗元宵行樂圖》),該圖表現(xiàn)了明憲宗與宮眷、內(nèi)臣、皇子女們過元宵節(jié)的場景,畫中大部分人物都穿著有織金或繡金紋飾的華麗衣服,如妃嬪、宮人的上衣多飾有云肩、通袖襕紋樣。

        明代宦官劉若愚所著《酌中志》里,詳細記載了宮眷及內(nèi)臣在各個時令節(jié)日中的著裝:

        “正月初一日正旦節(jié)。自年前臘月廿四日祭灶之后,宮眷內(nèi)臣即穿葫蘆景補子及蟒衣……自歲暮正旦,咸頭戴鬧蛾,乃烏金紙裁成,畫顏色裝就者,亦有用草蟲蝴蝶者?;螋⒂谑祝詰?jié)景。仍有真正小葫蘆如豌豆大者,名曰‘草里金’,二枚可值二三兩不等,皆貴尚焉……十五日曰上元,亦曰元宵,內(nèi)臣宮眷皆穿燈景補子、蟒衣……清明之前,收藏貂鼠、帽套、風領、狐貍等皮衣……三月初四日,宮眷內(nèi)臣換穿羅衣。清明,則秋千節(jié)也,帶楊枝于鬢。坤寧宮后及各宮,皆安秋千一架……四月初四日,宮眷內(nèi)臣換穿紗衣。欽賜京官扇柄……五月初一日起,至十三日止,宮眷內(nèi)臣穿五毒艾虎補子、蟒衣……七月初七日七夕節(jié),宮眷穿鵲橋補子。宮中設乞巧山子,兵仗局伺候乞巧針……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九月,御前進安菊花。自初一日起,吃花糕。宮眷內(nèi)臣自初四日換穿羅重陽景菊花補子、蟒衣……是月也,糟瓜茄,糊房窗,制諸菜蔬,抖曬皮衣,制衣御寒……十月初一日頒歷。初四日,宮眷內(nèi)臣換穿纻絲……十一月,是月也,百官傳帶暖耳。冬至節(jié),宮眷內(nèi)臣皆穿陽生補子、蟒衣。室中多畫綿羊引子畫貼……廿四日祭灶,蒸點心辦年,競買時興紬緞制衣,以示侈美豪富?!?/p>

        通過這些描述可以看出,吉服具有兩個主要特征:一是較為華麗(如蟒衣),衣身使用主題圖案作為裝飾(如各式補子);二是圖案的內(nèi)容多與穿著的時間、場合相對應。國內(nèi)外博物館或相關機構(gòu)收藏有不少明代的補子,其中很多是吉服所用,它們的圖案與《酌中志》的記載基本一致。

        葫蘆景補子:葫蘆景又稱大吉葫蘆,用于臘月二十四祭灶之后到新年期間。宮中使用的補子通常飾有龍、蟒等紋樣,有的還會加入其他應景的題材作為輔助裝飾。故宮博物院收藏了一件明代灑線繡經(jīng)皮面,原本可能是宮中年節(jié)期間使用的吉服補子,背景為戲珠龍與大葫蘆,葫蘆中繡“鐘馗打鬼”故事,鐘馗身穿進士藍袍,足踏一小鬼,右手持椎欲擊,此椎即“終葵”,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爾雅》云:‘鐘馗,菌名也?!犊脊び洝纷⒃疲骸K葵,椎名也?!宰敌危狄跃?,故得同稱。俗畫神執(zhí)一椎擊鬼,故亦名‘鐘馗’。好事者因作《鐘馗傳》,言是未第進士,能啖鬼。遂成故事,不知其訛矣?!辩娯割}材的補子在定陵亦有出土。

        燈景補子:用于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燈節(jié))期間,以燈籠圖案為主要裝飾元素,因此元宵節(jié)穿的吉服又稱作“燈服”。

        秋千仕女補子:用于清明節(jié)。寒食、清明蕩秋千的習俗由來已久,故有“秋千節(jié)”之稱,明代謝肇淛《五雜俎》云:“今清明寒食時,惟有秋千一事,較之諸戲為雅?!背鹩ⅰ肚迕魃虾訄D》也繪有仕女蕩秋千的場景。

        五毒艾虎補子:用于五月初五端陽節(jié)期間,以五毒(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紋樣作為裝飾,同時飾有老虎、艾草,象征“艾虎”,用來消滅五毒,故有驅(qū)邪避害的寓意。端陽節(jié)穿的吉服又稱“五毒吉服”。

        鵲橋補子:用于七夕節(jié)(七月初七)。《萬歷野獲編》云:“七夕,暑退涼至,自是一年佳候。至于曝衣穿針、鵲橋牛女,所不論也。宋世,禁中以金銀摩睺羅為玩具,分賜大臣。今內(nèi)廷雖尚設乞巧山子,兵仗局進乞巧針,至宮嬪輩則皆衣鵲橋補服,而外廷侍從不及拜賜矣?!泵耖g傳說七月七日這天,牛郎(牽牛星)和織女(織女星)在鵲橋相會,補子的圖案就表現(xiàn)了這一場景。

