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而神秘!揭秘帝王墓中的神秘陪葬物
帝王陵墓中都會有一些神秘的陪葬物,被發(fā)掘的陵墓里往往都埋藏了稀世珍寶,如殷墟出土的甲骨,是研究重要的商周歷史的重要依據(jù);例如,碑刻、字畫、瓷器、陶器,這上面附錄的文字,隨時都可能透露出重要的信息,而每一件寶物都代表著一段傳奇。
陪葬寶物一:甲骨
由發(fā)掘甲骨而發(fā)現(xiàn)的殷墟
甲骨就是中國古代占卜時所用的龜甲和獸骨。其中龜甲又被稱為卜甲,多用龜?shù)母辜?獸骨又被稱為卜骨,多用牛的肩胛骨,也有羊、豬、虎骨及人骨。因而,卜甲和卜骨,被合稱為甲骨。
中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出現(xiàn)了占卜用的甲或骨,至商代甲骨盛行,到周初或更晚仍有甲骨。商周時期的甲骨上還契刻有占卜的文字——甲骨文。甲骨作為陪葬寶物,主要是在商朝時期。在商代,宮廷里會有一位地位極高的占卜官,他平時會準備好甲、骨,每當商王要決定一項活動,或詢問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就會拿出一片甲或骨,在其背面挖上槽或鑿上幾個洞;然后用燃燒的木枝去炙,炙到一定溫度,甲或骨會“卜”的爆開一些裂縫。
占卜官根據(jù)這些縫的深淺或走向來判斷天意,并向國王報告。國王即據(jù)此決定一切行動。事后,占卜官還要把該事的結(jié)果刻在這片甲骨上。這便是甲文,又稱甲骨卜辭,是我國已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文獻記錄。
甲骨本身非常珍貴,因為它能預(yù)知吉兇,乃至生死,而且甲骨通常與巫術(shù)結(jié)合,所以商王希望死后也能帶上這些寶物,可以得到鬼神的保佑,另外也是希望自己在未知的死亡世界里能夠得到安慰和寄托。
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純屬偶然。1899年,清王朝國子監(jiān)祭酒、金石學(xué)家王懿榮從一味中藥“龍骨”上面,發(fā)現(xiàn)了一種不認識的古代文字。經(jīng)過研究得知,這種“龍骨”有的是龜甲,有的是牛肩胛骨。后來,人們把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由于最先發(fā)現(xiàn)甲骨文的是王懿榮,因此,他也被譽為“甲骨文之父”。
實際上,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之地——安陽小屯村一帶,為商之首都,共經(jīng)歷了八代十二王,歷時273年。后人稱這段歷史為殷朝,因而此地也被稱為殷都。殷都被西周廢棄之后,便逐漸淪為廢墟,后人稱之為“殷墟”。
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對于研究商周時期的歷史卻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長眠于地下的王公貴族們,肯定不會相信,后人對于甲骨的興趣,竟然遠遠大于同期出土的青銅器。
陪葬寶物二:青銅器
曾被炸成20塊的四羊方尊
青銅器,作為商周時期的又一大陪葬寶物,在當時的社會是非常普遍的。而且,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種類也頗多,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同時,在商王的墓葬中,陪葬有大量的青銅器。這些青銅器部分是用來祭祀祖先和鬼神,也有的是日常生活用品,比如酒器,等等。
又如,在我國西南成都平原的三星堆,就發(fā)現(xiàn)了很多青銅器,這其中包括人面立人青銅器,以及造型奇特的青銅樹等。此外,青銅器的制作還需要高超的合金技術(shù),掌握好鉛、銅、錫的比例,才能鍛造出質(zhì)量上乘的青銅器。所以,把青銅器作為陪葬品,一方面說明了墓主的地位和等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們對鼎器文化的崇拜。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偏早的青銅器,屬于祭祀用的禮器,也是中國現(xiàn)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
四羊方尊在地下沉睡了三千多年以后,在1938年4月,被湖南省寧鄉(xiāng)縣黃材鎮(zhèn)龍泉村的村民姜景舒發(fā)現(xiàn)。由于四羊方尊有著不凡的外形和如黑漆般的色澤,讓姜景舒以為挖到了“烏金”。于是,很快就有源源不斷的人前來參觀、撫摸。為了避免四羊方尊被絡(luò)繹不絕的參觀者損壞,姜景舒不得不請當?shù)剜l(xiāng)紳出面維持秩序。只是防不勝防,方尊一個羊頭的細小的角尖還是被弄掉了,再也沒找回來。
同年5月,黃材鎮(zhèn)的一位名為張萬利的古董商以400塊光洋購得四羊方尊。但是,這400塊光洋到了姜景舒手里,實際只有248塊——中間已經(jīng)經(jīng)過當?shù)乇iL、甲長和鄉(xiāng)紳的層層盤剝。
張萬利買進四羊方尊以后,很快便轉(zhuǎn)手到了長沙,隨即被當時的政府沒收,交由湖南省銀行收藏保管。1938年下半年,湖南省銀行為躲避戰(zhàn)亂,西遷到湖南西部的沅陵縣。不久,四羊方尊就在日軍的空襲中,碎成二十多塊。
