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zhàn)國三英杰之一豐臣秀吉是怎么死的
豐臣秀吉是日本戰(zhàn)國三英杰之一,也是第一個通過武力統(tǒng)一日本的豪杰。那么豐臣秀吉怎么死的呢?
豐臣秀吉在統(tǒng)一了日本之后,個人野心急速膨脹,便打起了侵略中國的主意。在一封他寫給家人的信中稱,過不了多久,他打算到大明的寧波府去居住,因為那里靠海,可以通過海路,窺視印度。而他把日本天皇的居所,安排到了北京。入侵大明的第一步,是要在大陸上找一塊根據地,于是他首先將目光對準了朝鮮。然而通過文祿慶長之役,他打算入侵大明的夢想,事實上,真的只是夢想而已。很快日本軍隊就被明朝的大將李如松、麻貴等人擊敗,原先從朝鮮占領的土地,也被中朝聯(lián)軍收復。
由于豐臣秀吉的出身很卑微,并非日本大名出身,即使在他統(tǒng)一日本后,日本國內還有許多人打從心眼里瞧不起他。而從朝鮮前線不斷傳來的敗報,也讓他憂心似焚。而且由于戰(zhàn)爭的失敗,讓豐臣秀吉一下子成了千夫所指的對象。在內憂外患之中,豐臣秀吉終于病倒了。
在豐臣秀吉生病期間,朝鮮戰(zhàn)敗的消息依然紛至沓來,而朝中的大臣,也開始聯(lián)合其他貴族,一起攻擊他。終于在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在憂慮和氣憤中去世。他死后,入侵朝鮮的軍隊也全部撤出了朝鮮半島,文祿慶長之役宣告結束。
如果設身處地地為豐臣秀吉考慮一下,當時他的處境確實不易。不僅在朝鮮戰(zhàn)場的失敗給予了他重大的打擊,而且眼看著他好不容易通過戰(zhàn)爭,在日本國內樹立起來的威信也搖搖欲墜,就會明白豐臣秀吉怎么死的了。
豐臣秀吉在統(tǒng)一日本后,曾準備侵略中國
在日本結束了戰(zhàn)國時期后,豐臣秀吉曾準備侵略中國,他向朝鮮國王致信,要求借道出兵大明,遭到朝鮮的拒絕后,豐臣秀吉決定先打下朝鮮,再對大明用兵。
日本的戰(zhàn)國時期,延續(xù)了一百多年,和中國的戰(zhàn)國一樣,人才輩出,猛將如云,謀士如雨,各路豪杰大顯神通,爭著建功立業(yè),光耀門楣。而在和平時期,功臣太多,絕非好事,豐臣秀吉在統(tǒng)一日本后,就深深地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手底下的那些大將,家臣,或多或少,都立有些功勛,而日本小小的彈丸之地,根本不夠他冊封的。于是他很快就把目光投向了大明,當時的大明,地大物博,萬里江山似錦繡,讓他垂涎不已。除了大明廣袤的土地之外,還有不計其數的藩國,這些藩國歲歲朝貢,累積起來的貢品,也是一筆不可忽視的財富。
他寄給朝鮮宣祖皇帝李昖的一封信,是豐臣秀吉曾準備侵略中國的最好證明,他說日本現在日益強大,打算將大明的“四百州盡化我俗,以施王政于億萬斯年”。也就是說,他打算將大明的土地,全部收入囊中,同時由于大明和日本的土地之間,隔著一條大海,他希望通過朝鮮的國土,進攻大明。但是朝鮮當時已經成為大明的藩國幾百年了,想也沒想就拒絕了他的要求。豐臣秀吉對大明是勢在必得,既然朝鮮不同意,他就決定先打下朝鮮,再以朝鮮為根據地入侵大明。當然,最后豐臣秀吉還是如愿以償地和大明的軍隊交上了手。公元1592年,大明以名將李如松為首,渡過鴨綠江,和日本軍隊交戰(zhàn)。
豐臣秀吉的手下介紹
豐臣秀吉一生經歷了將近四十年的戎馬生涯,主要完成了統(tǒng)一日本,入侵朝鮮等大業(yè)。那么豐臣秀吉手下有哪些呢?豐臣秀吉的手下,主要由兩方面的人組成。其中有較大的一部分,是原來織田信長的舊臣。另外的一部分,是豐臣秀吉在南征北戰(zhàn)中,根據功勞提拔起來的人。
