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刺殺之王王亞樵的“四大金剛”后去哪了
民國年間,王亞樵的大名可謂聲震天下。他專門策劃暗殺上層社會的達官要人及日軍高官,經常奔波在上海、南京、武漢、福州、香港、南寧……哪里有貪官、漢奸、日寇,哪里就有除惡務盡的他。其刀槍與利斧,殺向了中國大地上他所能光顧的所有的陰暗角落。
他的身份殺氣騰騰:斧頭幫幫主、抗日鐵血鋤奸團團長等,且有“江淮大俠”、“暗殺大王”、“民國第一殺手”、“遠東第一殺手”之江湖威名。
其實王亞樵不僅自幼習武,還曾經中過秀才,甚至當過一段時間的教書先生。其文采也相當不錯,從他曾寫過的一首詞《念奴嬌.西江煙雨》就可見一斑:西江煙雨哭陸沉,魑魅魍魎狐兔,北土淪亡黃流注。中原烽火彌路,悲恨相繼,萬里煙塵,江山知何處。堂堂中華,難忍東倭猖寇,醉生夢死內戰(zhàn),媚倭求存,何言對國人!閩海羊城興義師,蒼蒼太無情,天涯海角,足跡無門,千載留淚痕。鷗蒙山重,北顧延河非孤云。
蔣介石一提起王亞樵,假牙就發(fā)酸;戴笠若是聽說這個人又露面了,第一個反應就是檢查門窗是否關好。連上海灘黑社會老大黃金榮、杜月笙遇上王亞樵,也得趕緊繞著道兒走,并告誡手下千萬別惹王亞樵的人。原國民黨軍統(tǒng)骨干沈醉曾這樣說過:“世人都怕魔鬼,可魔鬼卻怕王亞樵?!?/p>
王亞樵于1889年生于合肥,早年曾投身辛亥革命,后參加社會黨,任社會黨安徽支部長。1913年冬,倪嗣沖奪取皖權,宣布社會黨為“亂黨”,王亞樵亡命于上海。為在龍蛇混雜的上海灘安身,王亞樵組織起“安徽勞工上海同鄉(xiāng)會”,建立了恐怖暗殺組織——斧頭幫。很快,斧頭幫聲名鵲起,王亞樵名震上海。他所控制的“上海勞工總會”會員最多時達十萬之眾。當時上海灘的幾乎所有人力車夫都是斧頭幫的外圍成員。這幫人力車夫整日混跡街頭見多識廣,消息靈通,為斧頭幫的勢力擴散提供了很大幫助。
王亞樵和他的暗殺組織始終高舉“反蔣、抗日”的大旗,希望通過暗殺震動社會促使變革。1932年4月29日,剛剛在“一·二八”淞滬戰(zhàn)爭中獲勝的日軍在虹口公園召開慶祝大會,王亞樵聯絡在滬的韓國流亡革命黨人安昌浩等,共同策劃虹口公園爆炸案。當場炸死日軍陸軍大將白川義則(抗戰(zhàn)時死在中國的日軍最高級別軍官),炸斷日本公使重光葵的一條腿。日本海軍第三艦隊旗艦“出云”號在浦東被炸,也是出自王亞樵的手筆。
他還組織暗殺了簽訂賣國協(xié)定的汪偽政府外交次長唐有壬、為非作歹的松滬警察廳長徐國梁等。蔣介石、汪精衛(wèi)、宋子文等也險些死于他手(廬山刺蔣、南京刺汪、北站刺宋)。張學良引咎辭職來到上海戒煙,“迎接”他的卻是一枚取去引信的炸彈。這是王亞樵在警告使東北三千萬同胞淪為奴隸的民族罪人張學良,希望他能重整旗鼓抗日復仇。
王亞樵鐵血鋤奸,也因此遭到了來自日、偽、特、幫數重勢力的圍追捕殺,蔣介石懸賞百萬要王亞樵的人頭;汪偽政權派出特務層層布防,欲置王亞樵于死地;日本諜報機關屢設陷阱引誘王亞樵落網。多管齊下,多方進剿,機智的王亞樵每每化險為夷,繼續(xù)和惡勢力作頑強的斗爭。
軍統(tǒng)頭子戴笠(曾是王的弟子,是王舉薦他入黃埔軍校學習)針對王亞樵足智多謀剛烈勇猛而又善感多情的特點,深知強攻難以得手,遂采用陰險卑鄙的手段來騙殺他。1936年9月,同道中人余立奎被捕入獄。王亞樵為了朋友義氣,去幫助余立奎的老婆佘婉君(因余立奎被捕而生活困頓),但遭到已被敵人收買的佘婉君的無情出賣,自投羅網,死于戴笠的奸計,時年四十九歲。
鮮為人知的是,王亞樵的斧頭幫以及抗戰(zhàn)時期組建的鐵血鋤奸團骨干“四大金剛”,解放后均在人民政府任職。
“四大金剛”中,鄭抱真負責聯系、行動及武器保管;余立奎負責軍事;余亞農負責政治;華克之負責鋤奸。
