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之治 唐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相同和不同之處
“開元盛世”是指中國唐玄宗在位期間的一段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玄宗治國之道以道家清靜無為思想為宗提倡文教。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清明,勵精圖治,任用賢能,經濟迅速發(fā)展,使得天下大治,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因當時年號為“開元”,史稱“開元盛世”。開元之治是唐玄宗開元(713一741年)年間政局穩(wěn)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力富強的局面的艷稱。這是唐朝極盛的時期。唐朝自武則天煺位到玄宗即位以前的中宗、睿宗統(tǒng)治期間(705—712年)政局極不穩(wěn)定。武氏諸王、中宗的韋皇后及其女兒安樂公主、武后女兒太平公主都參預政權,朝廷大臣也分為幾派,相互排擠,因此接連發(fā)生政變。
開元元年(713年),玄宗以先發(fā)制人的手段消滅了政敵太平公主一伙,才結束了這種混亂局面。此后,為了穩(wěn)定政局,玄宗採取了以下措施:
(1)把武、韋及太平公主的余黨都加以殺戮或貶斥;把武后以及中宗和睿宗時大量委派的斜封官(非正式任命),試、攝、判、知官(非正職的冗官)予以裁撤精簡,將宰相員額由睿宗時的10余人減少到二叁人,從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2)用恩禮優(yōu)待自己的同胞兄弟,卻不給他們以實職,從而削弱了皇室內部發(fā)動政變的政治基礎。
(3)對那些自恃對玄宗有功而邀求權位的功臣(如劉幽求、鐘紹京、王琚等)堅決予以貶斥。
(4)對有才干的宰相任用不疑,開元初以姚崇為相,他幫助玄宗執(zhí)行上述幾項政策,又裁汰僧尼,整頓吏治,對實現(xiàn)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姚崇之后,所用宋璟、張說、韓休、張九齡等,皆為名相,對政治均有所建樹。
政治的安定為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于是生產發(fā)展、經濟繁榮。開元時期,土地開闢,許多「高山絕壑,耒耜亦滿」。據(jù)杜佑《通典》所記:「至(開元)十叁年封泰山。
米斗至十叁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東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開封),西至岐州(今陜西鳳翔),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有驢憑客乘,倏忽數(shù)十裡,謂之驛驢。南詣荊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塬、范陽(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涼府(即涼州,今甘肅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遠適數(shù)千里,不持寸刀。」可見當時糧食布帛產量豐富,物價低廉,商業(yè)繁茂,道路暢通,行旅安全。到開元二十年,全國有民戶7,861,236(最多時逾千萬),人口45,431,265,比之唐初戶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社會經濟的繁榮必然推動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唐詩最為后世稱道。著名詩人高適、岑參、王維,特別是李白、杜甫都生活在這個時代,而唐代中期的著名詩人(所謂大歷十才子)也是這個時期培育出來的。其他如音樂、繪畫、雕刻、塑造等藝術也無不有顯著成就。
國力強盛是開元之治的另一重要標幟。自唐高宗以后,吐蕾強大,成為唐朝西方嚴重威脅。武后時期,東突厥復興于漠北,契丹崛起于東北,又造成唐朝北方形勢的緊張。許多在貞觀、永徽年間(627—655年)歸屬唐朝的地區(qū)重又脫離控制。唐玄宗加強鄰接地區(qū)的軍隊,開立屯田,大大充實了防務;又從東北到西北和南方設立了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zhèn)、伊西北庭、劍南等9個節(jié)度使和1個嶺南五府經略使,以統(tǒng)一指揮戰(zhàn)守軍事。于是在開元五年,收復陷于契丹21年的遼西12州,于柳成(今遼寧朝陽)重置營州都督府;漠北的同羅、拔也古等都重新歸順唐朝;西突厥與唐之間的戰(zhàn)爭也逐漸停止而代之以友好往來;唐又在西域設置安西國鎮(zhèn)節(jié)度經略使,阻止吐蕃勢力的北上;在隴右、河西之西設置軍鎮(zhèn),鞏固河西走廊的安定,保證了中國和中亞、西亞的交通順暢。當時唐朝的聲威遠達西亞,各國使者和商人往來不絕。
