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秦始皇陵地宮“水銀之謎”
自從秦陵地宮被挖掘以后,許多問題接踵而來,人們對于秦始皇更加好奇。在已開發(fā)的秦陵地宮中,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水銀,這水銀背后藏有怎樣的秘密呢?
2002年4月,我國首次對秦始皇陵進行地下考古勘察工作。在歷時一年的考古勘察中,研究人員初步確定地宮的深度達到了30米,足足穿過了三層地下水,地宮的高度為15米,相當于現(xiàn)在的4層樓建筑。
揭秘一:秦始皇為何要使用水銀
科學的勘測結(jié)果表明,地宮中不僅有水銀,而且水銀的藏量非常龐大。有人推測,地宮中的水銀可能多達幾噸甚至上百噸。更讓專家稱奇的是,將地宮內(nèi)水銀分布探測圖和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的秦朝疆域圖對照,發(fā)現(xiàn)這兩張圖竟然有著驚人的相似。那么,秦始皇如此在地宮中大量使用水銀難道僅是為了實現(xiàn)他一代帝王的恢弘想象嗎?
今天我們知道水銀是一種有毒性的液態(tài)金屬,如果有人進入地宮,會吸入水銀所釋放出來的汞蒸氣而中毒。而且水銀能夠很好地隔熱,在地宮之內(nèi)形成一個密閉的隔熱層,同時水銀具有殺菌作用。所以,科學家普遍認為地宮中的水銀是用來防腐防盜的。
但是,在秦始皇以前人們還沒有意識到水銀有這些作用。在那個時候,人們?yōu)榱私鉀Q黃金不足的困難,發(fā)明了鍍金鍍銀,而水銀是鍍金鍍銀非常重要的一種材料。所以可以推測,在春秋時期,墓室里面放水銀是一種財富的象征。
根據(jù)這個推測,考古專家認為秦始皇在死后仍然希望繼續(xù)占有天下的財富。但是,和之前貴族古墓不同的是,秦陵地宮的水銀量十分龐大,而且歷史學家在考察這段歷史的時候發(fā)現(xiàn),水銀對于秦始皇而言,似乎有著更為不尋常的意義。
《史記》記載,秦始皇20多歲時迷上了“長生藥”和“真人術(shù)”。為了達到修仙的目的,在煉丹方士盧生等人的鼓動下,秦始皇甚至把皇宮搬進咸陽地宮,足不出戶呆在里面,一面批閱奏章,一面“接引”神仙,不許外人打擾。
秦始皇為了能達到他永遠統(tǒng)治天下的夢想,十分迷戀尋找長生不死之藥,于是即使在設想他死后情形的時候,仍然希望能夠把權(quán)力和財富帶到另一個他只能想象的世界里去,一樣地可以巡視九州。為了尋求長生不死,秦始皇就需要煉丹。煉制長生不老的丹藥的時候,水銀的地位就一下子上升了,因為水銀是煉制所有丹藥的一種最基本的材料。
揭秘二:這么多的水銀從哪里來
按照地理位置推想,秦始皇陵的水銀來源應該不止一個渠道,其中距離最近的一條線索,來自于陜西南部的旬陽。
旬陽,這座城市非同一般。因為漢江和旬河正好在此交匯,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太極圖,所以旬陽縣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太極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賦予了旬陽縣神奇的自然景觀,同時也蘊藏了豐富的礦產(chǎn)資源,它是全國最大的汞銻礦產(chǎn)基地。
就在旬陽縣公館鎮(zhèn)附近的礦山上,考古學家找到了大量的古礦洞,大小有一百多個,最深的有幾百米,最淺的十幾米,形狀最大的地方空間很大,小的則只能容納一個人進去。老礦洞的存在證明了旬陽縣開采汞礦的久遠歷史,在旬陽縣博物館秦漢史展廳里,出土的文物又給人們提供了新的線索。