由于豐臣秀吉出身比較卑微,并非像其他大名一樣,生來就有數不清的家臣。因此他的手下,主要是由織田家的人組成起來的。豐臣秀吉在早年時,曾經在織田信長的麾下服役。通過征戰(zhàn),豐臣秀吉積累了一定的威望。在本能寺兵變后,織田信長去世,豐臣秀吉就接納了這些人。當然,其中也有一部分人不愿意跟隨他,比如柴田勝家。通過賤岳之戰(zhàn)后,豐臣秀吉基本上鏟除了以柴田勝家為首的反對派,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天下人”。此時,如前田利家、堀秀政、丹羽長秀等著名的人物,都歸到豐臣麾下。
除了織田家的舊臣之外,還有一部分是從早期開始,就一直跟隨著豐臣秀吉的名將。這些人中,比較著名的由小西行長、福島正則、加藤清正等人。相對于織田家的舊臣來說,豐臣秀吉更看重這些人。比如參加入侵朝鮮的戰(zhàn)爭時,主要的軍事將領,都是由這些人擔任的。而后大明的軍隊參戰(zhàn)之后,小西行長被明軍圍困,豐臣秀吉為了營救小西,也費了不少功夫。
相關的史書《太閣記》中,記載了豐臣家族由興到衰的全部過程。通過研究這些史書,可以知道豐臣秀吉手下有哪些。
戰(zhàn)國三英杰豐臣秀吉是誰
在介紹豐臣秀吉是誰之前,先了解一下日本的戰(zhàn)國。在應仁之亂后,日本的京都對地方勢力失去了控制,導致了地方割據勢力的先后崛起。大名之間互相攻伐,政治局勢相當混亂,因此被后人稱為“戰(zhàn)國”。
豐臣秀吉是一位崛起于布衣,揚名于日本的奇才。他憑借著其出色的政治手段和軍事才華,對各路大名進行征伐,并最終統(tǒng)一了日本,被天皇任命為“關白”。
豐臣秀吉于1537年3月17日出生在尾張國愛知郡中村的一個貧窮的農民家里。他的父親因病早故,他和繼父的關系不甚融洽,因此離家出走。在社會上流浪了一段時間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尾張。當時統(tǒng)領尾張的是日本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大名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便前去投奔他。由于豐臣秀吉的聰明機智和才干,很快得到了織田信長的賞識,并讓他成為了一個大名。
后來發(fā)生了著名的本能寺兵變,織田信長在本能寺內被自己的家臣明智光秀殺害。豐臣秀吉以討伐明智光秀為名,匯聚了原織田家的大部分兵力,把明智光秀殺死。此后在賤岳之戰(zhàn)中,豐臣秀吉又打敗了以柴田勝家為首的反對派,正式接替了織田信長的位置。豐臣秀吉在即位后,著手于織田信長未竟的事業(yè),統(tǒng)一日本。他南征北戰(zhàn),平定了四國和越中,對日本完成了統(tǒng)一,也結束了長達百余年的日本戰(zhàn)國。
其后,為了擴張日本的領土,豐臣秀吉又開始向朝鮮發(fā)動了侵略戰(zhàn)爭,他一鼓作氣,幾乎打下了整個朝鮮,但就在他快要完成對朝鮮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時,朝鮮的宗主國大明加入了戰(zhàn)爭,豐臣秀吉的日本軍隊被打得節(jié)節(jié)敗退,最后在內憂外患之中,豐臣秀吉于1598年9月18日去世。
豐臣秀吉打朝鮮的原因
豐臣秀吉是戰(zhàn)國時期第一個完成對日本統(tǒng)一大業(yè)的人,在統(tǒng)一后,他開始對朝鮮用兵,但在中朝兩國軍民的聯(lián)合抗擊下遭到了慘敗,那么豐臣秀吉為何打朝鮮呢?