但在繁榮強盛的背面,深刻的社會及政治危機也在發(fā)展。
土地兼併激烈,大量農民逃亡,均田制、府兵和租庸調製都瀕于崩潰,特別是節(jié)度使統(tǒng)轄的軍事力量加強而內地軍備廢弛,導致內輕外重,成為后來安史之亂的伏因。
唐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的比較:
唐之盛世,起於貞觀之治,而盛極於開元之治,二者的治績頗有異同之處,現(xiàn)比較如下:相同之處
1.人才方面(知人善任)(政治方面)貞觀——太宗知人善任,用人唯才,不問出身,初期延攬房玄齡、杜如晦,后期任用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等,皆為忠直之士;其他如李勣、尉遲恭等,亦為一代名將。此外,太宗亦不計前嫌,重用建成舊部魏徵、王珪,降將李靖、尉遲敬德等,人材濟濟。開元——玄宗亦重視人才,不計前嫌,初期任用武后舊臣姚崇、宋璟為相,后期任用張九齡、韓休為相,諸人均是方正剛直、敢於直諫之臣;其他如李元紘、杜暹、張說等,亦皆德政昭著,廉潔不阿的一代名臣,力洗前弊,一時中央政風肅然。
2.治民方面(整飭吏治)(政治方面)貞觀——太宗十分重視吏治曾命房玄齡省并冗員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吏治;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jù)。另又規(guī)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延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一時政治清明。開元——玄宗留心吏治,把唐初的十道改為十五道,每道設一采訪使,監(jiān)督地方行政。同時,裁撤冗員,嚴格推行官吏考核辦法,認真審核吏部用人,使吏稱其職。此外,亦確立京官和地方官定期互調的制度,以溝通中央和地方的政情,矯正武韋時官吏敗壞的政風,
3.制度方面(改善制度)(政治方面)貞觀——太宗在政制上雖無革命性的創(chuàng)造,但他善用隋制,使其更趨於完善。如中央方面確立了三省六部制,特設政事堂,以利合理施政,并收三省互相牽制之效;地方上沿襲了隋朝的郡縣兩級制,分全國為十個監(jiān)區(qū)。此外,行府兵制,寓兵於農;均田制、租庸調制、科舉制等皆有所發(fā)展。開元——玄宗即位后,改革各項制度。政治上,確立京官和地方官定期互調的制度,以溝通中央和地方的政情;經濟上,定制徵收地稅和戶稅,增加了政府的稅收,開日后兩稅制的先河;軍事上,太宗以后,天下升平日久,府兵制漸壞。玄宗采張說之議,廢除府兵制,改為募兵制,又在沿邊要地設置十大兵鎮(zhèn),推行節(jié)度使制,用以統(tǒng)領異族,屯防邊強。
4.治民方面(崇儉愛民)(經濟方面)貞觀——(崇儉)太宗崇尚節(jié)儉,下令免去四方珍貢,曾遣散宮女三千多人,又注意輕徭薄賦,善用租庸調制,徭役的徵發(fā)不奪民時。(愛民)同時,經常遣使巡察四方,了解民生疾苦,寬簡刑律;而隋末天下動亂,太宗亦能招撫流亡回鄉(xiāng),授田給予耕作,且饑荒時能開倉救恤災民,由是民生安定,社會富足。開元——(崇儉)玄宗登位之初,力矯武韋時淫奢之風。他規(guī)定后妃以下的佳麗不得佩帶金玉飾物,廢除車馬及御服上的珍寶玩飾,并下令全國不準開采金玉、兩京的織造坊皆飭令罷止,寺院佛像不許再復建鑄。玄宗亦自奉甚儉,一時大臣如盧懷慎、李元紘等,亦以節(jié)儉知名。(愛民)同時,致力恢復農業(yè),大興屯田,開墾荒地,興修水利,令農業(yè)生產力大增;又設十五道采訪使巡察天下,關懷民生疾苦情,為民排難解紛。
5.文教方面(提倡學術)(學術方面)貞觀——唐太宗即位前已置文學館,有18學士,即位后更在京設弘文館,徵集圖書20余萬卷;同時重建地方州縣學校,擴充京師國子監(jiān),延聘名儒出任學官,生員多至萬人,并接受高麗、吐蕃、日本等的君長皆派子弟來華求學,由是時文教大盛。又命孔穎達等人修定《五經正義》,統(tǒng)一南北經學;置國史館,由宰相監(jiān)修前朝國史,開官修歷史的風氣。開元——玄宗重視儒術,命張說修訂《五禮》,頒為「開元禮」,又命人重修「唐六典」。玄宗亦禮待儒臣,曾延聘名儒褚無量、馬懷素等人入官講論經學,弘揚儒術。開元年間,大規(guī)模搜集天下遣書,加以整理,得四、五萬卷,設集賢書院以藏之。玄宗本人雅好文學,力加鼓勵撰文作詩,使文風大盛。
相異之處
對外方面貞觀——太宗對外武功成就顯赫,曾多次對外用兵,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蕃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加上太宗能實行王道,恩威共施,并建立都護府制度,終貞觀之世,四夷賓服,西北各族共尊太宗為「天可汗」。
開元——玄宗先后收復了碎葉,打敗吐蕃,恢復了在西域的主權;另外還在東北地區(qū)設置都督府,加強對當?shù)氐墓茌?,但武功成就始終未及太宗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