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文史百科 > 正文

        唐未農民戰(zhàn)爭 唐帝國虛弱的根基因此轟然倒塌

        2016-12-23 19:46:17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唐末農民戰(zhàn)爭,是唐朝末年農民起義軍埋葬唐王朝的一場革命狂飚,從大中十三年(859年)裘甫浙東起義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唐末農民戰(zhàn)爭,是唐朝末年農民起義軍埋葬唐王朝的一場革命狂飚,從大中十三年(859年)裘甫浙東起義開始,到中和四年(884年)黃巢起義失敗結束,歷經25年,席卷山東、河南、安徽、江西、江蘇、福建、兩廣、兩湖、陜西等12省,經過汝州之戰(zhàn)、廣州之戰(zhàn)、潭州之戰(zhàn)、洛陽之戰(zhàn)、長安之戰(zhàn)、萊蕪之戰(zhàn),沉重地打擊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世族門閥勢力和唐未藩鎮(zhèn)勢力,唐朝政權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唐朝后期,中央集權勢力衰微,各地藩鎮(zhèn)勢力興起,唐廷與地方藩鎮(zhèn)之間進行了長期集權與分權斗爭。朝廷內部宦官專權,政治腐敗,地方藩鎮(zhèn)爭戰(zhàn)擾攘。然而,不論是中央政權統(tǒng)治,還是藩鎮(zhèn)割據勢力統(tǒng)治,同樣都很黑暗。地方藩鎮(zhèn)與朝廷宦官、大臣相勾結,形成不同政治派別,相互傾軋,政局動蕩混亂,更加深了人民的痛苦。唐朝末年社會已是百孔千瘡,凋敝不堪,人民大眾煎熬在死亡線上,只有起來反抗,才有生存的希望,一場全國規(guī)模的革命風暴就要來臨了。

        大中十三年(859年),裘甫領導的農民起義在浙東爆發(fā),咸通九年(868年),又爆發(fā)了桂州(今廣西桂林市)龐勛起義。這兩次起義雖然被唐朝鎮(zhèn)壓下去,但卻開啟了更大規(guī)模農民戰(zhàn)爭的先聲,為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起義的到來舉行了奠基禮。

        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在山東長垣聚眾起義。次年,黃巢在冤句(今山東荷澤市西南)率眾響應,舉行起義。王仙芝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tǒng),黃巢自稱沖天太保均平大將軍,這表明王仙芝、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戰(zhàn)爭比以前歷次農民戰(zhàn)爭大大前進了一步,一開始就提出了改變現狀,以推翻唐王朝為目標的口號。

        起義爆發(fā)后,義軍勢力蓬勃發(fā)展,迅速遍布10余州,進而發(fā)展到淮南地區(qū)。唐朝統(tǒng)治集團驚恐萬狀,急忙調兵鎮(zhèn)壓農民起義軍,除唐王朝直接控制的禁軍外,各地節(jié)度使在鎮(zhèn)壓農民起義方面與唐中央利益一致,因此唐朝統(tǒng)治集團上下一致共同鎮(zhèn)壓起義,在軍事力量方面遠遠占居優(yōu)勢。當時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起義軍只有數萬人,又被唐軍壓縮在曹(今山東曹縣)、濮(今山東濮縣)內線,形勢對義軍不利。于是王仙芝、黃巢決定跳出包圍圈,向沂蒙山區(qū)分兵轉移。隨后義軍進入河南地區(qū),連克陽翟(今河南禹州市)、郟城(今河南郟縣),進逼汝州。乾符三年(876年)九月,起義軍一舉攻克汝州,殺唐將董漢勛,俘虜刺史王鐐,兵鋒直指唐東都洛陽,給唐軍以沉重打擊。起義軍攻克汝州后,揮師南下,進入湖北、安徽境內,攻克郢(今湖北鐘祥縣)、復(今湖北天門縣西北)、廬(今江西九江市)、蘄(今湖北蘄春市)諸州,轉戰(zhàn)千里,徹底打垮了敵人的包圍封鎖。短短的3年時間,起義軍取得了跳出曹濮、進入河南和佯攻洛陽、揮師南下皖鄂的勝利,甩掉了敵人重兵的包圍,保存和壯大了革命力量。

        唐朝武力鎮(zhèn)壓起義軍未能湊效,便把以軍事鎮(zhèn)壓為主的策略改為以招降為主。宰相王鐸力主招降王仙芝,并通過他的弟弟,汝州之戰(zhàn)中被起義軍所俘虜的王鐐勸降。唐僖宗封王仙芝為左神策軍押牙,兼任監(jiān)察御史,王仙芝表示接受。但王仙芝背叛農民起義軍的行徑遭到義軍將士的抵制,黃巢憤怒地指責王仙芝說:“當初我們共同立下推翻唐朝的誓言,義軍所向披靡?,F在你一個人去朝廷做官,讓五千多弟兄怎么辦?”并在一怒之下打傷了王仙芝。王仙芝見眾怒難犯,才又放棄了唐朝的封官。從此以后,王仙芝與黃巢分兵作戰(zhàn)。王仙芝繼續(xù)在湖北作戰(zhàn),于乾符四年(877年)二月攻克鄂州(今湖北武漢市),九月攻克隨州,西迫湖北重鎮(zhèn)襄陽(今湖北襄樊市)。這年冬天,王仙芝又派尚君長等赴唐廷請求封官,于中途被唐將宋威捉殺。起義軍的分裂給唐軍可乘之機,集中力量進攻王仙芝,王仙芝兵微將寡,乾符五年(878年)二月在湖北黃梅被唐軍包圍,王仙芝被殺,起義軍受到重大挫折。

