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月的葬禮 她竟然才是兵馬俑的女主人
宣太后薨逝,在咸陽城甚至各個諸侯國之間都引起了轟動。各國紛紛派遣使節(jié)前來吊唁,咸陽城內一片肅殺,哭聲傳出了很遠。
羋月去世的時候,陵墓還沒有完全修好,贏稷立即催促工匠加緊修建。陶俑已經燒制好了一大半,還有一部分沒有燒好。時間緊促,剩余的工程他們在半個月時間內就快速完工了,燒制陶俑比較耗時,所以到最后還是有一部分沒有完全燒好,只能這樣下葬了。
羋月出葬的時候,隊伍排出了很遠。哀樂聲伴著人們的哭泣聲,在寒冷的秋霜中凝結,秋風中裹著冰涼的秋雨打在人們的臉頰上,仿佛是上天也在為一代太后的隕落而悲泣。
贏稷失聲痛哭。那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哭泣,淚水簌簌落下,重重地砸在棺槨上。母親的這一生,為大秦國嘔心瀝血,是她將自己推上王位,又是她教會自己怎樣做一個好君王。如果沒有母親,他或許早就在燕國那苦寒之地郁郁而終了。繼而他又想到了舅舅魏冉,如果沒有他幫助母親,自己也不會那么順利地繼承王位。
然而,到最后自己竟然奪了母親和舅舅的權,舅舅至死也沒能再回到咸陽。他還記得逼母親交權的那一天,兩個舅舅和兩個弟弟在母親身后大罵他“忘恩負義”,他們憎恨自己的目光,這一生,他都無法忘懷。
在王權面前,有很多東西都是無可奈何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母親的葬禮辦得極其隆重,燒制一大批兵馬陶俑,讓他們到陰間去繼續(xù)為母親效勞。
母親去世后,贏稷在范睢的輔佐下將秦國治理得更加富強,多次兼并戰(zhàn)爭為以后秦王掃六合奠定了重要的基礎。長平一戰(zhàn),趙國被嚴重削弱,“人屠”白起前前后后斬殺了趙國45萬人,給列國都造成了極大的震撼。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即公元前251年),贏稷去世,終年75歲。
羋月嫁到秦國,不僅帶來了一個強大的外戚集團,更為秦國帶來了一種長壽的基因。羋月生年在史書上沒有記載,不過據筆者推測,她去世時應該是75歲到80歲之間。這在戰(zhàn)國時代已經是非常長壽的了,要知道那個年代人口的平均壽命僅僅是31歲,也就是說,那時候三十多歲的人,放在今天已經相當于老年人口了,更不要說七十多歲。
秦昭襄王的長子本來被立為太子,結果還沒等他當上秦王,就先于贏稷去世了。所以,贏稷只好傳位次子贏柱,是為秦孝文王。秦孝文王即位時已經52歲了,在那個年代已經是老人中的老人。他在服喪期滿后才正式即位,并改元秦孝文王元年,結果僅僅三天,就去世了。接著,太子贏楚即位,是為秦莊襄王。秦莊襄王謹記祖父與父親的教誨,時時不忘統(tǒng)一六國的夙愿。他滅掉了周王朝最后的殘存勢力,將歷代諸侯國國君想做又沒敢做的事情變成了現(xiàn)實。公元前247年五月,秦莊襄王去世,年僅13歲的嬴政即位,是為秦始皇。
歷史的車輪飛速旋轉,歷代秦王統(tǒng)一六國的夙愿終于在嬴政身上得以實現(xiàn)。嬴政身上遺傳了嬴氏家族特有的霸氣與凌厲,以過人的勇敢與雄才大略將六國逐一消滅,于秦王政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實現(xiàn)了天下歸一統(tǒng)。
唐代詩人李白曾在《秦王掃六合》中慨嘆道: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
歷代人都記得秦始皇統(tǒng)一了六國,卻忘記了有這樣一個女子曾經揮斥方遒,為大秦國的江山穩(wěn)固與統(tǒng)一天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羋月的音容笑貌越來越模糊,她的一生融進浩瀚的歷史星空,化作了閃閃的星點。
歷史的腳步不緊不慢,踏過戰(zhàn)火紛紜的戰(zhàn)國,穿越秦漢,走過三國,在魏晉南北朝的蒙蒙煙雨中迤邐前行,從唐詩的文采飛揚到宋詞的豪放溫婉,從蒙古人的鐵蹄到朱元璋的鐵腕,八旗入關……多少兵荒馬亂的歲月,多少文治武功的太平華年,羋月永遠地沉睡在芷陽驪山,任憑時光飛逝,跨越了兩千多年的日落月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