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恭謹(jǐn)儉樸的孝賢純皇后富察氏
孝賢純皇后(1712年2月22日-1748年3月11日),乾隆皇后,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其父是察哈爾總管李榮保,其弟是大學(xué)士傅恒。她出身于官宦之家??滴跷迨荒甓露?,比乾隆帝小一歲,雍正五年七月十八經(jīng)世宗指婚成為皇子嫡妃,雍正六年生皇長女,雍正八年生皇二子永璉,即端慧皇太子,雍正九年生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乾隆二年十二月初四為她舉行皇后冊立禮。乾隆十一年生皇七子永琮,乾隆十三年隨駕東巡,三月十一日死于回鑾途中的德州舟次,享年三十七歲。
孝賢皇后是一位賢明的皇后,平素節(jié)儉,衣帽上不飾珠翠等物,而用通草絨花;獻(xiàn)給皇帝的荷包不用金銀絲線,而用鹿羔皮制作,以表示不忘本。她知書達(dá)理,孝敬公婆,對弘歷關(guān)懷備至。一次乾隆帝患疥瘡,愈后體弱,醫(yī)生囑咐須靜養(yǎng)百日。孝賢皇后于是就住在皇帝的寢宮外屋,無微不至地照料百天后,見皇帝氣色如初,身體復(fù)原才搬回自己的寢宮。孝賢皇后為居中宮,母儀天下,統(tǒng)御后宮,但從不擺皇后的架子;處事公平,條理分明,御下寬厚仁慈,因此深受眾嬪妃和太監(jiān)、宮女的愛戴。孝賢皇后這些美德使乾隆帝很敬佩夫妻恩愛,感情至深。孝賢皇后病逝,乾隆帝悲慟萬分,晝夜兼程親自護(hù)送孝賢皇后的梓宮回京,把梓宮停在她生前的寢宮長春宮內(nèi),其后梓宮移至景山觀德殿后。乾隆帝下令,長春宮不再居住任何人,仍按孝賢皇后生前居住的樣子陳設(shè),并把她的衣冠供放在里面,以表示對賢后的懷念。
以前皇貴妃高氏死時,賜謚為慧賢皇貴妃;議謚時皇后正好在場,她含著淚要求說:“我朝-{后}-謚上一字皆用孝字,倘需他日謚為賢,敬當(dāng)終身自勵,以副此二字?!毙①t皇后死后,乾隆帝寫了許多挽詩,其中一句是“圣慈深憶孝,宮壺盡稱賢”,認(rèn)為“惟孝賢二字之嘉名賅皇后一生之淑德”,因此謚為孝賢皇后。當(dāng)時裕陵尚未完工,孝賢皇后的梓宮又從觀德殿移到京師東北的靜安莊殯宮暫安,把先期停在那里的慧賢、哲憫兩位皇貴妃的金棺停在孝賢皇后的梓宮旁邊。乾隆十七年十月二十七日辰時,孝賢皇后及慧賢、哲憫兩位皇貴妃葬入裕陵。乾隆帝親自護(hù)送至陵,并臨視葬入地宮。從此,乾隆帝每次到東陵謁陵都要到孝賢皇后陵即后來的裕陵給孝賢皇后奠酒。為寄托哀思,乾隆帝寫了大量挽孝賢皇后的詩篇,在封建皇帝中,與皇后感情如此之深者,實屬少見。經(jīng)嘉慶、道光兩朝加謚,孝賢皇后全部謚號為:“孝賢誠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順輔天昌圣純皇后”。
孝賢皇后,富察氏,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二月二十二日,滿洲鑲黃旗。滿洲鑲黃旗為上三旗中的首旗,由皇帝親統(tǒng),地位很高,在清代皇后中,真正出身于滿洲鑲黃旗的并不多。孝賢皇后不僅旗籍高,而且出身于名門宦家,世代簪纓。富察氏為滿洲八大姓之一,從太祖到世宗時期,富察氏家族人才濟(jì)濟(jì),名臣輩出,為大清多建功勛。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她的祖先旺吉努就率族眾歸附了后金,在統(tǒng)一東北、創(chuàng)建帝國的多年征戰(zhàn)中,屢建戰(zhàn)功。