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書鐵劵真的免死嗎?為什么韓信沒有被免死
丹書鐵劵俗稱“丹書鐵契”,又名“金書鐵券”、“金券”、“銀券”、“世券”等,省稱“鐵券”。民間俗稱:免死金牌。丹書:用朱砂寫字;鐵契:用鐵制的憑證。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世代享受優(yōu)遇或免罪的憑證。文憑用丹書寫鐵板上,故名。為了取信和防止假冒,將鐵卷從中剖開,朝廷和諸侯各存一半。
劉邦是個偉大的皇帝,中國第一位非貴族后裔的皇帝。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丹書鐵券”(免死金牌)就是他首先使用的。但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得到“丹書鐵券”的有功之臣卻被他殺死一些。這是因為大家只知其一卻不知其二,“丹書鐵券”是可以免死,但不是全部罪行都免死。
劉邦其實沒有打自己的嘴巴,因為“丹書鐵券”并沒有免去任何罪狀的功能,其中“謀反”這一罪名不在“丹書鐵券”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因此韓信之死并不是“丹書鐵券”沒用,而是他的罪名不在“丹書鐵券”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歷史典籍沒有太過于明確的記載,但從擁有“丹書鐵券”而未能逃過一劫的臣子來看,確實是這樣的。
到了唐以后鐵卷不是丹書而是嵌金,《輟耕錄》記載唐賜吳越王錢镠的鐵卷,形狀宛如瓦,高尺余,闊三尺許,卷詞黃金鑲嵌。誓詞有所封的爵銜,官職及受封的功績等,另刻有“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
明代鐵卷依照唐制,不過“所謂免死,除謀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然免后革爵革薪,不許仍故封,但貸其命耳”(明沈德符《野荻編》)。明代的“丹書鐵券”正式提出了除謀反大逆之外的罪名可免。
鐵券鐫刻的內(nèi)容一般包括四個方面:一、賜券的日期,賜予對象的姓名、官爵、邑地;二、記載被賜者對朝廷的功勛業(yè)績;三、皇帝給被賜者的特權(quán),如免死等;四、皇帝的誓言。按朝延的有關(guān)法律,持有鐵券的功臣、重臣及其后代,可以享受皇帝賜予的種種特權(quán)。
鐵券上的文字在漢時用丹砂填字,稱做“丹書鐵契”,即“鐵券丹書”。
明代的時候,朱元璋剛登上皇帝寶座,就仿照唐代丹書鐵券的式樣,制作了一大批免死券。洪武三年的時候,朱元璋賞賜功臣,封李善長、徐達、李文忠、鄧玉、馮勝六個人為國公,自湯河以下,封侯者28人,每人都賜以丹書鐵券,這是歷史上集中頒布出最多的一次。
“丹書鐵券”的保護范圍很廣,但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樣,除了謀反之外的免死,也是有次數(shù)限制的,像上面唐朝就規(guī)定“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在漢朝應該也有類似于唐朝的這種規(guī)定,只是年代久遠,無法考證。因此大家不要受影視劇的影響和一些喜歡嘩眾取寵的人的影響,認為皇帝說話不算話之類的。真正的“丹書鐵券”在適用范圍之內(nèi)還是有用的。沒有哪個皇帝敢亂殺擁有“丹書鐵券”的有功之臣,這就是為什么影視劇中經(jīng)??吹浆F(xiàn)任皇帝或者某些奸臣想盡一切辦法偷走擁有“丹書鐵券”的臣子之后再殺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