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衄宿疾 皇太極究竟得了什么怪病而死?
在封建集權(quán)制度森嚴的中國古代,帝王的死亡是一個十分敏感的話題,而死亡原因則是其中最忌諱的部分。因此,中國古代大部分的帝王死因都是一筆帶過,其中不乏引人懷疑的歷史懸案。今天,我們要探究一位清朝皇帝的死亡之謎,他正是清朝的奠基人之一——清太宗皇太極
目前關于皇太極死因的兩種說法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是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開國皇帝。天命十一年(1626年)襲承汗位,在位17年,他大大促進了后金政權(quán)封建化,并繼續(xù)對明朝發(fā)動侵略,為后世清王朝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崇德八年(1643年),時年52歲的皇太極突然去世,連繼承人還未指定就撒手人寰了。
關于皇太極的死因,學術界觀點不一,但根據(jù)原始史料的記載,目前有兩種說法:
1、無疾而終說
清朝官方文獻記載,皇太極是在晚間無疾而終。順治年間編纂的《太宗實錄》記載,皇太極去世當天如往常一樣,白天忙于處理政務,休息之前還在崇政殿召見了科爾沁蒙古王妃與固倫公主,賜予了她們從明朝掠奪來的緞匹財物。最后,皇太極回到清寧宮就寢。在這期間,他并未有過異常表現(xiàn)。但他的生命卻在這個夜晚走到了盡頭?!笆且购タ?,上無疾,端坐而崩,上在位十有七年,壽五十有二?!焙髞淼摹肚迨犯濉芬惭赜昧诉@一說法,可以說這是清廷的官方說法。
2、因“痰疾”而終
關于清太宗的死因,當時還有一種不同的說法存在。我們可以在明朝遺民管葛山人(據(jù)傳為彭孫貽)的《山中聞見錄》中可以看到。在其前六卷“女直”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八年辛未初十,清太宗以痰疾殂于沈陽。”相比清廷史官,作為明朝遺民的彭孫貽不會忌諱什么,因此他的記載有可能更加客觀?;侍珮O的“既往病史”
鼻衄宿疾
想探究清皇太極的死因,我們不能單從記載他死亡的史料入手,而應該向前推進,檢查檢查這位皇帝有沒有什么“既往病史”。
通過檢索關于皇太極的史料,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位自幼跟隨父親努爾哈赤東征西伐,戎馬一生的滿族皇帝,身體狀況卻是不怎么理想。
松山之戰(zhàn),清軍依靠皇太極的及時救援取得了翻盤,但從史料中我們也可以得知,皇太極鼻衄病癥十分嚴重。什么是“鼻衄”呢?其實就是流鼻血。不過皇太極的流鼻血并非偶發(fā),而是一種宿疾,已經(jīng)嚴重到影響他出行的地步。最終,皇太極也沒有治愈這種疾病,而是忍痛出擊。為了不影響一國之主,一軍之帥的形象,他用碗盛著鼻血,竟然就這么騎馬走了三天,趕到了戰(zhàn)場。
而“鼻衄”這種病癥,皇太極在戰(zhàn)后仍未能根治。雖然清廷官方史書上沒有了后話。但當時作為清朝附屬的朝鮮卻留下了相關的記載。朝鮮的許多高官,包括兩位皇子,在皇太極攻伐朝鮮后,都被擄走并扣押在盛京,他們經(jīng)常記錄清朝發(fā)生之事,并將記錄遞送回國。當時朝鮮人記載的《沈陽狀啟》與《沈陽日記》就記錄了許多關于皇太極疾病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