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是誰?顓頊的老師伯夷是個什么樣的人
顓頊的老師叫“伯夷父”,也叫“伯夷”,是上古著名賢人。此“伯夷”并非西漢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中春秋初年“孤竹國”的“伯夷”,所以上古之書以“伯夷父”加以區(qū)別。
伯夷姓“姜”,為炎帝后裔、“共工”兄弟之孫,曾擔任顓頊的“大祭司”和“太岳”。
“太岳”即“華山”,山高接天、可通天神。炎帝的后裔都崇拜天神,而華山在他們的眼中為天下第一高峰,所以稱之為“太岳”。因祭祀天神的緣故,顓頊創(chuàng)制了“太岳”官職,伯夷即為第一任“太岳”。從那以后,伯夷的“太岳部落”每遷至一地,都不會丟掉崇拜山岳的傳統,于是中國就產生了以“太岳部落”為中心、東南西北最高峰的“四岳”?!疤馈比A山為“西岳”,其它分別是:“東岳”泰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因為有了“四岳”之名,堯的時候就設置了“四岳”官職,由伯夷或他的子孫擔任?!八脑馈辈粌H分管四座神山的祭祀,也同時還管理四個方向的大小部落首領。至于“四岳”究竟為伯夷子孫中四個人的官職?還是伯夷一個人官職?尚有異議。
伯夷自古被認為是品德最為高尚之人,不僅是顓頊的老師,而且在“堯”的時候輔政,為堯“典三禮”、“定五刑”,掌管禮儀?!皥颉痹浵胱屛挥诓?,伯夷不肯接受“堯”的禪讓美意,推薦了“舜”?!八础碑斦臅r候,任命伯夷為“秩宗”,管理“禮部”?!八础迸纱笥碇嗡?,伯夷作為水神共工之后,也很善于治水,又盡心輔弼,成了大禹的心腹之臣。
伯夷本為炎帝“姜”姓,子孫繁衍出“齊、呂、申、許”等四支后裔,這四國也都姓“姜”。為嘉獎伯夷,“舜”晚年之時,將“呂”地分封給伯夷,并封他為“呂侯”,伯夷被尊為“呂”姓始祖。春秋之時,著名謀士姜太公“呂尚”,就是他的后人。
伯夷輔佐顓頊的時候,兒子“西岳”生了“先龍”,先龍的后代子孫便是“氐(dī)羌”。
“氐羌人”姓“乞(qǐ)”,在甘青高原之交的黃河上游及渭水上游一帶繁衍生息,后來向四方遷徙。
“氐羌”是“氐族”和“羌族”的祖先。
一部分“氐人”居住在西北一帶,于漢魏時期形成“氐族”,由于長期與漢族雜居,過著農耕定居的生活,雖在西晉末年曾加入“五胡亂華”行列,但到唐代時候,已經融入了“華夏族”漢人;一部分屬于“氐人”系統的“白人”則向西南而去,遷入川西、滇北、滇中,成為西南少數民族。
“羌人”有的向西南遷移,后來形成了西藏地區(qū)的古“吐蕃”、“蘇毗”、“羊同”及域外許多種族的羌人;有的仍然留居發(fā)祥地“甘青高原”,成為許多種族的羌人。今河西走廊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上古有“烏孫”、“月氏”、“塞種”等國,都是羌人。悲慘的是,商代以后產生了作為奴隸的“只羌”?!爸磺肌辈粌H被當成牲畜使用,還被作為祭品,有甲骨文記載,商代一次祭祀活動,就殺祭羌人三百多。如此殘酷的原始奴隸制度,西藏居然延續(xù)了幾千年,直到公元1951年才被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廢除。
西北部分的上古羌人,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游牧,有些成為不同族群的兇悍“戎人”。
“姜”與“羌”二字古音相通,但無論是“九黎”和“三苗”形成的羌人,還是“氐羌”形成的羌人,還是“蚩尤”與“氐羌”后代通婚形成的羌人,都是炎帝血脈。
炎帝的支脈——伯夷父的后代“氐羌”,是一群人數眾多,遷徙分布范圍廣,影響深遠的古老民族,也是構成多民族華夏之國的重要骨干。今日,無論是中原或邊陲,還是西藏或新疆,都是遠古“氐羌人”的活動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