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故宮中門石板地刻一條“魚” 疑維修工匠所留
明故宮午朝門遺址公園內,有三件奇怪的石刻,引起了很多讀者的興趣?!袄夏暇卑娴淖x者劉曉平在看了報道后,前去午朝門遺址公園“按圖索驥”,拍攝奇怪石刻,結果又有意外收獲:在午門正中間門洞地面的大石板上,竟然刻著一條惟妙惟肖的魚!明故宮是明代的宮闈禁地,午門是皇宮大內的正門,怎么會有人敢在午門地面上刻出一條魚呢?
按照劉曉平提供的線索,記者來到午朝門遺址公園。該公園是明代初年的皇宮,也就是明故宮遺址的一部分,主要由奉天門遺址和午門(民間俗稱“午朝門”)組成。
明代皇宮分為宮城和皇城內外兩重,午門是明代皇宮內城,也就是宮城南面的正大門,一共有三個門洞。史料記載,午門前是傳達圣旨以及朝廷文告的地方,也是宮城諸門中級別最高的一座門。民間傳說中的“推出午門斬首”雖不準確,但明代時午門外的確是皇帝處罰大臣“廷杖”的地方,也就是皇帝命令宦官打犯錯大臣屁股的地方。
午門本來平面為“凹”字形,兩翼向前伸出,分為東闕和西闕,民國初年,午門東西兩闕拆除,只剩下中間的臺基。
據《南京明故宮》一書記載,午門的門洞不是什么人都能走的。上朝時,只有公、侯、駙馬以及文官三品、武官四品以上的官員才準許從午門的右門進出。文官四品、武官五品以下的官員,只能從午門兩側的左掖門、右掖門出入。明代時,午門的中門極為尊貴,只有皇帝才能通行。
劉曉平所說的“魚”,就在午門中門地面的大石板上。記者看到,石板上,不知是什么時代的人用簡潔的線條,刻出了一條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的魚。雕刻的手法很高超,但魚“藏”在地面上,不仔細看根本注意不到。
“午門地面上刻著一條魚,是什么寓意呢?”劉曉平百思不得其解。他將照片發(fā)到網上,有很多好奇的朋友紛紛進行猜測。
有網友猜想,這條魚很可能是明朝人刻的,和燕雀湖有關系。據史料記載,明代皇宮的位置是劉伯溫選定的,這塊地方本來是一個名叫燕雀湖(又叫太子湖)的湖泊。在明代之前的歷代南京地圖上,能夠清楚地看到這個面積不小的湖泊。地圖顯示,燕雀湖通過青溪與玄武湖相通。
網友猜測,明代初年,為了建造明故宮,填平了燕雀湖。由此也帶來了后遺癥,宮城地勢低洼,而且呈現(xiàn)南高北低的態(tài)勢,經常積水。因此,劉伯溫命人在午門石板上刻一條魚,有“鎮(zhèn)水”的寓意。
也有網友提出另外的猜想:魚可能是八旗子弟所刻。這種觀點認為,明代初年,午門是皇宮禁地。永樂遷都以后,一般人也無法涉足這里,因此不會有人敢在午門地上“刻魚”。進入清代后,明故宮被改為八旗駐防城,城里住著大量的八旗子弟。這些旗人不用為生計發(fā)愁,閑得沒事干,在午門地面上刻一條魚,也是有可能的。類似的例子還有午門北面的內五龍橋橋面上有人刻了一個奇怪“棋盤”。
網友的觀點雖然新奇,但終究還是以個人的猜測為主,專家對這條“魚”又怎么看呢?
南京明城墻研究專家楊國慶表示,這條魚不可能是明代人所刻的,因為明代這里是大內重地,絕對不允許有人在地面上亂涂亂畫,更不用說雕刻了,否則就是大罪。他認為,清代人刻的可能性也不大,當時明故宮被建成了駐防城,城內有官署、衙門、居住區(qū)、學堂、廟宇,有一套較為完備的管理機制,也不允許隨便在地上刻畫。
楊國慶說,在現(xiàn)存的明故宮午門、西安門、東華門、西華門基座以及南京城墻的中華門等遺址上,他們都發(fā)現(xiàn)過類似于“午門魚”這樣的雕刻,有的是圖案,有的是人名,有的是記號。雖然目前還無法說清這些圖案、記號的寓意,又是何人所刻,但可以大致判斷,這些圖案、記號可能是清末以來維修時遺留的,可能是民間工匠隨手留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