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和秦孝公是什么關系 秦穆公和商鞅關系怎樣
秦穆公和秦孝公,他們之間有怎樣的牽絆,他們?yōu)楹伪缓笕瞬⒘谐鰜硪宰髡勝Y,他們又分別對秦國做出了什么貢獻,對秦國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我們且一一道來。
秦穆公可說是秦孝公的祖先,穆公的君主時代遠遠早于孝公的,但似乎孝公執(zhí)政的時間卻比穆公長一些,據(jù)粗略統(tǒng)計,孝公在位40余年,而穆公在位不足40年。
那在秦穆公君主時代,他確實是對秦國做出了重大貢獻的,首先他收復了西戎小國,其次他滅掉了當時的大國晉國,使得秦國的國力和邊界一夕之間都得到了提升和擴大,為秦國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且培養(yǎng)了一批良臣武將。
那么孝公又有何不同之處,在那么多的秦國君主中也能占有一定的地位呢?首先從最具有明顯意義的標識來說,在秦孝公以前,秦國的歷代君主都是自稱為公,而在秦孝公之后,秦國的君主改公為王,其實從稱呼的改變便能看出秦國的國力在孝公時代是有了質(zhì)的改變,終于達到了可以封王的級別,秦國在孝公之后在諸侯國中占據(jù)了重要的政治地位,以致于各國不再小覷秦國,并且能承認秦國作為一方霸主的地位。
不論是穆公,還是孝公,他們所處的時代都是人才輩出的,這邊最為有名的莫過孝公時代的商鞅變法,通過商鞅變法一改秦國的弱國地位,大興農(nóng)業(yè),讓民生得以休息,加強集權(quán),讓君主的權(quán)利最大化,這對后期的始皇大業(yè)在一定程度上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秦穆公和商鞅是什么關系
商鞅是秦國時代中非常重要的一代謀臣,從秦朝制度上進行根本性的變更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是推動秦國向前發(fā)展的重要助力,有些人可能并不清楚他效忠的君主是哪位,甚至有些人誤認為商鞅的君主是秦穆公。
這里必須要做一點澄清,秦穆公時代的謀臣并沒有商鞅,商鞅出生時,早已不是秦穆公時代,準確來說,那時的秦穆公早已成為亡魂了,當然商鞅是輔助了秦國的兩代君主的,這點是肯定的,這兩代君主分別是秦孝公和秦惠文王。
那為什么有人一定要將秦穆公和商鞅這兩個名字放在一起呢?他們既不是出生在同一個朝代,也沒有什么姻親關系,甚至是不同國家的人,難道是筆誤么?
筆誤這點是可以排除掉的,既然非筆誤,那我們就來探究下二人的政績,看從政績方向來看可否看出此二人的聯(lián)系,我們從遠到近這個時間軸來看,首先看看秦穆公。
秦穆公在歷史上,被后世評價最具有意義的政績便是開創(chuàng)了任用非本國大臣的先河,原來的秦朝一心不相信外人,非秦國人不可任用,這點在秦穆公時代被打開,并被全新詮釋,如由余等大臣就非秦國人,但一樣具備大才干之人,正因為穆公的敢于啟用,才最終完成了消滅晉國的霸業(yè)。
商鞅呢?他不光是延續(xù)了穆公的任用他國之人,并且是新建了制度,建立了平等的仕途,也建立了皇族與庶民同罪的刑法,這點上來說,商鞅變法是延續(xù)穆公的觀念,并加以擴大和規(guī)范化。
秦穆公謂伯樂思想解密
伯樂何解?其實伯樂的本意是指一個人,是一個職位為馬夫的人,他有著過人的眼光,能察旁人所不能察,具有遠見性,十分善于發(fā)現(xiàn)好的馬,這種馬被稱為千里馬。
謂,是什么意思呢?有三層意思,第一個是被稱為;第二個是告訴,對......說;第三個是評論。
那這里秦穆公謂伯樂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是第二層意思,全句翻譯過來便是秦穆公對伯樂說,而歷史上確實是有這層典故的,伯樂孫陽也的確是在秦穆公時代出現(xiàn)的人,故事的大體意思是秦穆公想尋找好的馬匹以備戰(zhàn)爭之需,為此他請教了孫陽,問他子孫里是否有識馬之人,孫陽給他引薦了一個人,九方皋,說得此人十分有才,當九方皋為秦穆公尋的馬匹是對秦穆公說是一匹黃色的馬,但當秦穆公親眼所見,卻發(fā)現(xiàn)這匹馬并非黃色而是黑色,他大怒去責問孫陽,孫陽長嘆一聲說,這才是九方皋,觀馬已不在乎外表而只在乎其內(nèi)在,真高人也,最終秦穆公親自驗證了此馬果然不同凡響,是匹好馬。
但我卻覺得秦穆公謂伯樂是第一層意思,全句意思為秦穆公被稱為一名伯樂,何以見得呢?秦穆公作為一代良君,他有著慧眼識英雄的眼光,在他當政時期,便發(fā)現(xiàn)了孫陽、百里奚等有才之臣,并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加以任用,并最終消滅了晉國,完成了秦國歷史進程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