1952年,在中國人民銀行湖南省分行的倉庫中,找到四羊方尊的碎片。1954年5月,湖南文管會的文物修復(fù)專家張欣如修復(fù)了四羊方尊,1959年被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的前身)調(diào)至北京。至此,關(guān)于四羊方尊的曲折經(jīng)歷算是告一段落。
陪葬寶物三:兵器
楚墓同時出土勾踐劍和夫差矛
古代處于冷兵器時代,所以鑄造武器非常講究。尤其是帝王將相,他們的佩劍都是寶劍,而這劍更多的是一種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此外,很多人也非常喜歡劍,所以打造出的刀劍往往是精品。他們將劍等兵器看做寶貝,死后也不舍得離開,所以很多寶刀、名劍都跟著主人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以延續(xù)他生前的榮耀。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便是如此。
舉世聞名的越王勾踐青銅劍,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望山1號墓的一座楚國貴族墓中出土。出土時,此劍裝在黑色漆木劍鞘內(nèi),劍與鞘吻合較緊,劍身寒光閃閃,毫無銹蝕。寶劍全長為55.6厘米,劍身長46.6厘米,劍格寬5厘米,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內(nèi)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同時,劍身上還布滿規(guī)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琉璃,背面鑲有綠松石。除此之外,靠近劍格的地方還有兩行鳥篆銘文,是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八個字。
越王勾踐劍雖然已深埋于地下兩千三百多年了,但至今仍然光潔如新,寒氣逼人,鋒利無比,二十余層紙一劃而破,因而享有“天下第一劍”的美譽??梢姟稇?zhàn)國策·趙策》所記“夫吳、越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醫(yī)”決非杜撰;《越絕書·寶劍篇》也曾記有名劍鑒賞家薛燭對劍的評論:
手振拂揚,其華淬如芙蓉始出。觀其瓤,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溢于塘其斷,巖巖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m復(fù)傾城量金,珠玉竭好猶不能得一物。
而《莊子·刻意篇》則云:吳越之劍“押而藏之,不敢用也,主之至也”,其聲價之重自不待言。
“越王勾踐劍”如此珍奇,可與其相媲美的則是“吳王夫差矛”。夫差矛于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縣馬山的一座楚國貴族的墓葬中出土。此矛冶鑄精良,保存完好,長達29.5厘米,器身遍飾菱形幾何花紋,鋒刃銳利,下部鐫有兩行錯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乍(作)自甬(用)”八字。矛身兩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后端各鑄一獸頭。
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被人們稱譽為我國古代兵器中的“雙璧”。而兩者都出土在楚墓,這難道只是巧合嗎?
陪葬寶物四:水銀
秦始皇陵內(nèi)山川湖海之謎
眾所周知,水銀是一種化學(xué)元素,學(xué)術(shù)上的名稱叫汞。它具有去除惡瘡、治療疥癬的藥用價值,還具有去腐的功能。這是人們在墓葬之中隨葬水銀的一個原因。
大規(guī)模使用水銀的陵墓,當屬秦始皇陵墓。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始皇陵墓內(nèi):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1981年12月,中國地質(zhì)工作者首次運用汞量測量法對秦始皇陵地宮進行了測試。他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在秦始皇陵封土中心,有一個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的強汞異常區(qū)。這初步證實了《史記》中記載的真實性。
2003年,中國考古隊再次利用地球物理勘查技術(shù),對秦始皇陵進行了無損勘查。經(jīng)過周密分析,再次發(fā)現(xiàn)地宮里的水銀正如司馬遷描繪的那樣:以百川、江河、大海為藍本。保守估計至少有100噸水銀!
另外,還有一些專家分析,在陵墓中使用水銀,目的不僅是為了營造恢弘的氣象,更有保尸的意圖,甚至可以利用硫化汞(水銀)的有毒氣體來防止盜墓賊的入侵。因而,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貴族墓冢里,以“水銀為池”的情況,并不鮮見。但是,在地宮里用水銀象征“百川、江河、大?!辈ⅰ跋鄼C灌輸”,卻是始皇陵所獨有的。
但是,人們感興趣的還不止這些。這至少100噸的水銀是來自何方呢?
