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皇帝為何一生只能結一次婚?
俗話說,皇帝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意思是老婆多多。但是,雖然皇帝有這么多女人,一般一生也只能結一次婚,此即清代所謂“大婚”。不過,也有例外,如果皇帝離婚了,把已經成為皇后的老婆給廢黜了,或是死了老婆,有可能再結一次婚。
如清順治皇帝,因為原配博爾濟吉特氏“與朕志意不和”,降之為靜妃后,他又與另一個女人結了婚,這后一女人便是孝惠皇后。皇帝身邊的嬪妃再多,也是享受不到結婚排場的。順治皇帝,雖然他敢把原配給廢黜了,但對寵愛無比的董鄂妃,也只能悄悄地“迎接”進宮,而不是“迎娶”,連冊封都不敢逾制,冊封時“不設鹵簿,不奏樂,王、貝勒、貝子、公等,不次朝賀禮”。所以,做皇帝的女人,除了皇后外,其他都是二奶、三奶的份。
據唐代《開元禮》的規(guī)定,皇帝“納后”分為:祭告天地、臨軒命使、納采、問名、納吉、納征、告期、告廟、冊后、命使奉迎、同牢與合巹等儀式。
古人認為自然界存在的“神靈”主宰著人世間的一切,所以祭祀神靈便成為國家的頭等大事。“國之大事,唯祀與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在舉行婚禮前,亦必先祭告天地,其儀式主要為祭告圜丘(天神)與方澤(地神)。
臨軒命使,是皇帝在皇宮主殿冊命執(zhí)行婚禮使臣的儀式。在皇帝的婚禮中,使臣充當著重要的角色。唐代由正使、副使等使臣代表帝王與女家交往。
儀式開始后,先任命太尉(唐代“三公”之一,輔佐皇帝治理國家,沒有實際職掌)為正使,宗正卿(掌管皇族事務的官員)為副使。再由侍中(為門下省長官,職掌宣讀皇帝之命和禮儀之事)宣制(即皇帝之命):“納某官某氏女為皇后,命公等持節(jié)行納采等禮?!彪S后,授正使、副使節(jié)和制書。太尉、宗正卿等官員領命后,即乘輅車、率儀仗、鼓吹隊(但不吹奏),來往于皇宮與未來的后氏之家,為皇帝操辦婚禮。
納采儀是在后氏主人的家廟或正堂內舉行。納采前一天,守宮(亦作守宮令,職掌鋪設帳幕、氈褥、茶幾之事)要先于后氏家大門外右側設置一處供使者臨時歇息的帷帳。納采當天,太尉、宗正卿一行在帷帳內停息,由后氏家儐相(古代為主人接引賓客者)出門迎接。使者進入后氏家,向主人(后氏之父)宣讀皇帝制書。制書意為皇帝委派使臣向后氏主人請婚。主人接受制書后,還要向使臣回復答表,感謝皇帝的恩寵,表示同意婚事。
問名、納吉、納征、告期四儀,亦是正使、副使等使臣前往后氏家,通過制書詢問后氏之名、年齡,通告吉兆,授予禮物,通報成婚日期。后氏主人的答表則按制書內容或作答復。在皇帝贈予后氏主人的禮物中必定有大雁,以取雁飛南北、和于陰陽之意,喻指男女成婚。
告廟儀,系將皇帝納后之事及成婚日期祭告宗廟、祖先。
