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殺人狂魔張獻忠兒子結局是怎樣的
張獻忠的四大義子,在歷史上都很有名,史書上有專門的記載。至于張獻忠的親生兒子,史書的記載不多,但是可以斷定他是有兒子的,而且不止一個。
關于張獻忠兒子的史料,可以找到的不是很多。有一篇野史這樣寫道,張獻忠酷愛殺人,連自己的兒子也不輕易放過。有一次,他的小兒子從堂前經過,張獻忠“喚而不應”,于是怒火中燒,下令將這個小兒子處死。但是,等到第二天早上,張獻忠的氣消了,便開始后悔起來。但是,他并沒有自責,而是責怪他的妻妾們當時沒有勸阻他,于是下令將妻妾們也殺了。這個故事出自野史,真實性無從考證。
在《明史》中,也有一段關于張獻忠兒子的記載,是這樣說的,張獻忠在四川遭到清軍的進攻,知道自己可能要失敗了,于是下令將妻妾全數殺死,連最小的兒子也沒放過。他對義子孫可望說了一段話,交代了他這樣做的理由。大意是,我雖然要死了,但是我的妻妾兒子都不能被清軍俘虜,所以將他們殺死。你是我的長子,終究是世子,我死后要聯(lián)明抗清,云云。
如果按照這個記載所言,那么張獻忠的兒子應該沒有活口了。但是,現代研究發(fā)現,全國各地均有自稱為張獻忠后人的族群存在,并有族譜和世系表為證。這是不是說明上述史料記載有誤呢?我們可以設想,張獻忠當時確實下令殺了兒子,但是畢竟妻妾兒子眾多,難免有漏網之魚。或者說,他下這個命令根本就是為了掩人耳目,所謂虎毒不食子,也許只有制造兒子已死的假象,才能保全他們的性命吧。
張獻忠七殺碑寫了什么
張獻忠這個名字,始終和兩個關鍵詞分不開,一是寶藏,二是殺人。關于張獻忠殺人,雖然清朝的史書以及當時的野史都有記載,但是仍有爭議不斷,沒有十分確切的定論。明末清初,張獻忠入四川,為了說明殺人是上天的旨意,制造了張獻忠七殺碑的“圣崳碑”。
據說,清軍打敗張獻忠后,士兵在王宮廢墟中發(fā)現了一塊“圣崳碑”。在這些“圣崳碑”上刻著醒目的碑文:“天生萬物以養(yǎng)人,人無一物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边@是大順二年的落款,也被作為張獻忠在四川殺人的有力證據。張獻忠殘酷殺人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摧毀了四川的經濟與文化,扼殺了中國文明的傳承者,這是一種空前的、滅絕人性的迫害行徑。
自古農民起義軍的軍紀都會經歷一個由好轉壞的過程,到后期都會出現亂殺無辜的現象,只是殺的程度不同。張獻忠作為義軍的首領,其殺人數量和手段比之前代有過之而無不及,被后世冠以“殺人惡魔”的稱號。
盡管在當代,有不少學者主張,四川人口減半的禍首是清軍而非張獻忠,張獻忠七殺碑是后人偽造的,但張獻忠曾在四川肆意殺人的事實是無人可以否認的,只是殺人數量的區(qū)別罷了。張獻忠屠川不僅有清朝官方史書的記載,也有當時的讀書人的野史可循,更有外國傳教士的資料作證,要翻案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解密張獻忠簡介事跡
建立大西政權的張獻忠,在歷史上也算個人物。此人生前曾轟轟烈烈,死后卻沒能留下好名聲,各種因由,一時難以盡述,本文僅針對部分事件,做一個張獻忠簡介。張獻忠出生于陜西延安,如果不是天災人禍,估計他這輩子也就平平庸庸地過去了。
但是,歷史的潮流往往需要一個推動力,而將張獻忠推向歷史潮流的就是旱災。明崇禎末年,西北大地旱災、蟲災不斷,而官府賑災無力,于是引發(fā)了流民暴動。很快,流民暴動就像星星之火一樣發(fā)展到陜西全境。
而張獻忠,他本來的職業(yè)是捕快,也算半個公務員,但是不知道犯了什么事被開除了。后來,年輕氣盛的張獻忠跑去當兵,這次不但差點丟了差事,還差點被砍了頭。如果張獻忠早生幾十年,那他就只能謝天謝地,感謝老天好不容易撿回了一條小命了。不過,這時的張獻忠決定走另一條路:造反。造反這事,要是放在以前,那可是風險極大的事兒,一個小老百姓能保命就不錯了,哪敢輕易造反?不過,在當時的西北大地,處處都是流民暴動,造反那是家常便飯,指不定還能混出個什么名堂來。所以,張獻忠的選擇是識時務的。
有著野心的張獻忠,并沒有去哪個寨主手下當一名小兵,而是自己拉起了隊伍,當起了“大王”。陜西古稱“秦”,張獻忠就自封“秦王”。后來,他嫌秦王不夠威風,干脆搬來龍椅,在四川做起了“大西國”的皇帝。然而,皇帝并不是那么好做的。所謂樹大招風,張獻忠當皇帝沒多久,就被各方勢力圍堵。最終,大西國在清軍的進攻下陷入危局,曾經威風凜凜的張獻忠也被清軍射殺。不過,張獻忠雖死,他的部隊還有實力,在他死后仍堅持抗清十幾年,直到南明永歷帝被吳三桂殺死。張獻忠從一名小兵坐上皇帝的寶座,靠的是天時地利人和,“亂世造英雄”這句話一點也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