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書法極品作品《蘭亭序》真跡在哪里
《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歷代書法界將其奉為極品。這幅作品,據(jù)說是王羲之酒后揮筆一氣呵成。以后王羲之雖然又多次重寫,但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為此,他曾感嘆:“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惫仕救藢ζ湟彩终湎?,作為傳家之寶一直傳到第七代孫王法極。不過,《蘭亭序》真跡最終還是沒有逃脫落入帝王家的命運,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得,并在他去世后作為陪葬,埋進昭陵,從此下落不明。這也成為后人不斷探尋的一個謎。
珍藏寺廟衍生幾多典故
王法極法號智永,他繼承了王羲之的衣缽,精勤書法,尤工草書。據(jù)傳,著名的“永字八法”就是由他所創(chuàng),他所寫的《真草千字文》也一直流傳至今。智永在浙江紹興的云門寺出家,云門寺的前身本為王獻之的舊宅,傳為王獻之隱居練字之所。因智永及其侄子惠欣都曾在這里出家為僧,且二人都為書法大家,所以云門寺曾被賜名為永欣寺。智永在云門寺駐寺臨書30年,留下了不少與書法有關的傳說。
據(jù)說智永練字時,筆頭禿了,就取下丟進一個大竹筐。時間一久,積了整整十大筐禿筆頭,智永便在寺前的空地挖了一個深坑,把所有破筆頭埋在土里,砌成墳冢,稱之為“退筆?!?,這就是“退筆成?!钡涔实膩碓?。由于智永的字寫得好,前來求他寫字和題匾的人絡繹不絕。
以致寺內(nèi)的木門檻也被踏穿,不得不用鐵皮把它裹起來,“鐵門限”的典故就由此而來?!短m亭序》的真跡,一直被智永珍藏,臨去世時將其傳給弟子辯才。辯才博學多才,精于琴棋書畫,尤其精于書法。他得到《蘭亭序》后,十分珍視,秘不示人,在自己居住的房間房梁上掏了一個暗龕,專門用來珍藏《蘭亭序》。
那時的皇帝正是唐太宗,酷愛書法藝術,對王羲之的墨寶更是情有獨鐘,每每得一真跡,便視若珍寶,唯恐失卻。他先后三次將辯才請到長安,熱情款待,同時詢問《蘭亭序》下落。但無論李世民怎樣百般盛情,辯才只是裝憨作癡,推說自己侍候先師智永時確實見過《蘭亭序》,但經(jīng)過幾十年的戰(zhàn)亂,早已不知去向。唐太宗無奈,只得改派監(jiān)察御史蕭翼去智取。
蕭翼是梁元帝蕭繹的曾孫,為人狡黠多詐。他向唐太宗提出兩個要求:一是不要公開派他去,二是請?zhí)铺诮杞o他幾件“二王”(王羲之和王獻之)的真跡字帖,以便見機行事。唐太宗欣然答應他的要求,由此上演了一出“蕭翼賺(編者注:誑騙)蘭亭”的活劇。
連出三招御史騙帖獻唐王
唐人何延之的《蘭亭記》記載,蕭翼為騙取《蘭亭序》,用了三招。第一招:套近乎。蕭翼受命后,裝扮成書生模樣,接近辯才。初次見面,兩人一見如故,下棋、彈琴、談詩論文;辯才還命人打開新釀的酒待客,酒酣耳熱之際,二人詩酒唱和,通宵達旦,一直玩到天亮,頗有相知恨晚之感。就這樣,第一次見面,蕭翼就獲取了辯才的信任。
第二招:激將法。蕭翼知道,辯才肯定是不會承認私藏《蘭亭序》的,只有想辦法讓他自己主動拿出來。一天,蕭翼拿了一幅自己臨摹的梁元帝畫《職貢圖》給辯才看,并就此談論起了書畫。蕭翼說,自己自幼跟父親練習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現(xiàn)在雖然流落他鄉(xiāng),但身邊還珍藏了幾幅“二王”真跡。辯才聽后,趕忙請他拿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