對此,有些人認為,水銀是來自巴郡一個叫“清”的寡婦。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說,秦代的巴郡有個寡婦名叫“清”,數(shù)代壟斷丹砂開采的生意,秦始皇曾為她修筑了一座豪華的紀念碑——懷清臺,以表彰她的“貞節(jié)”。另外,《史記》又說:“江南”出丹砂。
《華陽國志·巴志》也記載:“涪陵郡出茶葉、丹砂……”而魏晉時期的劉琳則引述《續(xù)漢志》對這項記載作了注釋:“丹砂主要產(chǎn)于涪陵、丹興(今黔江境)二縣?!蓖瑫r,魏晉時代的涪陵郡,就在秦朝巴郡的范圍內(nèi),而先秦古籍《逸周書》更記載了西周時巴人向周成王“獻丹”的史實。這個史實說的是,周武王攻克商王朝之后,于第二年便去世了,其子成王召開諸侯大會。此時,生活在三峽地區(qū)的濮人(被巴國征服的土著部落)就曾向周王室進貢過丹砂。
由于丹砂原產(chǎn)于巴地,而巴郡又是距咸陽最近的一個丹砂產(chǎn)地,所以秦陵地宮的水銀很可能是由巴郡寡婦清提供的。
陪葬寶物五:陶器
栩栩如生的兵馬俑如何燒制
在遠古時代,陶器是一種生活必需品,也是這一時期陪葬的必需品。
中國最早的陶器資料,出現(xiàn)于新石器時代早期。后來,在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文化遺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漢的遺址發(fā)掘中,陸續(xù)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種類可分為彩陶、墨陶、白陶、印紋陶、彩繪陶器等。
從遠古墓葬中發(fā)掘的大量陶器來看,其種類繁多,技藝精湛,已經(jīng)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另外,在秦漢時期的墓葬中,還會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陶俑的存在。這些陶俑形象逼真?zhèn)魃?,大多是仿真人、真馬制成的。
在這當中,秦兵馬俑坑便是典型的代表。它大約由八千件陶俑、陶馬組成,形態(tài)各異,個性十足。從個體比例來看,這些陶俑基本符合人體結(jié)構(gòu)的一般規(guī)律。可見,當時的工匠已經(jīng)掌握了古人所總結(jié)的關(guān)于人體比例搭配的規(guī)律,比如“行七坐五盤三半”、“三拳一肘”、“頭腳一樣大”,等等。
秦俑的燒制工藝精致、準確、科學(xué)。在燒制技藝方面,秦俑模塑結(jié)合,以塑為主。具體地說,就是俑的腳、腿部分,用堆塑法制成;軀干部分,用泥條盤筑法成型;衣服和鎧甲,用貼、捏、刻等手法做成。其中,俑的頭部制作是最為復(fù)雜的:第一,用粘貼的手段,將俑的頭后部塑成;第二,用粘貼手段將耳朵、頭發(fā)、發(fā)髻等部分貼刻而成;第三,運用刻的手段,將五官和胡須刻畫出來。當然,這些僅僅是秦人在制作陶俑時的基礎(chǔ)工藝。
當分件制作完成以后,秦俑的組合就成了能否成型的關(guān)鍵。高大、厚重的秦俑,如果制成后站不穩(wěn),那怎么辦?秦朝工匠們發(fā)明了腳踏板。腳踏板是秦俑組合的基礎(chǔ),它一可起到加固和穩(wěn)定的作用;二可突出秦俑的整體美感。組合工藝的第二個手段,就是用泥釘將手和胳膊套合、固定起來。這一工藝必須在泥質(zhì)未干的狀態(tài)下完成,如果時間把握不好,很難將手和胳膊套合而成。
泥俑制好后,經(jīng)過一系列的打磨,就可以入窯燒制了。秦人制俑大多選用優(yōu)質(zhì)的細黃土,再加上少許的石英砂。這樣燒出來的俑,不但泥質(zhì)細膩,而且色澤純正。秦朝工匠們在秦俑出窯之后,均以不同顏色涂之,而在著色程序上,一般是按先涂生漆,接著敷白,然后平涂彩繪的步驟進行。盡管現(xiàn)在已經(jīng)看不到色彩的全部,但從目前已出土的陶俑身上所殘留的色彩來看,兩千年以前的秦俑在調(diào)色技術(shù)方面已經(jīng)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假如沒有人為的損壞,俑坑不是用木頭做梁,防氧化技術(shù)再高超一點的話,那么我們看到的將是一個更加令人激動的場面——身穿迷彩服的威武之師,踏著整齊的步伐挺進古老的戰(zhàn)場。
帝王陵墓內(nèi)的陪葬品,除了金銀財寶之外,還有一些陪葬品也是價值連城?;蛟S當初的墓葬主人沒能想到隨他入墓的物品會有這么大的價值,但是對于后人來說,這是了解當時歷史狀況的重要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