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客荊軻與燕國太子丹的真實關(guān)系是怎樣的
元前232年,太子丹從秦國逃回燕國已經(jīng)過了5年了。但是對自己在秦國做人質(zhì),秦王態(tài)度冷淡這件事一直不能釋懷,心生報復(fù)的念頭。但是燕國國力過于弱小,只能與別國聯(lián)盟。這樣一來過程就會十分漫長。于是太子丹就想到了行刺秦王。
最開始,太子丹鎖定了田光,想讓田光去刺殺秦王。田光覺得自己年齡太大,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荊軻的父親和田光都是當(dāng)時的武林高手,但荊軻并沒有完全繼承父親的劍法。倒是在讀書上鉆研得多。當(dāng)時樊於期從秦國逃到燕國,而樊於期恰是秦國的叛將。太子丹出于對秦國的仇恨,而收留了他,荊軻想到一個計謀,用樊於期的頭顱進獻給秦王,取得秦王的信任,而后完成之后的任務(wù)。太子丹不忍心殺樊於期。于是荊軻出于大局的考慮,私底下下見樊於期,告訴他利害,樊於期為了成全荊軻能夠刺殺秦王而自殺了。
到了公元前227年,荊軻前往秦國,走上了刺殺秦王的道路。和他一起的還有樊於期的頭顱和督亢的地圖。走的時候,燕太子丹、高漸離等等人,在易水邊為他送行,場面悲壯。荊軻與秦舞陽到達秦國后,以進獻樊於期頭顱,和督亢地圖為由覲見秦王。秦王十分高興。在展開督亢地圖時,荊軻把匕首藏在地圖尾部。很不幸,荊軻沒有刺中秦王,卻被秦王拔劍擊成重傷,然后被親王的侍衛(wèi)殺了。
劍客荊軻的個人資料簡介
對于這個人,記載上是他很勇敢地去刺殺了秦王,然而失敗了。不少電影里對這一段也有過拍攝,那演技看得我真的是好尷尬,讓我一度認為荊軻刺殺失敗是因為他寬大的衣服阻礙了他的行動。
我們來具體談?wù)勄G軻本人,其實他的本性是姜,單名一個慶字。這真的是跟他后來的名字一點關(guān)系都沒有啊,但在那是“荊”的讀音聽起來跟“慶”很像,這么一解釋倒也說得通。
荊軻在戰(zhàn)國時期也是個不得志的人,他從齊國出走,四處游歷,來到衛(wèi)國,然后自己就給自己改了名字叫荊軻。那會兒改名也挺方便的,到一個國家,直接說自己的新名字就好也不用查身份證什么的。然而能夠發(fā)生后面那段故事,這荊軻必然有過人之處。他喜好讀書擊劍,為人又很仗義,這樣的人行走江湖很容易結(jié)交好友。而這些好友就是你日后的人脈,可以促你成就大業(yè),不然就是使你留名千古,可見這人脈關(guān)系自古就很有用啊。
使荊軻的命運發(fā)生轉(zhuǎn)變的地方是燕國,那個人是田光。本來荊軻都快成為一個放蕩不羈的浪子了,在集市上跟一狗屠戶拼酒,跟一樂師高漸離合奏。但是偏偏遇上了這田光,不巧的是這田光還認定了這荊軻是個可塑之才,硬是在燕國危急關(guān)頭將他推薦給了太子丹,然后田光還自殺了。這逼得荊軻不得不去見太子丹,為其效力,順便給他帶個死訊。這也間接注定了荊軻最后的悲劇命運啊。
秦時明月蓋聶為什么殺荊軻
蓋聶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荊軻刺殺秦王之前認識蓋聶。史書記載荊軻刺殺失敗后死于秦國宮殿,先是被秦王拔劍刺傷后被秦王身邊侍衛(wèi)所殺。蓋聶并不是秦王的侍衛(wèi),雖然沒有資料否定,但是也不可能成為秦國的侍衛(wèi)啊,除非蓋聶也想刺殺秦王。
蓋聶殺死荊軻在歷史上屬于杜撰。但是秦時明月里編撰了這一個情節(jié)。蓋聶是天下第一劍士,武藝高于衛(wèi)莊,在秦王身邊擔(dān)任貼身侍衛(wèi)。荊軻刺殺秦王的消息被蓋聶得知。蓋聶告訴荊軻,如果荊軻能一次擊殺成功,蓋聶不阻攔,但是如果沒把握僅有的一次機會,蓋聶將不得不誅殺荊軻。他這樣既不違背侍衛(wèi)保護秦王的職責(zé)又不辜負天下人弒秦的愿望。
荊軻到了秦王面前使用他的獨門劍術(shù),驚天十八劍,可惜他刺殺卻被衛(wèi)莊暗中阻擾失去了唯一的機會,秦王命令蓋聶誅殺刺客,蓋聶用萬里飄一劍殺死了荊軻。
秦時明月里并沒有直接詳細敘述蓋聶殺死荊軻的事,而是通過墨家人對荊天明的談話。編劇把這一真相處理得非常巧妙,讓眾人猜測揣謀,到底荊軻是怎么死的,蓋聶又為什么要殺死荊軻。蓋聶并非貪圖功名之人,有一種解釋可能比較客觀:蓋聶并不完全否定秦王的政績,認為天下統(tǒng)一好過各國分裂戰(zhàn)亂流離。所以蓋聶心里是希望秦王活著的吧。這也許是他為什么最后選擇了保護秦王,殺死荊軻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