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北涼國為了弘揚佛法?
早在公元433年,拓跋燾就瞄準了新的目標:中國北方的唯一戎狄政權:北涼。
這次,拓跋燾為打擊北涼國尋覓了一個標準“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理由:由于禮聘你們的國師佛家高僧曇無讖來平城講經弘法而不得,只得出動鐵騎相請。
拓跋燾以傳播佛法為名給北涼下旨,請曇無讖到平城講法,高僧曇無讖卻相信了這個借口,史書記載,曇無讖宣布返回印度,去尋取《大涅槃經》的后半部分。
也許是真的,也許是出于免遭戰(zhàn)火的考慮,此時曇無讖突然提出要回印度尋找《大涅槃經》經書的后半部,沮渠蒙遜便順水推舟,親自送走了這位大咒師。
其實高僧的出走,是為了避免北魏與北涼一觸即發(fā)的戰(zhàn)爭。
但是,沮渠蒙遜卻也認為曇無讖擁有異術,甚至認為曇無讖大咒師可以決定戰(zhàn)爭勝負及預測未來。
曇無讖的再次西去被沮渠蒙遜利用作為拒絕拓跋燾的理由,這一自作聰明的伎倆終于惹惱了拓跋燾。
其實這本就是拓跋燾尋找戰(zhàn)爭借口的引子,如今沮渠蒙遜正中圈套,于是,拓跋燾則開始認真的準備起征討北涼的計劃了。
可憐的一代高僧沒有想到,此次西行成了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旅程,北涼國的沮渠蒙遜在送走曇無讖后,又干了另一件愚蠢的事情:北涼王沮渠蒙遜也相信了拓跋燾的借口,竭力阻止高僧遠行沒能達到目的之后,便遵照“自己得不到便堅決毀了它”的做事原則,以一個帝王的鐵血和冷酷,干掉了西行途中的曇無讖。
事情就這么荒唐而又令人唏噓,因為猜忌曇無讖西去的善意,怕他悄悄去了北魏,便派刺客將高僧干掉!不管佛經真正倡導什么,帝王心中自有另一套理解:不能為我所用,也絕不能便宜了他人。
曇無讖的死卻似乎預示著世間當真有因果報應存在:就像是在兌現(xiàn)高僧所傳播的因果報應理論,又或者高僧當真身負無限神秘的密教佛法,也可能北涼王因此患上無法治愈的心病,當年4月,沮渠蒙遜病死于河西,兒子牧犍即位。
剛即位的北涼王沮渠牧犍用聯(lián)姻的方式緩解了北魏北涼兩國一觸即發(fā)的緊張局面:北涼國美麗的興平公主被送到了拓跋燾的枕席,拓跋燾暫時得到了宣泄口發(fā)泄怒火,北涼國因此得到了暫安一時。
但是,暫安就是暫安,拓跋燾并沒有留戀床榻上美麗的北涼公主,還是迷戀上了北涼國更美麗的廣袤草場,公元439年, 拓跋燾的北魏鐵騎再次踏上北涼國土,并且一直沒有停住進軍步伐,直到踏破北涼都城姑藏。
在拓跋燾大軍鐵騎踐踏下,中國北方最后一個戎狄政權煙消云散了,北涼國正式滅亡??陀^上來講,是拓跋燾結束了從西晉八王之亂起將近一百五十年北方混戰(zhàn)的局面,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并正式結束了五胡十六國的歷史。
就在高僧曇無讖西行的同時,一名叫玄高的僧人也在趕往北涼,他全然不知那里發(fā)生了什么,只知道北涼有他向往的佛經議場和修禪問道的理想石窟,而對于失去了曇無讖的當時北涼來說,玄高和尚的到來仿佛佛祖的安排。
因為玄高也是一位聲名遠播的高僧,傳說就連印度來的佛教法師與他攀談數(shù)日后,也心悅誠服地拜其為師。因此,玄高就留了下來成為北涼的新國師,如今北涼城破,玄高國師卻不知何去何從。
但對于拓跋燾來說,這是滅掉北涼得到的意外驚喜,此時,志得意滿的拓跋燾仍然信守了最初攻打北涼時的誓言,認真舉行了盛大儀式,把這位玄高高僧隆重迎回了平城:顯然,在拓跋燾眼中,只要是高僧就好,無所謂他是叫曇無讖還是玄高。
玄高受到了拓跋燾極為禮遇的優(yōu)待,法師被請到了北魏都城平城后,被委派為太子晃的老師。
彷佛因果報應的又一個因果出現(xiàn):玄高在北涼曾住持建造過麥積山石窟,現(xiàn)在,經驗的積累果實神差鬼使般來到了平城,是否從這時起,冥冥之中的造物者,便開始為二十年后云岡石窟的掘塑做技術上的準備?
插播一段至今也難說清是史實還是傳說的美麗故事:中國幾乎家喻戶曉的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保家衛(wèi)國的故事,故事原型就發(fā)生在北魏打擊柔然的戰(zhàn)爭過程中。
花木蘭的故事,據(jù)專家考證發(fā)生在北魏時期,但浩瀚的史籍、文獻中并沒有關于花木蘭的任何記載,這個美麗故事的唯一記載是一首詩歌《木蘭辭》,作為一首藝術作品,誰也不能以詩歌判斷木蘭替父從軍故事的真?zhèn)巍?/p>
但《木蘭辭》是一首具有濃烈時代色彩的詩歌,從詩歌中的一些民風與稱呼,人們能夠感覺到一些鮮卑與漢民正在融合的重要信息。
例如:詩歌中的“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泵魈眉幢蔽夯蕦m辦公議事的地方;而《木蘭辭》中的“木蘭當戶織” “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等句子,卻又完全屬于漢族女子的生活內容。
那句“昨夜見軍貼,可汗大點兵?!北砻髁税傩諏实鄣姆Q呼,除了草原民族,歷代中原皇帝是不會使用“可汗”這個稱呼的,后來中國的一代偉大帝王唐太宗雖然曾被西方、北方的多數(shù)民族尊稱為“天可汗”,卻也只是臣服大唐的藩屬國對大唐天子的尊稱而已,唐朝自己的史書中不見對李世民的這個稱呼。
所以,根據(jù)這些詞句,判斷木蘭出自北魏的民族融合時期是有依據(jù)的,至于具體到北魏哪個年代?說法不一,有認為是出自太和時期,有認為是出自太武年代,這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木蘭這個美麗的中華女性形象,已經永遠活在了全球華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