        湖北分兵以后,黃巢率兵進入山東,于乾符四年(877年)春攻克鄆(今山東東平縣西北),沂(今山東臨沂市)二州,隊伍壯大到數萬人,革命勢力擴及山東、河南。王仙芝死后,部將尚讓等與黃巢會師,義軍發(fā)展到10萬,兩支起義軍共同擁戴黃巢為首領,在黃巢統(tǒng)一領導下,繼續(xù)戰(zhàn)斗。唐朝為盡快消滅起義軍,把重兵集結在洛陽一線,江南空虛。黃巢采用避實就虛戰(zhàn)術,暫時放棄攻取洛陽計劃,向江南進軍。

        乾符五年(878年)三月,起義軍數十萬人橫渡長江,乘勝進軍,連克江西虔(今江西贛州市)、吉(今江西吉安市)、饒(今江西波陽縣)、信(今江西上饒縣)諸州。六月,攻陷安徽歙(今安徽歙縣)、池(今安徽貴池市)二州。八月,攻占浙江越州(今浙江紹興市)。十月,黃巢率軍填山實谷,在閩浙叢山中開路進入福建,十二月攻克福州。此后轉入廣東,于乾符六年(879年)九月攻下廣州,活捉節(jié)度使李迢。唐朝統(tǒng)治者無力派兵南下消滅起義軍,由進攻轉入防御,而農民起義軍則掌握了戰(zhàn)場的主動權。

        起義軍在廣州休整兩個月后,揮師北上。開始了推翻唐王朝的北伐戰(zhàn)爭。乾符六年(879年)十一月,黃巢率軍迅速逼進潭州(今湖南長沙市),義軍奮勇攻城,守將李系逃走,10萬守軍潰散,取得了潭州首戰(zhàn)大捷。黃巢準備由湖北進入關中,直搗唐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市),但在荊門受到唐將曹全晸和劉巨容伏擊,損失慘重,只好引兵東下,于十二月再克鄂州。廣明元年(880年)。黃巢在江西信州集中優(yōu)勢兵力,擊潰唐將高駢主力,殺唐將張嶙,唐朝長江防線崩潰,加速了北伐攻取長安的進程。此后,起義軍從信州出發(fā),經安徽、湖北,插入河南。十一月,攻打東都洛陽,唐東都留守劉允章被迫投降。起義軍由洛陽西進,兵指長安東大門潼關。唐僖宗一面調集京城禁軍和關內節(jié)度使之兵拒守潼關,一面準備逃往四川,伺機再起。十二月,黃巢親率大軍攻關,鼓聲震天,殺聲四起,唐軍聞風喪膽,唐將齊克讓、張承范只身逃亡。唐僖宗倉皇逃往四川。起義軍經過6年浴血奮戰(zhàn),終于攻克了唐朝政治軍事中心長安。黃巢在長安建立了大齊農民政權,鎮(zhèn)壓官僚貴族,鞏固政權。

        逃到四川的唐僖宗糾集各地殘余勢力,籌劃向起義軍反撲,任命鄭畋進攻起義軍,一度攻入長安,但隨即被大齊軍打退,義軍取得了反圍剿的勝利。中和二年(882年),僖宗又任命王鐸率軍包圍長安,并勾結沙陀貴族李克用,向起義軍反撲。黃巢率軍抵抗,但在關鍵時刻大齊大將朱溫叛變投唐,嚴重削弱了義軍力量。在唐軍和沙陀軍隊聯合進攻下,起義軍損失慘重,不得不撤出長安,經河南進入山東。中和四年(884年)六月,黃巢在萊蕪與唐將時溥決戰(zhàn),不幸壯烈犧牲,轟轟烈烈的唐末農民戰(zhàn)爭結束了。

        唐末農民戰(zhàn)爭中,起義軍采用流動作戰(zhàn)方針,顯示了極大優(yōu)越性,先由曹濮插入河南,繼而攻入湖北,然后避敵主力,大踏步進入長江以南,這是唐末農民戰(zhàn)爭中獨特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是我國古代農民戰(zhàn)爭史上的創(chuàng)舉。流動作戰(zhàn)不僅保存了實力,而且在各地人民擁護下日益壯大。黃巢起義軍在大規(guī)模的運動戰(zhàn)中,牽著唐軍疲于奔命,顧此失彼,使唐朝對洛陽、淮南、江南不能兼顧,為起義軍進攻長安創(chuàng)造了條件。

        正是由于起義軍前期戰(zhàn)略戰(zhàn)術運用正確,才取得了攻占長安的勝利。但是,流動作戰(zhàn)容易產生流寇主義思想,沒有建立穩(wěn)固的根據地,即使攻下長安后,仍然未能鞏固。這就使唐軍得以重新占領被起義軍波及的地區(qū),并逐漸收縮包圍圈。黃巢攻克長安后,沒有“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策略,給了唐僖宗為首的地主階級殘余勢力喘息之機,使敵人能夠重新集結力量,向起義軍反撲,導致了政權喪失。分裂起義軍內部,是敵人進攻的另一種方式,王仙芝、朱溫的投降活動,給革命事業(yè)帶來了極大損失,起到了外部敵人所不能起的作用。這些血的教訓,就是唐末農民戰(zhàn)爭留給后人的借鑒。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