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父之戰(zhàn)
雞父之戰(zhàn),是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夏季,吳楚爭霸戰(zhàn)爭中,吳國為奪取淮河流域的戰(zhàn)略要地州來(今安徽省鳳臺縣),大敗楚、頓、胡、沈、蔡、陳、許七國聯(lián)軍于雞父(今河南省固始縣東南)的作戰(zhàn)。在戰(zhàn)爭中,吳軍抓住戰(zhàn)機,靈活用兵,以情報與謀略配合作戰(zhàn)、出奇制勝,奪取州來。此戰(zhàn)后,楚國在戰(zhàn)略上居于守勢。雞父之戰(zhàn)的失敗是對楚國的一次沉重打擊,使吳國有了進可攻退可守的地域資本。自此楚軍很少主動出擊吳軍,基本采取消極防御的措施,在吳楚爭霸戰(zhàn)爭中逐漸陷入被動。終于在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的柏舉之戰(zhàn)被吳國以少勝多,攻破首都,元氣大傷。
雞父之戰(zhàn),爆發(fā)于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夏,它是吳、楚兩國為爭霸江淮流域而在楚地雞父(今河南固始東南)進行的一次重要會戰(zhàn)。在這場會戰(zhàn)
雞父之戰(zhàn),爆發(fā)于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夏,它是吳、楚兩國為爭霸江淮流域而在楚地雞父(今河南固始東南)進行的一次重要會戰(zhàn)。在這場會戰(zhàn)
公元前546年(周靈王二十六年),在宋國大夫向戍倡導下,晉、楚、齊、秦、魯、衛(wèi)、陳、蔡、鄭、許、宋、邾、滕等14國在宋國的西門外舉行春秋
雞父形勢 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秋七月,楚平王得知吳軍進攻州來,下令司馬薳越統(tǒng)率楚、頓、胡、沈、蔡、陳、許七國聯(lián)軍前往救援,并叫令
楚軍的失敗,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其主要方面概括歸納起來,一是恃強好戰(zhàn),昧于謀略;二是主將缺乏威信,內部矛盾重重,不能實行集中統(tǒng)一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