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為什么要臥薪嘗膽 真的是因為要復國嗎?
公元前490年,勾踐又回到了越國,回到了他的故鄉(xiāng)。
越國在勾踐的父親時期,拓土始大,成為千里之國,勾踐戰(zhàn)敗之后,入吳為奴,原先的地盤分崩離析,有的已被吳國奪走,有的則自立山頭,處于三不管狀態(tài)。
按《國語》中的記載,此時越國的地盤僅為百里,“南至于句無(今浙江諸暨),北至于御兒(今嘉興),東至于鄞(今寧波),西至于姑蔑(今衢縣),廣運百里”。
區(qū)區(qū)的百里之地,還能有什么作為,勾踐感慨萬千。
“報仇!我要報仇!”勾踐對范蠡說。
三年共同養(yǎng)馬,三年同室而居,勾踐對范蠡有一種特別的親近和信任,也有著一種特別的依賴。
“不愉快的事已經過去了,就不要再想了,大王,我們現在雖然已經回來了,但還須忍氣吞聲?!狈扼粍袼?。
“不!我要報仇!你告訴我,怎樣才能復仇?”
范蠡想了想,說:“大王若真有決心復仇,那也簡單,就照伍子胥說的辦?!?/p>
“伍子胥說什么了?”勾踐很驚訝。
“伍子胥曾經說過,我們越國只要用十年生養(yǎng),再用十年練兵,不過二十年,就可以滅掉吳國。”
“二十年?這么長啊!”
“不長,也或許要四十年,八十年,二十年真的已經很短了?!?/p>
“好吧,我都聽你的,你說,我們現在該怎么做?”勾踐急切地問道。
范蠡思索了片刻,回答說:“我在吳國最大的收獲,就是知道了都城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大王你看,吳國為什么可以攻滅楚國?因為他們是從有了闔閭大城之后開始興旺起來的,為什么我們和吳國人打仗一敗涂地?因為我們沒有堅固的都城?!?/p>
“好,修建都城的事,就交給你啦!由你負責操辦一切。”
于是,范蠡成為越國新都城的總設計師,他把原先的都城從諸暨搬到了會稽。
會稽這個地方,一來山川險固,易守難攻;二來越王兵敗于此,被困受辱,比較有紀念意義;三來是希望可以獲得祖先大禹亡靈的庇佑。
新都城分內外兩城。內城周長一千一百二十二步,一圓三方。外城故意不筑西北角,象征著臣服于吳國,并揚言說,這是為了暢通向吳國進貢的道路,也好讓吳國的軍隊隨時可以很方便地出入。
新都完工之后,越王勾踐不設豪華的宮室,他住著和老百姓們一樣的房子。
勾踐為了不忘記復仇的使命,開始勵精圖治,奮發(fā)圖強,苦身勞心,夜以繼日。眼睛累了,就用苦菜刺激自己的雙眼,不讓自己休息早了;腳冷了,就用冷水泡腳,讓自己保持清醒??傊?,勾踐用了種種手段來折磨自己,以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亡國之恨。
“臥薪嘗膽”這個成語,就是出自越王勾踐的圖強歷程?!妒酚?越王勾踐世家》《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等古籍中都有記敘。
《史記》上這樣記載:“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隨時都要仰起頭來,把那個苦膽舔嘗一下,讓嘴里有個苦苦的味道,還特別交代,坐著的時候、臥著的時候、喝水的時候、吃飯的時候,都要嘗一嘗膽。
但是,古籍中都只記載了越王勾踐“嘗膽”之事,并沒有“臥薪”之說。所以后來的史學家們都說“臥薪事不知所出”。
所謂“臥薪”,就是睡覺睡在柴草上面。而“嘗膽”,則是品嘗動物的膽汁。
勾踐歸國之后,為了記住仇恨,記住曾經吃過的苦頭,不讓自己有任何的松懈,“嘗膽”就是合情合理的,而“臥薪”則不一定了,勾踐可以不享受,可以住簡樸的居室,可以和百姓們同甘共苦,但住在王宮里還睡在柴草上,卻不太合理,所以史書上沒有“臥薪”一說。
那么,臥薪是什么時候的事呢?
是勾踐在吳國為奴期間的事,他在當奴隸的時候,也只能睡在柴草上,所以,勾踐早期在吳國時為“臥薪”,后來回到越國之后為“嘗膽”,這樣才比較恰當。
“臥薪”是被逼的,迫不得已,“嘗膽”則是一種需要。
《吳越春秋》里還有這樣一段話:“越王從嘗糞惡之后,遂病口臭。范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以亂其氣。”
因此,我們不難推知:勾踐自從嘗過夫差的糞便之后,嘴里就有了一股怪怪的味道,導致他吃什么好吃的都沒了胃口,所以吃飯前先要舔一下苦膽,“以亂其氣”,這個才是“嘗膽”的主要原因。
由于此等丑事,越國人并不知道,僅勾踐、范蠡二人心知肚明,所以大家都以為勾踐嘗膽,是為了奮發(fā)圖強。(這固然是一方面原因,但“口臭”之事也是不能忽視的。)再后來,“臥薪嘗膽”逐漸演變成了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雪恥,不敢安逸的成語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