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吳是什么?天吳是什么死的?
天吳是什么:“天吳”人面虎身,這與吳人的狩獵生活密切相關(guān)。吳人以狩獵為生,而“虎為百臂之王”,因此,吳人崇拜一種似虎的動物,這種古動物可能在先秦時變得稀少而絕跡了?!啊渡胶=?jīng)》曰:天吳,八首八面,虎身,八足八尾,系青黃色,吐云霧,司水。說的就是這天吳是古代的一個水神,前面都是對他模樣的一個形容,是一個怪物一樣的神仙。
“天吳”人面虎身,這與吳人的狩獵生活密切相關(guān)。吳人以狩獵為生,而“虎為百臂之王”,因此,吳人崇拜一種似虎的動物,這種古動物可能在先秦時變得稀少而絕跡了,吳人便是以虞為圖騰,“天吳”的原型即是虞。在前面的吳字解字中,我們曾指出,獵人常身披虎皮作為一種狩獵時偽裝和歡慶收獲獵物時的摸擬動物動作的舞蹈裝扮。所以,像吳常加“產(chǎn)”作“虞”一樣,“天吳”不但形象似虎,它的名稱在《南山經(jīng)》和《大荒西經(jīng)》中又稱作“大虞”。
“騶虞”的特點是跑得極快,這與“吳”字下從“矢”密切相關(guān),也與吳人狩獵生活的善于奔跑的特點相同.
但“天吳”又是人的面孔。從這里,可以看到獸與人的結(jié)合,也可以看到從人到神的轉(zhuǎn)化。同時,我們也得到了一個明確無誤的信息,“天吳”也是人,而且就是吳人的祖神。
天吳還應該被稱作開明獸,《誤解的澄清及對〈山海經(jīng)〉的再認識》里引述過《山海經(jīng)》中《西次三經(jīng)》、《海內(nèi)西經(jīng)》及《莊子·大宗師》的文字,從這些記載可知,古人認為司掌昆侖的神就是開明獸陸吾,也就是肩吾,是一個長著九個人頭的虎身神,這個形象在漢墓中發(fā)掘出來的漢畫像石上很常見,被當作一種祥瑞之獸。 開明獸實際上就是夏王朝開國君主夏后啟的神像。夏人崇拜白虎,以“虞”(白虎)為圖騰,他們給最敬畏一位先公和一位先王都塑造成了虎形圖騰神像,一位先公就是大禹,他的圖騰神像就是《海外東經(jīng)》和《大荒西經(jīng)》中的“天吳”,《海外東經(jīng)》說其形象是“八首人面、八足八尾,背青黃”,《大荒西經(jīng)》說它是“八首人面,虎身十尾”;一位先王就是夏后啟,夏人對夏后啟甚為敬畏,把他當作神來看待,《歸藏》說他“乘飛龍以登于天”,《大荒西經(jīng)》說他“上三嬪(賓)于天”,《天問》也說他曾“賓啇(帝)”,《大荒西經(jīng)》還說他“珥兩青蛇,乘兩龍”,《海外西經(jīng)》也說他“乘兩龍,云蓋三層,左手操翳,右手操環(huán),佩玉璜”,行為威儀與常人不同,的確帶有神的性質(zhì),所以才根據(jù)崇拜的圖騰為他制造了一個九頭虎身的神像,就是開明獸。
“開明”本來應該作“啟明”,就是夏后啟的本名,因為漢代人避景帝劉啟的諱而把“啟”改成了“開”。夏后啟是夏人的開國之君,而其時夏人諸部族還居住于昆侖增城,則夏后啟自然就是昆侖增城的執(zhí)掌者和庇護者,所以才有了開明獸陸吾鎮(zhèn)守昆侖增城的說法。究其情況,實在是和埃及的法老一樣,把自己稱為神,讓臣民頂禮膜拜,并把自己的頭像植于其崇拜的獅子身上,成為獅身人面像。而這種人獸結(jié)合、形狀怪異的圖騰神在《山海經(jīng)》中十分常見,張巖先生認為:“在我國大型原始文明較早期階段,曾出現(xiàn)過一個神形由鳥獸蟲魚的形態(tài)為主向以人形為主的過渡過程”,禹、啟的圖騰神像天吳、陸吾正是這個過渡過程中的具體例證,這是人類由野蠻向文明過渡的一個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