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如何監(jiān)視臣下的?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朱元璋應時而生。從至正十二年(1352)從戎,經(jīng)過十二年的拼殺,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稱吳王,建百官,立世子。當年二月,朱元璋再次親自領(lǐng)兵攻打武昌。拿下武昌后,朱元璋將原效力于陳友諒的翰林學士詹同召為國子博士。不久,詹同向朱元璋舉薦了吳琳。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講將朱元璋是如何監(jiān)視臣下的吧。
據(jù)《明史》記載,吳琳是湖北黃岡人,是當?shù)氐囊晃活H負盛名的才子,早年與詹同有過交往。因受到舉薦,吳琳被朱元璋召為國子助教,在詹同手下任職。雖然職位不高,但吳琳的能力比詹同強,“經(jīng)術(shù)逾于同”。不久,吳琳的才干得到了朱元璋的認可,故得到提拔和重用,先外調(diào)任浙江按察司僉事,后入京負責起居注。
此后,吳琳的仕途經(jīng)歷比較簡單,干了兩部尚書。洪武四年(1371年),吳琳再次得到提拔,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兩年后,也就是洪武六年(1373年),吳琳改任吏部尚書。一年后,吳琳突然“乞歸”,請求辭職回鄉(xiāng)。在古代,乞歸一般有兩種情況,要么“乞歸養(yǎng)”,即回鄉(xiāng)贍養(yǎng)父母;要么“乞歸骸骨”,即回鄉(xiāng)安度晚年。吳琳屬于哪種情況,史載不詳,不過朱元璋很痛快地答應了。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個非常猜忌的皇帝,對誰都不放心。吳琳突然提出辭職,朱元璋心里沒底,不知道吳琳葫蘆里裝的什么藥。在朱元璋看來,吳琳畢竟為官多年,又做過兵部尚書和吏部尚書,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威望和影響力,如今好好的高官不做,他辭職回鄉(xiāng)干什么?該不會居心叵測,意圖謀反吧?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朱元璋動用特務,“帝嘗遣使察之”,秘密調(diào)查吳琳行蹤。
使者趕到吳琳家鄉(xiāng)后,悄悄來到吳琳住所旁,看到了這樣一幕,“一農(nóng)人坐小杌,起拔稻苗布田,貌甚端謹”。由于周旁無人,使者索性跟老農(nóng)聊了起來。使者問,聽說此地有個吳尚書,他在哪里?老農(nóng)放下手里的活,回答說,我就是吳琳。使者簡直不敢相信,前不久還身居高位的吳尚書,回鄉(xiāng)后怎么不在家優(yōu)哉游哉,竟然身體力行地在農(nóng)田里插秧,而且“貌甚端謹”,非常認真,非常投入。使者回京后,把看到的這一幕報告給朱元璋,朱元璋一聽,很高興,不禁發(fā)出了幾聲贊嘆,“帝為嘉嘆”。
插秧的活,可不輕快。吳琳“乞歸”后,為何自己親自干呢?筆者認為,這有幾個方面的原因。其一,吳琳跟隨朱元璋多年,對朱元璋的猜忌性格有一定了解。吳琳辭職,挖了朱元璋的墻角,如果在家招搖過市,消息傳出去,勢必會激怒朱元璋;在農(nóng)田里親歷親為,甘心當一個農(nóng)民,是出于自保。其二,吳琳辭職后,沒有俸祿,家中貧困,無以為生,只能靠幾畝農(nóng)田討生活。
吳琳畢竟干過兩任尚書,難道就沒有余財嗎?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吳琳是個文人,士大夫氣節(jié)高尚,不屑于貪污受賄;其次,朱元璋辣手治貪,手段極其殘酷,吳琳不敢貪。其實,最重要的一點,是因為吳琳當時手里沒有實權(quán),難有外快。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任命李善長、徐達為左右丞相,設(shè)中書省、六部,部設(shè)尚書,正三品。當時的六部,“屬中書省,權(quán)輕,多仰承丞相意指”,形同虛設(shè),直到洪武五年(1372年)六月,朱元璋才下令“定六部職掌及歲終考績法”,主要職責為年終時考核基層,沒有實權(quán)。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左丞相胡惟庸謀反,朱元璋下令“罷中書省,廢丞相等官,更定六部官秩”后,六部的權(quán)力才漸漸大了起來,尚書品階也成了正二品。
吳琳擔任兩部尚書期間,各部尚書設(shè)兩人,權(quán)力很小,品階不高,俸祿也少得可憐,日常開支尚且捉襟見肘,余財就更不用說了。建國之初,事務繁多,不少官員就累死在工作崗位上。收入不高,雜事不少,估計是吳琳選擇辭職的一個重要原因?;剜l(xiāng)后的吳琳,無案牘之勞形,無雜務之勞神,遠離政治漩渦,避開群小排擠,重拾稼穡,恬靜度日,忙時耕作,閑時讀書,也算是一種享受。朱元璋對吳琳的表現(xiàn)予以“嘉嘆”,有放心的意思,大概也有羨慕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