豐臣秀吉是在1588年完成了對日本的統(tǒng)一。在統(tǒng)一后,他要對幫助他打仗的功臣和盟友進行冊封。但是日本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爭此起彼伏,立有戰(zhàn)功的大名和武將,一抓一大把。而日本那塊小小的彈丸之地,根本無法滿足豐臣秀吉對臣下的冊封,所以他就對明朝打起了主意。眾所周知,當時的中國明朝是周邊朝鮮、琉球等國的宗主國,如果打下了明朝,日本不僅可以獲得大量的土地,同時還能讓其他藩國歲歲朝貢,這樣他就再也不用為分封的事情發(fā)愁了。
豐臣秀吉打定主意,就給朝鮮國王李昖寫了封信,信的大致內容是我豐臣秀吉如何英明神武,想要去攻打大明,但是山重水隔,想從貴國借道云云。朝鮮由于長期以來都是大明的藩國,因此沒有答應豐臣秀吉的要求。豐臣秀吉被拒絕后,又聽說朝鮮八道“武備松弛”,國防力量很薄弱,而且朝鮮兩百多年都沒有打過仗了,已經達到了“人不知兵”的地步,朝廷的軍隊基本沒有實戰(zhàn)經驗。豐臣秀吉自忖當時的日本,剛剛結束戰(zhàn)國時期,日本士兵有豐富的戰(zhàn)斗經驗。因此豐臣秀吉決定先打朝鮮,在以朝鮮為跳板,攻打大明。
因此,朝鮮自身實力的薄弱,被日本覬覦,以及朝鮮國王拒絕了豐臣秀吉借道朝鮮的要求,讓野心膨脹的豐臣秀吉出兵攻打朝鮮,這就是豐臣秀吉為何打朝鮮的原因。
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之間的關系
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在織田信長還活著的時候,一個是信長的大將,一個是信長的盟友,兩個人屬于同一戰(zhàn)線。但信長死后,兩個人很快翻臉,互相征伐。
在織田信長和淺井長政的交戰(zhàn)中,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第一次合作,豐臣秀吉作為織田軍的后隊,掩護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撤退。這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金崎殿后。由此可見,當時的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關系還是挺不錯的。
讓兩個人走到兵戎相見的地步,起因是由于信長之死??椞镄砰L在本能寺被明智光秀殺害,家督之位由信長的兒子織田信雄繼承。但由于織田信雄在家族中的威信不高,所以織田信長原來打下的基業(yè),漸漸被豐臣秀吉掌控,尤其是豐臣秀吉在賤岳之戰(zhàn)中擊敗了信長的重臣柴田勝家后,更是一人獨攬了織田家的大權。
織田信雄只好向他父親曾經的盟友德川家康求援,德川家康念在往日織田信長對自己的恩惠上,出兵幫助信雄,于是織田信雄和德川家康的聯(lián)軍,與豐臣秀吉展開了小牧·長久手之戰(zhàn)。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對峙在小牧山一帶,后來由于局勢逐漸對德川家有利,豐臣秀吉選擇了退兵,但在退兵前,他利用出色的外交手段,降服了織田信雄。
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兩人訂下了和約,讓豐臣秀吉可以出兵征服整個日本。在統(tǒng)一后,豐臣秀吉的野心愈發(fā)膨脹,企圖侵略大明,他出兵攻打朝鮮,但被明朝的大將李如松和麻貴擊敗。在文祿之役中,德川家康根據雙方和約也要出兵,但他并沒有全心幫助秀吉,只是象征性地派出了一些兵員。
在文祿慶長之役后期,豐臣秀吉病死,德川家康以秀吉之子秀賴的監(jiān)護人為名,進入大阪,并趁機發(fā)展自己的勢力,最終擊敗了豐臣家,取代了豐臣秀吉曾經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