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為何把周瑜寫成了氣小量狹之人?
稍微懂點歷史的人都知道三國演義和歷史是兩回事情。原因是由于歷史原因,南宋等朝代渴望統(tǒng)一北方的呼聲極很高,導致歷史中的文化和民眾的輿論偏袒諸葛亮這一邊。當然,羅貫中老先生的尊劉抵曹也不能算錯,畢竟演義寫的還是很精彩,比三國志耐味多了。所以對于這段歷史大家心中有數(shù)就好了。
《隆中對》是了解諸葛亮和一部《三國演義》的核心關(guān)鍵。這個大策劃的第一步就是“跨有荊、益”。荊州當時轄有九郡,包括了今日之兩湖全部和兩廣的北部,無論處于中國腹心的地理位置之重要,還是面積之廣大,都足以使“有志圖王者”“心搖旌迷”。赤壁一戰(zhàn)的核心問題就是決定荊州歸屬,連夷陵大戰(zhàn)也是因荊州易幟引發(fā)的。其中周瑜和諸葛亮又聯(lián)合又斗爭的故事,不但成為赤壁一役成敗的關(guān)鍵,而且還為決勝以后情節(jié)的發(fā)展增添了裊裊不絕的余韻,留下最著名的的警語,便是周瑜臨終前發(fā)出的感慨:“既生瑜而何生亮”。
用金庸小說的套語(“套語”為話本小說的語詞系統(tǒng)之一,頗近古意)來說,周瑜用盡心機謀害諸葛亮的種種打算失敗之后,應該取的正確態(tài)度是“學藝不精,技不如人,認栽?!焙螞r“小時候胖不算胖”,“退后一步天地寬”,“留得青山在”,“躲過初一,還有十五”等等,為自個想開點的說詞道理有的是,何至于氣死呢?
說氣小量狹,實在冤枉了歷史上的周瑜,《三國志》反而特別贊許過他的“性度恢宏,大率得人”,“惟與程普不睦?!迸崴芍]《三國志》引《江表傳》則補充說:“(程)普頗以年長,數(shù)陵侮瑜。瑜折節(jié)容下,終不與校。普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謹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瘯r人以其歉讓服人如此。”可見歷史上的周瑜和小說戲劇中的周瑜差別之大,遠勝于曹操。奇怪的是卻沒有熱心人替他翻案,后人作翻案文章,說不定也有勢利心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