        玉兔補子:用于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期間。中秋有賞月的習俗,中秋吉服的補子一般裝飾有月宮、玉兔、桂樹等圖案。

        重陽景菊花補子:用于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期間。此時正值菊花當令,宮中有登高、飲菊花酒的傳統(tǒng),因此將菊花紋樣作為重陽節(jié)吉服的裝飾。

        陽生補子:用于冬至節(jié)。古人認為,冬至過后,陰氣逐漸下降,陽氣開始生發(fā),唐《新華嚴經(jīng)論》說:“以十一月一陽生,十二月二陽生,正月三陽生。”冬至吉服的補子中有口吐上升瑞氣的山羊(或綿羊)圖案,諧音“陽、生”。此外,“三陽開泰”、“綿羊太子”等題材也常用在冬季的服飾、織物或首飾上。

        與明神宗合葬于定陵的有孝端顯皇后(王氏)和孝靖皇后(王氏),兩位王皇后下葬時穿的并非禮服或常服(燕居冠服),而是頭戴黑紗尖棕帽與各式頭面首飾,身穿短襖、裙、褲等。如孝端顯皇后上身著黃八寶紋地四合如意云紋紬(綢)繡龍鳳方補方領夾衣,內(nèi)著本色八寶如意云紋紬緙絲龍紋方補夾衣;下身著繡龍紋長裙,內(nèi)著黃纏枝蓮暗花緞夾褲。孝靖皇后上身著黃折枝花卉緞圓領夾衣,內(nèi)著兩層黃緞短衣,腰束紅織金妝花江山萬代富貴如意緞裙(其上另覆綢、緞裙各一件),下著折枝花卉緞夾褲。兩位皇后的裝束從整體形制、紋飾來看,應屬于吉服襖裙(明神宗下葬所穿十二團龍十二章袞服也是吉服性質(zhì))。

        定陵隨葬的女衣數(shù)量較多,根據(jù)《定陵》報告的描述,定陵共出土女衣一百三十四件,包括單衣(衫)二十九件、夾衣(襖)八十一件、絲綿襖二十三件、絲綿袍一件。這些女衣均為對襟,款式有立領(豎領)、圓領和方領。衣服的大小尺寸相近,身長都在70厘米上下;通袖長一般為160厘米,少數(shù)達到230—250厘米,最長的一件立領女夾衣有260厘米;袖寬為40—50厘米,多為寬袖口,個別為窄袖口,寬14—23厘米,最小的只有7.5厘米;腰寬在50厘米左右;下擺寬70—80厘米。衣身大多綴有紐扣,紐扣分兩種:一種是絲質(zhì)紐襻扣;一種是金屬紐扣(金扣或鎏金銅扣),用絲線縫在衣服上。兩種形式的紐扣,或單獨使用,或兩者兼用,如在領口釘兩對金屬扣,衣襟處則使用紐襻扣。

        出土的吉服類女衣,有些在衣身裝飾云肩、通袖襕紋樣,絕大部分則是在前胸和后背縫綴方形或梯形的補子(前襟左右各一片、后襟一片)。補子多為繡制,少數(shù)為緙絲,補子的圖案以云龍紋較多,其次有龍鳳紋、鳳紋、花卉紋、百子紋、應景題材以及萬壽、萬喜、洪福齊天等吉語文字。

        這些紋樣除了單獨使用外,還會根據(jù)實際需要進行組合。如孝靖皇后有一件綠織金纏枝蓮妝花紗方領女襖,原件內(nèi)襯紗里,身長71、下擺寬80厘米,通袖長168、袖寬47厘米。在前胸與后背綴有梯形方補,前胸補子為一對,各長36、上寬8.7、下寬15.1厘米,圖案大體一致,左右相對,繡側(cè)面玉兔一只,口銜靈芝,上托盤金“壽”字,底部繡壽山福海與雜寶紋,兩側(cè)邊緣各繡一升龍搶珠,龍首上方繡金“萬”字,四周點綴四季花卉。背部補子為一整塊,長35.2、上寬20.5、下寬32.5厘米,中間繡一正面大玉兔,背托靈芝及盤金大“壽”字,左右各繡一升龍,龍爪托舉靈芝與金“萬”字,底部繡壽山福海及雜寶,點綴四季花卉。從金繡“萬”、“壽”字樣可知,這件短襖是后妃在皇帝萬壽節(jié)(生日)期間所穿。明神宗生于嘉靖四十二年八月十七日(1563年9月4日),正好在中秋之后,于是宮中將中秋節(jié)的玉兔與皇帝生日的慶壽紋樣組合到一起,使喜慶的氣氛更加濃厚。

        定陵出土的裙子共有四十七條,其中單裙四十六條、夾裙一條,有馬面裙和百褶裙等式樣。裙子按裝飾可分為素面裙、花裙、膝襕裙,素面裙有十九條,花裙十六條,膝襕裙十二條。有膝襕裝飾的裙子又可分為單膝襕裙(四條)和雙膝襕裙(八條)。這些裙子主要與吉服、便服的上衣進行搭配。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