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乾隆帝為什么要閉關鎖國政策
乾隆帝為什么要閉關鎖國
閉關鎖國是國家為了所謂的自我保護而進行的,不與外界接觸的政策。它嚴格限制了我國多方面對外發(fā)展。
而閉關鎖國政策是從1757年開始的,當時乾隆皇帝頒布了“一口通商”的圣旨。而乾隆皇帝決定實施此政策,一來是覺得自己的國家物產豐富,不需要與外來的國家進行貿易等方面的交流;還有就是為了防止出現中外勢力之間勾結的問題。
在當時,清朝的勢力以及影響范圍都比較大,所以統治者產生了一種自大的心理,認為自己無所不有。另外在乾隆的眼里,雖然現在自己是強盛的,但是什么事情都是有變數的。為了防止由于對外交往而帶來的危險,乾隆皇帝選擇先一步出棋,實行排拒外來勢力的鎖國政策,以此來降低由于不確定因素導致的風險。
也許乾隆帝閉關鎖國這一決策的制定,有他獨特的立場與觀點,但是這一措施并不能解決這些存在的問題。與之相反的,這些問題會成為潛在的風險,總會有爆發(fā)的一天。畢竟不能為了保護當地經濟的發(fā)展,讓其免受外來力量的影響;防止中外反清勢力的聯系和西方殖民主義的滲透,就斷絕與外界的聯系。
乾隆帝閉關鎖國是一廂情愿的想法,為中國與外界的交流建立起了一道厚厚的墻,阻礙了自己的發(fā)展。因為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導致中國在后期與世界脫節(jié),遭受嚴重的屈辱。
閉關鎖國對經濟的影響
閉關鎖國對經濟的影響一方面是它的積極方面:閉關鎖國致使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無法入侵,國內小農經濟繁榮發(fā)展,封建生產關系牢固;國內經濟貿易往來繁榮,社會經濟穩(wěn)定。
閉關鎖國對經濟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它的消極方面:閉關鎖國使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無法發(fā)展起來,原始資本積累沒有辦法完成,國家的對外市場沒有成功地拓展,使國家逐漸與世界整體隔絕,資本主義在國家的發(fā)展被嚴重的阻礙;在西方國家進行工業(yè)革命的時候,中國沒有順應世界發(fā)展潮流,錯失了工業(yè)革命與先進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機會;因為在文化、科學上無法和世界接軌,我國的科學技術不再是世界領先水平,相應的國家經濟發(fā)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我國對外的經濟貿易主動權喪失,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yè)呈現滯后狀態(tài);社會整體的生產力發(fā)展被制約。
閉關鎖國對經濟的影響消極方面影響最為深遠,經濟發(fā)展的落后導致了后來的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中國,以至于我們民族在近代后期受到日本軍國主義的入侵,我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受到不可估量的損失,閉關鎖國導致落后,落后使我們挨打,閉關鎖國的影響告訴我們發(fā)展經濟不可以實行閉關鎖國,而是要緊跟世界發(fā)展的潮流。閉關鎖國導致中國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同時清政府的統治地位也岌岌可危,甚至于是華夏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所以先進的中國人認識到了不能閉門造車,相反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即在當前社會的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國家的對外政策應該是開放和包容,學習他國的先進知識,與我們的“精華”結合在一起,這樣國家才會不斷的向前發(fā)展。
閉關鎖國有哪些歷史教訓
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的危機,使得整個中國逐漸落后于西方,最后被西方殖民者凌辱。閉關鎖國的歷史教訓至今依然留在人們心中,激勵著人們要為中華民族的復興作出努力。
清朝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在當時雖然隔絕了國內反清勢力同國外反清勢力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清朝的統治。但是在清朝末年的時候,西方殖民者相繼入侵中國,中國屢屢打敗仗,簽訂了很多的不平等條約。
喪權辱國的歷史教訓就是閉關鎖國政策帶來的,清朝相繼同很多國家簽訂了不平等的條約。同英國簽訂的條約使得香港被割讓,同日本簽訂的條約使得臺灣被割讓,同俄國簽訂的條約使得北方三大塊地區(qū)被割讓。
閉關鎖國的歷史教訓有很多,比如不與世界交往就會被世界所拋棄。在明朝以前,唐宋元與世界交往,在世界上很有影響力。到了清朝的時候,清廷將整個國家封閉了起來。到了清末的時候,中國的很多方面都遠遠不如西方國家。
