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上最被人們所遺忘的頂級謀士!
提到三國智謀之士,你恐怕馬上腦海里想出一連串人物:郭嘉,諸葛亮,司馬懿,賈詡,龐統(tǒng)~~~~,如果三國看的不仔細,恐怕你絞盡腦汁也想不到有李儒這個人物,在三國演義里,這位真是個名副其實的邊緣化人物,但是在我看來,李儒你可能不重視,但是他在三國特別是前期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今天小編來分析分析。
據(jù)《后漢書·何皇后紀》和《資治通鑒·卷第五十九》記載,初平元年李儒為郎中令,曾被董卓派去毒死弘農(nóng)王(少帝)。演義中他是董卓的女婿、謀士,為董卓所親信,大小事宜均與之參謀,堪稱智囊。在《三國演義》電視劇中,你若仔細看就會發(fā)現(xiàn),每到重大問題決策的時候,董卓總要看著李儒的眼色和態(tài)度,然后再做決定,我覺得電視劇這個藝術處理非常好,真是展現(xiàn)了李儒對于董卓集團的重要性。
李儒堪稱是董卓集團的第一謀臣,甚至可以說是唯一智囊,他在董卓集團的地位,不亞于諸葛亮在劉備集團,周瑜在東吳集團的地位,是個至關重要的角色,董卓在三國前期橫行一時,可以說關鍵就是出于李儒的謀劃。何進為了除掉宦官集團,向各地方勢力下詔,讓他們帶兵進京,誅殺宦官集團(當然這個決策本身只能說明何進本身的決策失誤),于是“前將軍、鰲鄉(xiāng)侯、西涼刺史董卓,先為破黃巾無功,朝議將治其罪,因賄賂十常侍幸免;后又結托朝貴,遂任顯官,統(tǒng)西州大軍二十萬,常有不臣之心。是時得詔大喜,點起軍馬,陸續(xù)便行;使其婿中郎將牛輔守住陜西,自己卻帶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等提兵望洛陽進發(fā)”。
但是這個時候,李儒就站出來出了他的第一個重要決策,他說:“今雖奉詔,中間多有暗昧。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順,大事可圖。”這很了不起,因為,“奉詔”,指的是奉皇帝的書面命令。還是被動性的,皇帝讓你發(fā)兵,你才發(fā)兵,而且呢,你即使帶兵進京,還是多少讓人嫌疑,但是“上表”就不一樣,上表指的古代的臣子向君主遞交的一種奏本的格式,但是和后來的題本不一樣,內(nèi)容要求更加規(guī)范。是正式性的向朝廷表白自己的意圖。是你是主動幫皇室除亂黨,而且你主動向朝廷“上表”,更能得到名正言順的大義名分,讓你的向京師進軍有了所謂的合法性。從這點看,李儒確實不簡單,考慮問題非常周到。
李儒第一個計謀非常重要,他奠定了董卓篡權的第一步,而他的第二次重要決策就可以說對整個三國歷史起到了極大推動作用了,(卓)私謂李儒曰:“吾欲廢帝立陳留王,何如?”董卓想廢漢帝改立陳留王,但是他又不敢下決心,又來問李儒,李儒說的非常好“今朝廷無主,不就此時行事,遲則有變矣。來日于溫明園中,召集百官,諭以廢立;有不從者斬之,則威權之行,正在今日”,不僅肯定了董卓的想法,還詳細說明了這樣做的益處,于是,董卓就按部就班的實施這套方案,結果“諸官聽罷,不敢出聲”,董卓確實達到了威懾朝廷的作用。
李儒的第三次決策也很是重要,這次決策讓董卓集團得到了三國第一猛將呂布,董卓甚愛呂布之勇,甚至說“吾觀呂布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慮天下哉!”這樣的話,這時候手下將領李肅就獻計說以金銀珠寶,特別是赤兔寶馬來收買呂布,聽到這話,董卓馬上就問李儒“此言可乎?”,李儒回答的非常干脆也很精彩:“主公欲取天下,何惜一馬!”多么精彩的一句,他告訴董卓,既然要收買勇士奪取天下,就不能只可惜一匹寶馬,結果卓欣然與之,更與黃金一千兩、明珠數(shù)十顆、玉帶一條。最后呢,不出所料,呂布果然投靠到董卓帳下,成了董卓的義子,為他立下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