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與張良誰重要 歷史中韓信慘死原因?
蕭何與張良誰重要,學(xué)過歷史的人都知道蕭何和張良,在幫助劉邦坐上皇位之后,蕭何和張良卻沒有被劉邦殺死,那么為什么韓信就會被劉邦殺死死?今天就給大家來簡單的介紹一下,希望大家能夠知道韓信慘死的原因,對于蕭何和張良飛比較重要也可以更加的了解。
眾所周知,韓信用兵如神,被后人奉為“兵仙”、“戰(zhàn)神”,是漢初軍事上的“一哥”。也正是因為他功高震主,劉邦才對他有很大的猜忌之心。但是話又說回來,劉邦對張良和蕭何的猜忌,一點都不必對韓信的猜忌小。但二人之所以得以善終,是因為都懂得急流勇退。
應(yīng)該說張良是三人當(dāng)中最聰明的一個,也是劉邦最放心的一個人。張良精通黃老之學(xué),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所以劉邦論功行賞時,張良拒絕了劉邦對自己“自擇其三萬戶”的封賞,只要了“留”這個地方。因為張良沒有根基且淡泊名利,所以劉邦對張良最為放心,張良也因此得以善終。
相比于張良,蕭何在關(guān)中似乎“根深蒂固”,這一點也引來了劉邦的猜忌。據(jù)說劉邦曾三次試探蕭何,看他有沒有貳心。但蕭何三次都將劉邦的疑心和顧慮打消了,從而化險為夷、幸免于難。
蕭何是怎么做的呢?前兩次蕭何通過派族中青壯年奔赴前線和捐獻(xiàn)家產(chǎn)打消了劉邦的顧慮。第三次遭到劉邦懷疑時,蕭何在關(guān)中已深得民心,成了劉邦猜忌的重要對象。此時,蕭何聽從他人建議,做了些“強購民田民宅、放高利貸”之類的事情,通過“自污”的方式敗壞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好名聲,從而讓劉邦安心,最后得以善終。
漢初三杰,為什么韓信慘死,蕭何張良卻得善終
韓信卻不同,他不但不懂得功成身退,反而犯了主動邀功的致命錯誤,最終被蕭何和呂后設(shè)計殺害。區(qū)別于蕭何和張良兩位文臣,韓信作為武將本就容易招致懷疑,但他最終被殺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不知退守,過于高調(diào)
韓信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太高調(diào)。韓信是千古難得的帥才和將才,能夠把弱小的軍事力量的潛能發(fā)揮到極致,最后在垓下設(shè)下十面埋伏將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項羽徹底擊敗,讓項羽自刎烏江,奠定了建立漢王朝的基礎(chǔ)。但他太高調(diào)了,不知謙虛為何物。
劉邦曾經(jīng)隨便和韓信討論各位將領(lǐng)的才能。劉邦問道:“像我自己,能帶多少士兵?”韓信說:“陛下不過能帶十萬人?!眲钫f:“那對你來說呢?”韓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彼^“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便來自于此。韓信對劉邦說的這番話自然容易遭到劉邦的猜忌。
目光短淺,用逼迫的方式邀功
韓信在打下齊魯之地后,手握重兵。可以說成了劉邦和項羽爭霸的砝碼。這時候他居然向劉邦伸手要官,以功要封,要求劉邦封他為齊王。殊不知,他的做法犯了帝王大忌。帝王們對手握重兵的將帥一向最為忌憚,韓信作為一個手握兵權(quán)、用兵如神的軍事統(tǒng)帥不知避嫌也就算了,竟然還主動邀功,這就是作死的節(jié)奏。
想想劉邦最然暫時忍下這口氣,但是當(dāng)他當(dāng)上皇帝后,就不會想起這事嗎?這就是韓信,做事沒有長遠(yuǎn)眼光。而且,當(dāng)不當(dāng)齊王,這不過是個虛名,為何要為了虛名而得罪自己所效力的主公呢?
做事不會把握時機
韓信攻下齊國的時候,手握重兵。他的謀士蒯通一而再再而三的向韓信表明,劉、項的命運就決定在韓信手里,向著項羽,項羽勝利;向著劉邦,劉邦勝利。不過在誰手下,都不如自己自立山頭來得實在。
不過韓信還是沒有采用蒯通的話,大概是覺得不靠譜,或者人為劉邦能拜自己為大將不容易,因此死心塌地輔佐劉邦,從此蒯通只好另辟蹊徑,走自己的路去了。
可以說,這個時候,韓信如果自立為王,楚漢之爭的結(jié)果尚未可知。但是韓信沒有這么做。后來天下大定,劉邦因為猜忌奪了韓信的兵權(quán),降為淮陰侯,這時候韓信覺得難以忍受,起兵造反。可以說,這時候形勢和當(dāng)時已然不同,沒有合適的時機和有利條件。這時候韓信最應(yīng)該做的是接受現(xiàn)實,守愚保身,他反而騎兵謀反,只會有兵敗身死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