冊后,即冊封皇后的儀式。冊后儀亦由太尉、宗正卿等使臣在后氏家中舉行。因是冊封皇后,故儀式更為隆重。在舉行冊后儀時,仍要再次臨軒命使。冊后前一日,不僅要在后氏家大門外為使臣搭建臨時停息之所,尚舍局(官署名,職掌宮廷陳設、沐浴、燈燭、灑掃等事)還要在后氏的閨閣外為尚宮(尚舍局長官,屬宮中女官)搭建帷帳。冊封皇后這天,正使、副使等使臣先入后氏家大門外的停息之所,尚宮等女官則入內,進入閨閣外的帷帳之中。待通報主人,主人著朝服迎出大門外,向北行拜禮后,正、副使臣手捧賜封的典冊、備物等進入大門內。
儀式開始后,尚宮等女官先進入閨閣,侍奉后氏佩戴宮中事先送來的首飾,更換袆衣(皇后專用的禮服,上繡五色雉雞圖案)。在女官的引導下后氏出閣,站立于庭院之中,面朝北跪拜。正使向后氏宣讀冊文。冊文內容為皇帝命使臣冊封某女為皇后,冊文中有“導師道于六宮,作范儀于四?!敝Z,系要求皇后負責管理宮內的事務,成為天下的表率。宣讀冊文后,使臣向皇后授予典冊及寶綬(皇后的璽印和系于印紐上的絲帶,作為表示皇后身份的信物)。至此,后氏便正式成為皇后。隨后,她便以皇后的身份入座,接受在場官員們的拜禮。行拜禮后,尚儀(掌管宮廷禮儀起居的官員)向皇后跪奏:“禮畢。”皇后遂離開座位,由尚宮引回宮(即閨閣)。使臣則乘輅車回朝廷匯報。
命使奉迎,即使臣迎接皇后入宮的儀式。宮廷內,于當天黃昏后戒備。皇帝身著冠冕坐于殿上,五品以上官員站在東、西朝堂前,宮女、侍衛(wèi)則按上朝的儀式站立。奉迎使臣身著朝服,手持節(jié),乘輅車,率領儀仗到達皇后家大門外,侍衛(wèi)及出行儀仗在此列隊迎候。儀式開始后,主婦(皇后之母)先走出房外,站立于西側,面向南;奉迎皇后的文武官員則站立于大門外,文官在東,武官在西?;屎笥缮袑m引路,傅姆(為古代專門照顧、看護皇族、貴族子女的中年或老年婦女)引導出宮,登上堂屋。宮女等侍衛(wèi)則如同宮廷上朝儀式,侍奉在皇后身邊。使臣進入院內,向主人宣讀皇帝的制書,并宣布:“令月吉日某等承制,率職奉迎。”皇后遂登上重翟車(古代專為皇后乘坐的一種轎車),由女官、侍從引導,駛出大門外。使臣及百官各自乘車或騎馬,與儀仗、衛(wèi)隊簇擁著重翟車,浩浩蕩蕩駛入皇宮。
此時宮內早已陳設停當:在皇帝大殿門外東側,搭建一座皇后的臨時“寢宮”,面朝南;大殿內西南角搭建一座皇帝的帷帳,面向東,地上鋪有兩層席,陳設屏障。儀式所需的各種禮器、儀仗均已擺放、布置在特定的位置上。待皇后乘車進入宮中,鐘鼓齊鳴,以告知宮內外?;屎蟊徽埾萝嚭?,先入“寢宮”整理衣飾。再由女官引導到大殿門外,向西站立。官員奏請皇帝入座,女官隨后引導皇后進入大殿。隨后,再由皇帝在前引導,與皇后一起進入帷帳內。殿中省(唐代掌管皇帝衣物、用品及日常生活事物的機構)官員迅速在帷帳內擺設宴席?;实酃笆肿尰屎笕胂?,兩人一同坐下。帝、后在進食中,也有“同牢”、“合巹”儀。待宴飲完畢,尚宮先引導皇帝入東房,脫去冠冕,換上常服;再引導皇后入帷帳,更換服裝;最后,尚宮又引導皇帝進入帷帳。至此,婚禮結束。
后代皇帝的婚禮仍基本沿襲唐代的儀式和程序,只是在使臣人選、行禮的方式上有變化。清代皇帝的婚禮因皇后采用選秀的方式確定,其儀式中就無“問名”、“納吉”之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