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不上大夫”另有解釋:不因大夫之尊免刑罰
最近經(jīng)常能看見“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其實,這句話原本只是一個誤解。
“刑不上大夫”最早出自《禮記》?!抖Y記》是一本禮儀禮制方面的書,雖說律法淵源來自于“禮”,也有“寓刑于禮”的例子,但《禮記》重點強調(diào)的還是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是兩碼事。
《禮記》上這句話的原文是:“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下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cè)。兵車不式,武車綏旌,德車結(jié)旌?!?/p>
這是在講乘車的禮儀。大意是說兩輛車在路上遇上了,一輛是國君的,一輛是大夫的,大夫要下車,國君不用,扶著車前面的橫木,點點頭,就可以了。同樣,上級遇到下級,也都是下級要下車,上級扶橫木點頭即可?!岸Y不下庶人”是說這個規(guī)定一般老百姓不用遵守。因為,老百姓不吃財政撥款,所以沒有必要這么嚴格地去規(guī)范?!靶滩簧洗蠓颉本褪钦f如果違反了這個規(guī)定,級別是大夫的話,國君也不能利用暴力來逼迫大夫,那些執(zhí)行刑罰的人,這時候也不要跟隨在國君身邊。
簡單地說,“刑不上大夫”,最早和法律基本沒有關系。
當然,后來這句話在不斷被引用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變化,意思就被發(fā)揮了。
大概是從寫《過秦論》的賈誼開始,漸漸地,我們現(xiàn)在理解這個意思就成了主流觀點,直到近代,梁啟超、郭沫若也都這么認為。但其實這層意思更多地來自于知識分子的美好愿望,或者說,來自于士大夫階層對帝王的要求和限制。
但你看看中國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刑上大夫這樣的事從古至今不曾斷過。
最早周公誅管叔、蔡叔,厲王流放于澆,就是著名先例。
到了漢文帝時期,文武百官如違犯法規(guī),朝堂之上仍難免遭受如同尋常百姓一樣的刑罰??紤]到這些受罰的高官的面子問題,當時的執(zhí)政、執(zhí)法官員提出,對高級官員施刑時要寬待一些,漢文帝倒也痛快,接受了這個建議?!靶滩簧洗蠓颉敝徊贿^是刑少上點,或者不公開上大夫而已。
如何去把握怎么少上,或者如何不公開上,歷史亦有參考。比如西周時期有個“八辟”,后來也叫八議,意思就是說有八種人犯罪,要特別審議:一曰議親(皇親國戚)之辟,二曰議故(皇帝的故交舊友)之辟,三曰議賢(有德行的人)之辟,四曰議能(有大才能的人)之辟,五曰議功(有功勛的人)之辟,六曰議貴(高官顯貴)之辟,七曰議勤(為國服務特別勤勞的人)之辟,八曰議賓(前朝皇帝子孫)之辟。不過,這個規(guī)定執(zhí)行并不嚴格,時斷時續(xù),關鍵要看君王的態(tài)度和心情。
再舉個例子,發(fā)生在唐朝著名的長孫無忌身上。有一天,他剛從前線作戰(zhàn)回來,向李世民匯報工作,進內(nèi)殿時忘記摘刀,跟皇帝李世民聊完事,走的時候,被看門的保安發(fā)現(xiàn)了。此事本來非常嚴重,至少也屬于“十惡”中的大不敬,要知道,“十惡”是最嚴重的十種罪行,所以十惡不赦。但是李世民為了救長孫無忌,就想到了“八議”,按“八議”標準去劃分,長孫無忌符合第七項。很快,李世民就召集了諸位大臣共同商議,最終罰了長孫無忌20斤銅錢,就算拉倒了。
所以,刑上還是不上大夫,在專制社會中,不過是君王意愿。很多朝代,高官貴族犯罪,在處死刑的時候,為了照顧情緒,會采取秘密處決,或者賜死,不在大街上公開砍頭。相對一般犯罪分子來說,只是讓你死得好看些罷了?!稘h書》中的解釋說:因為士大夫是有社會地位、有身份的人,萬一犯法,被制裁了,就是極大恥辱。所以,死得雖然沒有那么難看,也足以給世人警示了。
關于“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還有一種解釋,說我們對“上,下”這兩個字的認識本身存在錯誤?!吧稀北硎咀?,“下”表示卑,整句話意思就是“刑不尊大夫,禮不卑庶人”,不會因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罰,也不會因為庶人社會地位低,就將他們排除于文明社會之外。這個解釋雖然牽強一些,倒也符合現(xiàn)代的法律觀念,“天子犯法,與民同罪”,多大的老虎也不能吃人,吃人的老虎,總有一天會遇到武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