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京城天壇祈年殿的“變身”之謎!
說起天壇,相信各位腦子里立馬想到的肯定就是這兩個東西
這是舉世矚目的,作為北京旅游標志,出現(xiàn)在各種旅游雜志中的“祈年殿”;
而這個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圜丘壇;
天壇是干什么的呢?
祭天的唄!確實,它在朱棣開始建北京城時,是和紫禁城一起配套建設(shè)的,因為皇帝多迷信啊,自稱是天的兒子,那既然都給自己建房子了,是不是也應(yīng)該給作為父親的“天”也建個房子呢,因此,“天壇”應(yīng)運而生。(當然,那個時候可不叫“天壇”哦)
朱棣時期,祭天祭地祭日祭月都在這“天壇”舉行,準確的說,當時天壇這,僅僅有現(xiàn)在被我們稱為“祈年殿”的大殿,當時它叫“大祀殿”,“大祀”,就是“全部祭祀”,而且這座殿是長方形的。
那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怎么是圓形大殿呢?它是怎么完成從長方形到圓形的“變身”呢?
很簡單,肯定是有人折騰的唄。這人就是歷史上那位20多年不上朝,晚上睡覺差點被宮女們勒死的嘉靖皇帝。因為他的哥哥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時沒有留下子嗣,因此死后沒辦法,只能找他的弟弟,也就是這位嘉靖皇帝來繼位。而嘉靖皇帝雖然當上皇帝,但畢竟自己也覺得“明正言不順”,所以總想折騰些事來為自己的皇位正名,什么“大禮儀”事件就是他搞出來的。
而當時的“大祀殿”也成為他折騰的對象。咋折騰呢?
他找人翻閱了歷史上所有的建廟典籍,終于找到,原來在遠古的黃帝時期,帝王們就建“明堂”來祭祀天、地等諸神靈,“明堂”,可以簡單理解為就是一個圓筒形的屋子,四周都開窗。因此,根據(jù)“天圓地方”的傳統(tǒng)和“明堂”的樣子,咱們的嘉靖皇帝將長方形的大祀殿改為了圓筒形,并且還給它蓋了三層不同顏色琉璃瓦的圓形屋頂。最上面是藍色,代表天;中間是黃色,代表皇帝(還有說法是代表“地”);下層是青色,代表人民或者萬物;同時將其取名為“大享殿”。
本來這殿在嘉靖之前是天地一起祭祀的,所有的祭祀儀式都在這里舉行,可能是嘉靖皇帝覺得這殿祭祀壓力太大了,因此就在它不遠處新建一個“圜丘壇”專門祭天,還在北京城的北、東、西面各建了地、日、月三壇分別祭地、日、月。而這“大享殿”就單單變成了孟春祈谷的地方,就是祈求皇天上帝祈求一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
這樣一座彩色的大殿,一直到清朝乾隆時,乾隆皇帝估計實在是看不了這五彩斑斕的大殿,因此,一咬牙把它“三色”的屋頂全都改成了藍色琉璃瓦,象征天,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個樣子,同時還將其名字改為了“祈年殿”,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