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闔閭的“闔閭”兩個字究竟是何意義?
吳王僚被專諸刺殺了,死的不明不白。
專諸也被吳王僚的侍衛(wèi)們剁成了一堆肉泥。
公子光假稱去換藥,他躲在內(nèi)室,暗暗的窺視著酒席上的一切,知道專諸已經(jīng)得了手,便一聲令下,早埋伏在家中的甲士們一躍而起,殺了出來!
兩下交兵,好一場惡斗!
因為吳王僚已經(jīng)死了,蛇無頭不行,所以這邊威加十倍,那邊勢減三分。盡管吳王僚帶來的人多,卻都不是對手,很快就被公子光的人殺死了一半。
逃跑的一半,又被早埋伏在外面的伍子胥帶的死士們追殺,一頓亂砍亂劈之后,又干掉了一半,殺的他們個個無心戀戰(zhàn),做鳥獸散,各自逃命去了。
公子光大獲全勝。打掃戰(zhàn)場完畢,他帶著人,駕著車,手持利器,直登朝堂,召集吳國的群臣,都來開會。
群臣們一看,傻了眼,都說不出話來。既然吳王僚已經(jīng)死了,國不可一日無君,那你就繼任為吳國的新國王吧。
公子光推辭不受,他將王僚背約自立的罪名,向國人宣布道:“并非我貪圖王位,而是王僚不義!他違背了先君的意愿,霸占了四叔的王位,今天,我暫且攝政幾日,咱們還是應該將王位交還給四叔?!?/p>
于是,公子光來見季札(吳王壽夢第四子),依舊請他為王,并說,這是祖父和叔叔們生前的遺愿,吳國的王位,本來就是您的。
季札聽說吳王僚已經(jīng)死了,他傷心的痛哭,但依然還是不肯為王,恥于爭國之事。從這之后,他就搬走了,在延陵這個地方養(yǎng)老,終身不再來吳國了。
就這樣,公子光不聲不響隱忍了多年的謀略終于告成,順理成章的即了吳王之位,這就是歷史上的“吳王闔閭”。
這一年,是公元前514年。
古書上說:“夫?qū)VT之刺王僚,彗星襲月?!睂VT和王僚無冤無仇的,不相干的兩個人,為什么要殺他?都是因為天上的掃把星襲擊了月亮。
吳王闔閭上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按照王的規(guī)格,安葬了吳王僚的尸體,謚號為“吳武王”。
吳國是從壽夢開始有謚號的。吳王壽夢是“吳興王”,興,就是說吳國是從他開始興旺起來的。接著,他的三個兒子,分別是:順王、安王、度王,大概就是順利平安度過的意思。
然后就是吳王僚,“武王”,吳國最善于用武的王,從他開始,敢于向楚國叫板,敢于對楚王用兵,打大型戰(zhàn)役不落下風。
而吳王闔閭的謚號是“道王”,吳國最有辦法的王。這個道,有辦法、有能耐的意思,不是道德高尚的意思,當然也可以這樣理解。
“吳王闔閭”是一種習慣稱謂。那么,“闔閭”這兩個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闔,是關閉的意思;也是門扇的意思。
閭,是巷子里的門;也是窄巷子、窮巷子的意思。
闔閭,從字面上理解,就是關門的意思。關上門想辦法,閉門造車,呆在家里當宅男,少在外面交流,同樣還是有成功的一天。
吳王闔閭登基之后,又厚葬了刺客專諸,封他的兒子專毅為吳國的上卿,大臣分上中下三等,卿是上等,地位相當于總理、副總理的級別。
封伍子胥為行人之職,待以客禮而不臣。
伍子胥的行人這個官職,主要負責吳國的外交,還有人事調(diào)動、官員選拔等等方面。吳王闔閭用招待客人的禮節(jié)來待他,而不是當做員工來對待。
因此,伍子胥與吳王闔閭的關系,不像是君臣上下級的關系,更像是一種合伙人的關系。
那個最先在街上發(fā)現(xiàn)了伍子胥的被離,也因為舉薦了伍子胥而有功,也升為了大夫之職。
最后,大赦天下,發(fā)錢發(fā)米,救濟窮人,安定民心。
安頓好了一切,吳王闔閭還有擔心的事。
那就是,吳王僚的兩個弟弟,正在外面與楚國人作戰(zhàn),吳王僚的兒子慶忌,也在外面衛(wèi)國招兵買馬,對抗楚國,他們都沒回來。
所以吳王闔閭無法安睡,擔心自己的王位坐不穩(wěn)。
怎么辦呢?他就派人外出打探,自己則率領大軍,屯兵于江上,埋伏在那里,等他們回來。
卻說吳王僚的兒子,公子慶忌,自幼習武,勇猛無敵,他的力量大的驚人,曾經(jīng)徒手擒獲過麋鹿和犀牛,所以崇拜追隨他的人很多,粉絲無數(shù)。
當時,慶忌聽說國內(nèi)有變,就連忙從衛(wèi)國趕回,剛一回國就中了埋伏,知道是回不去了,他就調(diào)轉(zhuǎn)車頭,疾馳而去。
吳王闔閭駕著駟馬戰(zhàn)車在后面追趕,慶忌嫌他的馬慢了,就跳下車來,撒開兩條腿跑,比馬跑的可快多了。闔閭叫快放箭,射他!當箭射來的時候,慶忌挽手一接,就把箭接住了。
射一枝,接一枝,無一中者。就這樣跑掉了。
闔閭知道抓不住慶忌,就派兵嚴加防守,然后回國去了。(來自吳閑云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