她的曾祖父哈什屯在太宗朝以軍功官至禮部副理事官,至順治年間,累官至內(nèi)大臣,加太子太保。她的祖父米思翰在康熙年間任議政大臣,當(dāng)過7年的戶部尚書,掌管國家的財政大權(quán),曾經(jīng)大力支持康熙帝的撤藩政策,深受康熙帝的器重。哈什屯和米思翰均于乾隆十三年(1748)五月被追贈為一等承恩公。孝賢皇后的父親李榮保是米思翰的第四子,官至察哈爾總管。她的伯父馬齊在康、雍、乾三朝任保和殿大學(xué)士達(dá)23年之久,時間之長,在有清一代是罕見的。她的另一位伯父馬武任過都統(tǒng)、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官居一品,位極人臣,多年報效朝廷,深受皇帝的倚重。孝賢皇后出身于這樣一個累世高官的家庭,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正統(tǒng)教育,嫻于禮法,深明大義,并有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加之天生的端莊文“皇后之寶”金印靜,可以說是一位標(biāo)準(zhǔn)的名門淑女、大家閨秀。在雍正五年(1727)的一次選秀女中,16歲的富察氏一眼就被雍正帝選中。雍正帝決定將這位名門之女指配給早已秘定為皇儲的皇四子弘歷為嫡福晉。雍正帝以其獨有的犀利眼光似乎已經(jīng)看出了這位端莊秀美文靜的少女,具備成為大清一代賢后的素質(zhì)。這年的七月十八日,雍正帝在紫禁城西二所(弘歷即位后改名為重華宮)為皇四子弘歷和富察氏舉行了隆重的結(jié)婚典禮?;楹?,這對小夫妻相敬如賓,感情篤摯,十分恩愛。乾隆帝即位后,立她為中宮皇后,于乾隆二年(1737)十二月初四日舉行了冊立禮。
孝賢皇后身為中宮皇后,主管后宮事務(wù),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但她并不揮霍。她生來就好節(jié)儉,反對鋪張浪費。平時,她從不佩戴用金玉珠翠制成的飾件,帽子上插的是用通草絨線做的花。她認(rèn)為用金線、銀線制做荷包、香袋等物品是極大的浪費,無異于暴殄天物。
一次,乾隆帝在閱讀祖父康熙帝御制的《清文鑒》一書時,得知滿洲舊俗有用鹿尾絨毛搓成線,代替金線繡在袖口的做法。那是由于滿族居住在關(guān)外,生活條件艱苦的緣故。乾隆帝將這個學(xué)習(xí)心得告訴了孝賢皇后。言者無意,聽者有心。孝賢皇后深受啟發(fā)。于是她每年進(jìn)獻(xiàn)給皇帝的荷包都用鹿尾絨搓成的線縫制,十分簡樸,以此表示她永不忘本之意。孝賢皇后這種節(jié)儉之風(fēng)和不忘本之心,深受乾隆帝的敬佩和尊重。
孝賢皇后像孝賢皇后孝敬公婆,問安侍膳,恪盡子婦之責(zé),深受公婆的喜愛,與公婆關(guān)系十分融洽。孝賢皇后對待自己的夫君乾隆帝更是感情至深,愛護(hù)有加。有一次乾隆帝患了癤瘡,很嚴(yán)重,經(jīng)過多方醫(yī)治,才漸漸痊愈了,但御醫(yī)一再叮囑“須養(yǎng)百日,元氣可復(fù)”。為了保證夫君的絕對休養(yǎng),不受外界的干擾,孝賢皇后就搬到了皇上寢宮的外屋居住,精心服侍了百余天,見皇上確實康復(fù)如初了,才回到自己的寢宮住。
孝賢皇后主持后宮不妒不偏,深明大義,也深得其他妃嬪的敬重。她似乎擁有了一切,無上尊崇的地位,和諧溫馨的家庭生活,她滿足并小心翼翼地維持著這一切。然而,兩個兒子的接連夭亡卻徹底打亂了她的陣腳,摧毀了她的精神,將她的心撕成了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