1936年王亞樵在廣西梧州被軍統(tǒng)特務殺害后,鄭抱真回到家鄉(xiāng)壽縣組織抗日武裝,擔任安徽人民抗日自衛(wèi)軍第一路軍第二支隊支隊長。1938年秋,率部參加新四軍,歷任新四軍第四支隊淮南抗日游擊縱隊縱隊長、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副司令、新四軍淮南津浦路西聯防司令部司令、淮南津浦路西專員公署專員、蘇皖邊區(qū)參議會副參議長。在抗戰(zhàn)的長期艱苦歲月中,鄭抱真始終不渝地執(zhí)行黨堅持敵后根據地的方針,緊緊依靠群眾,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積極擴大人民武裝,配合主力部隊作戰(zhàn),為贏取抗戰(zhàn)的最后勝利作出了貢獻。1946年8月,鄭抱真率部奉命北撤,歷任華中分局駐魯辦事處副主任、政委,華東駐通化辦事處主任、黨委書記。1949年解放后,鄭抱真先后擔任新中國首任合肥市長、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副主任、安徽省人民政府第一秘書長、安徽省政府政治法律委員會副主任。1954年12月病逝于上海,享年57歲。
余立奎1935年由于參加行刺汪精衛(wèi)的案件在香港被捕,1936年被引渡至南京后,被國民黨政府判處死刑,遭到長期監(jiān)禁至1948年釋放。1950年任南京救濟分會監(jiān)委會副主任,并由李濟深先生介紹任民革南京分部常務委員。1951年余立奎先生回安徽后,歷任皖北行署委員、安徽省人民政府委員,省政協(xié)第一、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1967年去世,享年78歲。
1938年春,余亞農任皖北人民抗日自衛(wèi)軍第5路指揮。因余亞農與新四軍第6支隊司令員彭雪楓合作較好,遭國民黨內反共頑固派忌恨,同年冬自衛(wèi)軍為廣西軍黃瑞華、蒙若剛部包圍繳械。余亞農被逮捕后,經安徽省民眾總動員委員會及社會人士營救始獲釋,在淮北經商耕地,以資糊口。李品仙、廖磊數次說其出山,均遭拒絕。日軍投降后,余亞農應中共華中局鄧子恢之邀,赴蘇北與蔡蹈和、鄭抱真等共商大計?;販?,經沈鈞儒、沈志遠介紹,加入民主同盟,復以“民革”名義開展兵運工作。1949年冬,余亞農與中共地下工作者一起在寧、滬、蕪間進行策動起義活動,以協(xié)助大軍渡江。解放后,余亞農先后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皖北政治協(xié)商委員會副主席、皖北行署監(jiān)委會副主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委員、副省長等職。1959年去世,享年72歲。中共安徽省委員會在余亞農病危時,根據他本人的請求,批準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
1937年5月,在國民黨反動派和日偽反動勢力的追殺下,華克之奔赴延安,投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事業(yè)。同年5月4日,他在毛澤東面前立下了“不怕死,不怠工、不撒謊、不貪財、不想出頭、不埋怨組織、不討價還價”的“七不”誓言,并用“七不”誓言激勵自己的一生。1939年,在毛澤東、朱德同志的派遣下,受廖承志和潘漢年同志的直接領導,華克之在香港、上海等地從事黨的秘密聯絡工作。他多次出生入死、深入虎穴,完成了一個又一個艱難的使命,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yè)立下了汗馬功勞。新中國成立后,華克之任國務院內務部副部長。后受潘漢年冤案的株連,長期蒙冤受屈,但對黨的信念和人民的熱愛始終沒有動搖。1998年1月7日,96歲的華克之走完了傳奇的一生,在北京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