當時西方國家的武器都是火槍火炮,而中國的武器是冷兵器,冷兵器對戰(zhàn)火槍火炮,自然是要失敗的。西方國家實施了工業(yè)革命,一些生產都是使用機器進行。而中國的生產都是作坊式生產,都是純手工的。在各個方面,中國都被西方國家超過,當時的中國在西方人眼里就是最落后最愚昧的國家。
閉關鎖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清朝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這項政策的實施使得中國逐漸與世界脫軌,最后完全落后于西方國家。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時也是經過考慮的,包括朝中的一些大臣也是贊同這項議案。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也是有目的。
閉關鎖國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防范國內的反清勢力同南洋的反清勢力結合。清朝統治者是外來民族,加上后期土地兼并嚴重,在清朝的低層,很多走投無路的農民選擇了起義。而南洋各地的中華移民都是明朝時期過去的,因此一直以反清復明為己任。
閉關鎖國政策的目的之二是為了防范倭寇和歐洲殖民者的侵擾。倭寇在明朝的時候就侵擾我國的東南沿海,閉關鎖國政策可以防止國內的一些鉆營分子同倭寇勾結在一起。清朝時期,西方殖民者已經逐漸侵略到了東南亞,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也是考慮到防范這些西方殖民者。
清朝實行閉關鎖國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其蟻族式封建統治。清朝是關外的女真人入關建立的王朝,統治階級主要是滿人。低層的漢人平民長期受到政府的壓迫,對清朝產生了反抗情緒。
南洋的移民都是明末時期過去的,對清朝并無好感,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阻止了這些人同國內聯系。清廷也擔心西方殖民者支持漢人反清,因此阻絕西方人進入國內。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雖然對中國有害,但卻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清朝的封建統治。
閉關鎖國的時間是什么時候
提及閉關鎖國的時間,就要談及閉關鎖國的來歷。
閉關鎖國的時間要追溯到明成祖,明成祖在明初實行的海禁,嚴格規(guī)定了民間不得進行私人貿易,在明朝開國之后的很長時間內,中外貿易往來就有了“朝貢貿易”的限定?!俺曎Q易”是指政府把控對外貿易的形式,也就是說政府特許前來進貢的別國在來往過程中,可以攜帶部分商貨,在指定的區(qū)域中與本國做生意。明初沿襲了宋、元朝的制度。
在1367年,在黃渡鎮(zhèn)成立了第一個正式的市舶司。在1370年,由于市舶司距離南京過近,因此將其停罷,并于寧波、泉州及廣州三地另行設立市舶司。此后由于沿海不禁,再次關閉了對外口岸,并實施了海禁,直到永樂初年,又重新設立了浙、閩、粵三處市舶司。1405年由于諸番來華的次數逐漸增多,于是政府下令在這三處市舶司各自設立了專門接待來訪的別國商使。貢使團到達后,除可朝見皇帝,并進行貢品交換之外,還被允許在隸屬禮部的會同館與中國的商人進行固定規(guī)模的通商。
完全閉關鎖國的時間始于乾隆年間,也就是1757年,乾隆的圣旨從京城遍及到各省,圣旨中明令規(guī)定除廣州外,停止寧波、廈門等的一切對外貿易和交流,這就是人們熟知盛傳的“一口通商”,一直以來被視為中國近代進程落后于其他國家的根本禍患。
閉關鎖國的危害有哪些
清朝在落后的自然經濟中出現閉關鎖國,那么閉關鎖國的危害有哪些呢?
閉關鎖國的危害在于它限制了中外正當往來,遏制了商品經濟的蓬勃發(fā)展。早在明朝的中后時期,中國的經濟內部系統已經孕育出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商品經濟也隨之發(fā)展,遵循著這種歷史軌道的話,資本主義萌芽最終會生長成為真正的資本主義。但是,長期的重農政策以及閉關鎖國的危害使得萌芽無法沖破束縛,生長為與封建經濟不相符合的資本關系,而事實恰恰是封建經濟得到了廣闊的發(fā)展機會,商品經濟沒有得到發(fā)展反而落后。
這種做法不僅在當時遏制了歷史進程,同時對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也有著深遠的影響。這項政策不僅阻礙了中外友好的交流,同時對于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消極影響,關閉了向別國學習優(yōu)秀文化與技術的大門,而這本身便是一種作繭自縛的做法,使中國與發(fā)展隔絕,與世界隔絕。
清朝的封建統治者被封鎖在一個有限的小小天地中,沾沾自喜,從不睜眼看世界,極度缺乏發(fā)展和持續(xù)的眼光,頑固而守舊,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我國的閉塞,使得中國在這個時期始終處于滯留狀態(tài),在別國經濟蓬勃雄厚的發(fā)展中,我國大大落后于世界。閉關鎖國嚴重遏制了中國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以及進步。它阻礙了中國從農耕經濟向商業(yè)和工業(yè)經濟的邁進,使得原先地大物博的中國落后于西方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