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探秘 狀元不一定是殿試第一名?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xiāng)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可以說狀元是中國科舉制度中最為光彩的一個名詞。據(jù)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山東德州人)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狀元劉春霖止,在這1283年間,科考的榜數(shù)為745榜,共產(chǎn)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命王朝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
但是你知道嗎?在古代被稱為狀元的人,并不一定是殿試中取得第一名的的人。清朝袁枚所著的《隨園詩話》中寫道:唐鄭谷登第后,在《宿平康里》詩中寫道,“好是五更殘酒醒,耳邊聞喚狀元聲?!睋?jù)考證,鄭谷考中進(jìn)士的時候僅僅是第八名,不是第一名,該榜的第一名是趙昌翰。南宋周必大也曾經(jīng)寫過《回姚狀元穎啟》、《回第二人葉狀元適啟》兩封信。據(jù)考證,葉適為淳熙五年(1178)戊戌科第二名,第一名是姚穎。清朝徐時敦的《聞云錄》中記載,施肩吾登唐憲宗元和十五年盧儲榜第十三名進(jìn)士,因施肩吾家住新城、分水二邑交界處,二邑人均稱之為狀元。原來唐宋兩朝的新進(jìn)士,皆得稱狀元。
同理,探花也不一定是第三名?!短熘杏洝酚涊d“唐進(jìn)士杏園初會,使少俊二人探花游園,若他人先折名花,則二人被罰”。原來古代進(jìn)士的帽上多插花,所謂的探花郎,指的是先行游園折花的年少進(jìn)士,不一定非得是第三名。熙寧間,余中請禁探花,以為傷風(fēng)化,遂停此例。后來余中因為貪污腐敗下臺了,人都很鄙視他。王弁洲曰:“禁探花之說,譬如新婦入門,不許妝飾,便教績麻、造飯。理非不是也,而事太早矣。”在李燾的《長編》中也有記載:“陳若拙中進(jìn)士第三名,以貌陋,人稱瞎榜?!边@也是探花不必是第三名的有力證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