在古代,水銀的一個重要用途就是制造鎏金青銅器,而這些戰(zhàn)國時期的文物無疑證明了早在那個時代就已經(jīng)有人開始使用水銀了。同時,館里眾多的文物也向我們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早在秦朝以前旬陽就已經(jīng)是一個重要的城鎮(zhèn)了。
到了諸侯割據(jù)的戰(zhàn)國時代,旬陽正處在秦、楚兩國的交界地帶,雖說位于山區(qū),陸路交通十分不便,不過險要的地理形勢、便利的水路運輸又讓這里成為了秦、楚兩國必爭之地。
公元前221年秦國滅掉了楚國,終于占領(lǐng)了著名的旬陽,也占有了水銀的蘊藏地。于是今天人們可以遙想2000多年前的秦國人,就是在這寬闊的漢江水面上,為眾多的船只掛起了風帆,裝載著大量的汞礦石浩浩蕩蕩地從旬陽駛向了秦始皇陵。
揭秘三:水銀的另一重要來源地
秦陵地宮存在著大量水銀,但是,按照當時秦朝的能力,這些水銀的開采應該是一個十分浩大的工程。專家們認為,除了陜西旬陽縣之外,這些水銀最有可能是從當時最大的汞礦產(chǎn)地重慶東南地區(qū)運過來的。而當?shù)刈畲蟮墓V主,是一個叫清的寡婦。她可不是一個普通的女人,因為她和秦始皇陵有著千絲萬縷的神秘聯(lián)系,留下種種千古傳奇。
《史記》專門記錄經(jīng)濟事件的篇章《貨殖列傳》里,特別提到了清這個特殊的女人。她是一名生活在四川的寡婦,因為她的家族掌握了丹穴山這個地方,世代靠著它,賺了很多錢。其中,丹穴山指的就是現(xiàn)在重慶市酉陽縣的銀嶺山,這里自古以來就以盛產(chǎn)丹砂而著名。
丹砂,在古代,除了用作書寫、繪畫和化妝的顏料外,另一個最主要的用途就是提煉水銀。《漢書》中的《食貨志》中更為明確地說道:巴寡婦清,其家族數(shù)代壟斷丹砂經(jīng)營,成為巨富。那么如何認定秦陵地宮的水銀就來自清或者是巴郡這個地方呢?
原來,東漢學者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在上古時代,丹砂這種紅色礦石的主產(chǎn)地很少,主要集中在巴郡和南越兩地,也就是現(xiàn)在的重慶和廣西。而先秦古書《逸周書》里更是記載過,在西周時期,就有巴蜀地區(qū)的人向周王進貢丹砂。也就是說,早在秦朝之前,帝王們就知道并獲得過這里盛產(chǎn)的丹砂。這些歷史記載,讓專家們迅速圈定,秦始皇地宮的大部分水銀就來自于巴郡這個地方。
很多年前,重慶地質(zhì)勘探大隊就曾在銀嶺山上先后找到了幾十個大小不等的老礦洞。老礦洞的發(fā)現(xiàn),證明了歷史記載的準確性:巴山地區(qū)的汞礦開發(fā)的確在秦朝就已經(jīng)大規(guī)模開始。那么在2000年前的秦朝,又是如何翻山越嶺,把從深山中開采出來的礦石運到數(shù)百公里之外的秦始皇陵呢?
歷史上的嘉陵江是一條非常通暢的運輸?shù)暮降?,從重慶開始沿嘉陵江而上,通過閬中,再北到廣元,然后翻過秦嶺通過嘉陵江進入陜西境內(nèi),這是水道。這是先秦以來一直到近現(xiàn)代川陜之間一條主要的交通要道。
就這樣關(guān)于水銀的研究還在繼續(xù),我們無法得知秦始皇用了這么多的水銀意義何在。但是從秦始皇很小就開始為自己建陵墓來看,這一舉動絕不是毫無意義,也許跟秦始皇長生不老的夢想有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