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解密曹操和劉備 劉備才是真正的亂臣賊子?

        2017-07-06 19:40:40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這幾年為曹操翻案的文章特別多。雖然每個人都能說出自己的道理,但是被罵的還是占多數(shù)。 其實說起為曹操翻案,大家想到的就是毛澤東。 在中

        這幾年為曹操翻案的文章特別多。雖然每個人都能說出自己的道理,但是被罵的還是占多數(shù)。

        其實說起為曹操翻案,大家想到的就是毛澤東。

        在中國古代人物中,曹操得到毛澤東的點評是最多的。毛澤東肯定曹操的政治功業(yè),稱贊曹操的軍事才能,還欣賞曹操的文采風騷……

        在毛澤東看來,曹操是中國古代少見的一位集政治、軍事、文學才能于一身的人。因此,他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及曹操,讀史時多次點評曹操,并給予高度評價。

        不過曹操跟劉備一樣,人無完人,劉備有缺點,只是他被一本《三國演義》給美化了。而曹操同樣也有不足的地方,并不能因為翻案了就把他說成很完美了。比如殺皇后,比如徐州屠城,這些都是曹操一生中無法回避的污點!

        下面這篇文章不能說分析得沒有道理,但同樣也是選擇性的論證。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的感情傾向是相當明確的:劉備姓劉且是皇家血統(tǒng),稱王即皇帝位沒有什么不可以;而曹操作為漢臣,勿庸說什么舉動,就是流露出一點想法也是絕對不允許的。故此,書中對曹操口誅筆伐、對劉備歌功頌德之處并不鮮見;不過有意思的是,即使從《三國演義》本身來看,二人的形象的最終成立似與作者初衷相違,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

        1、劉備兒時與小朋友在那棵“童童如車蓋”的桑樹下玩時,有過驚人之語:“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所謂“三歲看老”,劉備的野心自幼便有;并且這愿望中還存在一個邏輯問題:當時仍是劉家天下,試問劉備的天子夢何以實現(xiàn)?要么犯僭自立,要么最好是有人將當今天子趕下臺,自己順理成章去作替補?第一條路風險太大,第二條路則需貴人相助,沒想到最終遂其愿者卻是死對頭曹丕――可憐曹丕這個冤大頭,趕下一個皇帝挪出兩個帝位,別人上去落得千古美名、自己上去卻背上個千古罵名并且連帶祖宗也搭了進去,只能算個小贏家。俚語云“貓扳甑子--替狗干事”。

        至于曹操,幼時志向卻是“春夏讀書,秋冬射獵,以待天下清平,方出仕耳”。他年輕時曾去汝南找擅長看相的許劭問前程,當劭稱其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時,“聞言大喜”,看得出曹操對臣子這一目標定位是非常明確的,沒有更進一步的想法;若曹操想做天子,許劭的話只能令其怏怏而歸。

        2、劉備口口聲聲要扶持劉家天下,實則口是心非:一是初見諸葛亮時,孔明先生建議其憑“人和”(曹操占天時,孫權(quán)占地利)奪荊川作基地展宏圖,劉備表示為難,因為“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漢室宗親,備安忍奪之?”但當諸葛亮稱劉表將不久于人世,劉璋暗弱、其地盤早遲將歸其所有時,“玄德聞言,頓首拜謝”――這說明替劉家守天下是假、為自己搶地盤是真。二是當曹丕廢了獻帝、諸葛等人欲給劉備黃袍加身遭其堅決反對時,諸葛亮使出了一招以退為進計――在家裝病。在諸葛亮的床邊、這個非常私人化的隱秘之所,劉備終于是真人面前不說假話:“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議論耳?!边@一切都是他渴求的,只是怕名份上說不過去而已。當諸葛亮表示劉備當皇帝名正言順、不存在任何道義方面的障礙時,他也就不再假惺惺地推辭了。

        第三,劉備在已有一嫡子劉禪的情況下力排眾議收年紀比劉禪大的劉封作干兒,很多人感到費解:一是沒有必要,二來也給將來傳位留下后患(在究竟選劉禪還是劉封作世子時劉備曾問計諸葛亮,聰明的諸葛亮踢開了這個皮球,接下這個皮球的關(guān)羽說了句實話終究為之喝下苦酒――關(guān)鍵時刻,劉封經(jīng)人提醒想起了這件事情,拒絕發(fā)兵救援關(guān)羽,成為關(guān)羽兵敗因素之一)。在劉備看來,一個親兒子明顯不夠,再收個干兒子,兄弟倆的名字組合起來就是“封禪”――也就是天子祭拜天地之禮,這是劉備不便公開示人的真實動因:按“五行”、“四柱八字”相生之說,收義子、拜義父等并非只是形式上增加一門親戚,而有相互福佑之力隱于其中,其間奧妙無窮也。這種想法不僅古時有,當今樂于此道者仍不在少數(shù)。第四,劉備當皇帝后決定做的第一件事情即是興兵討吳,為關(guān)羽報仇。老部下趙云諫曰“國賊乃曹操,非孫權(quán)也。今曹丕篡漢,神人共怒……”劉備聽了很不高興;趙云進一步指出:“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為重?!眲浠卮鹫f:“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斷然予以拒絕。漢獻帝只是一座橋,過河之后已無任何價值,完全可以拆掉;忠君報國不過是句迷人的口號而已。

        反觀曹操,卻沒有類似行徑。銅雀臺建成之時,眾官稱頌曹操功德巍巍、合當受命(雖是溢美之辭,卻也是事實),酒后的曹操說了幾句心里話:“……專欲為國家討賊立功,圖死后得題墓道曰‘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平生愿足矣……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又復何望哉?如國家無孤一人,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孤常念孔子稱文王之至德,此言耿耿在心……誠恐一解兵柄,為人所害;孤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也……”所言不虛。曹操是比較超脫的,對名份看得并不重,至少對帝位沒有興趣。當曹操就孫、劉各霸一方、不尊朝廷怎么處理時,獻帝說了這么一句話“君若肯相輔則幸甚;不爾,愿垂恩相舍?!鲍I帝的話已經(jīng)到嘴邊,曹操若真有做皇帝之意,順著獻帝搭的臺階下去將其取而代之也未嘗不可,但是他并沒有這么做。

        3、曹操做了魏王,不管獻帝內(nèi)心是否情愿(看不出曹操本人或手下動用過什么威脅手段),卻是正式冊封,是合法的;劉備的漢中王,則出于先斬后奏,沒有得到正式批準,連劉備自己也覺得底氣不足――“不得天子明詔,是僭也?!保百浴闭?,超越本分,這在重視禮教、特別是崇尚尊卑有序的封建社會是有違綱常之舉,不是一件小事情。

        所以,就羅貫中自己的敘述來看,在處理大是大非問題的表現(xiàn)上,曹操遠比劉備光明磊落,尤其是劉備之“仁義播于四?!?,本質(zhì)是作秀,目的是收買民心而已。曹操外小人、內(nèi)君子;劉備外君子、內(nèi)小人,借用呂布的一句話就是:“是兒最無信者!”。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