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原來是霸王項羽“故意”放走劉邦的?
“鴻門宴”依然是一個暗含驚心動魄、暗藏刀光劍影的名詞,同時,“鴻門宴”也是一個充滿了精神分裂氣息的名詞。
提及“鴻門宴”,大多數(shù)人會莫名其妙地長吁短嘆,他們會為“死亦為鬼雄”的項羽再三惋惜:那么好的機會居然錯過了!
如果當時果斷出手,在鴻門宴上砍下劉邦的狗頭,怎么會有后來的“不肯過江東”的凄慘結(jié)局。有人進而捶胸頓足地說,這——就是項羽的“婦人之仁”!
按正常的邏輯,鴻門宴是不可理解,不可思議的。項羽為什么會放走劉邦,以至弄得自己最后一敗涂地,無可挽回?項伯為什么會傻到為敵人通風報信,置自己的侄子于不顧?范增“素好奇計”,為什么范增的奇計會不為項羽采用?
諸多疑點為鴻門宴憑空制造出了諸多不解之謎,諸多不解之謎讓諸多智力低下食古不化者百思不得其解,縈繞在他們心頭的一句話就是“怎么可能,怎么可能”,他們在歷史的情景劇中左沖右突,卻找不到出口,于是“聰明者”開始義正辭嚴地拒絕承認有這么一次宴會存在。
似乎所有的問題都出在了”素善留侯張良“上,到底張良和項伯是什么關系呢?對此,劉邦也有過疑問,張良給出的解釋是,”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
鴻門宴上的項羽,其表現(xiàn)堪稱完美,值得高度肯定,是項羽人生歷史上少見的正確選擇和行動。鴻門宴上項羽以自己優(yōu)異的表現(xiàn)為自己加分不少。
鴻門宴本身也是一次小概率事件,根本稱不上是楚漢相爭的轉(zhuǎn)折點。不是嗎?即使過了若干年之后,到了漢楚彭城大戰(zhàn)之時,項羽仍然具備徹底擊垮劉邦的實力。
鴻門宴后,劉邦作出了巨大的讓步,至少表面上依然十分服從項羽的領導,并全力支持項羽西進。項羽一路燒殺擄掠,耀武揚威的進入了秦都咸陽,而后,大封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