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百萬大軍回師 項羽、劉邦能掀翻大秦帝嗎?
自周平王東遷洛邑后,歷史來到了春秋戰(zhàn)國階段。對于地處西部邊陲的秦國,雖然在春秋時期難以逐鹿中原。不過,帶著貧弱和被中原國家的歧視,秦國在戰(zhàn)國時期推行了商鞅變法,一躍成為戰(zhàn)國七雄中的霸主。等到約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正式成為秦國的最后一位國君。對于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一方面是自己舉賢任能,重用了李斯、王翦等文臣武將。另一方面,踩在了秦昭襄王等前六代國君的肩膀上,秦王嬴政只用了十年時間就橫掃了齊楚燕魏趙韓六個國家,完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統(tǒng),并讓自己從秦王晉升為秦始皇。
對于大秦帝國,其可以消滅六國,結(jié)束戰(zhàn)國的割據(jù)局面,主要還是依賴著戰(zhàn)斗力一流的百萬雄師。就秦朝的軍隊數(shù)量,考慮到在王翦吞并楚國的時候就帶著六十萬大軍,其總數(shù)應當在80萬——100萬之間。不過,在公元前208年,隨著秦始皇的駕崩和秦二世胡亥以及趙高的為非作歹,大秦帝國處在風雨飄搖的險境上。先是陳勝吳廣為代表的大澤鄉(xiāng)起義,再是六國傳統(tǒng)貴族的群起而攻。尤其是楚國貴族后代項羽的崛起,給了秦朝以致命一擊。
公元前208年9月,秦朝大將章邯帶著三十萬大軍將趙王歇與張耳打的抱頭鼠竄。并在巨鹿這個地方,秦軍將趙王圍得水泄不通。不過,秦軍在當年十二月遇到了最大克星——項羽。一場破釜沉舟的不留后路,項羽帶著楚國軍隊將秦國三十萬大軍盡數(shù)打散。自此之后,秦軍連戰(zhàn)連敗,逐漸失去了抵抗的勇氣。公元前207年,面對秦朝大將章邯率領的二十萬投降秦軍,項羽選擇了一場復仇式的坑殺。如同白起坑殺數(shù)十萬趙國士兵一樣,這一次坑殺后,秦國統(tǒng)一天下的百萬大軍可謂消失殆盡。公元前206年,劉邦攻占咸陽,標志著秦朝時代的徹底終結(jié)。據(jù)傳,項羽一把火將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宮燒掉,讓秦王朝的歷史沉浸在了灰燼中。
行文至此,可能很多人要問了,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的百萬大軍在哪里呢,為何不是這些軍隊去對抗項羽、劉邦等人,而是指派奴隸為主的士兵來送死呢?對此,在秦國完成大一統(tǒng)戰(zhàn)爭后,秦始皇并沒有就此停手。為了進一步擴大大秦帝國的版圖,解決邊境的不穩(wěn)定因素。秦朝主力軍隊分為兩大集團:一是蒙恬率領的三十萬大軍,主要在長城地區(qū)防御匈奴;二是屠睢率領的五十萬大軍,用來平定嶺南地區(qū)。
其中,最精銳的長城軍團為什么有沒有參與到秦末戰(zhàn)爭,在歷史上存在較大爭議。除了本文提到的王離、蘇角率領長城軍隊參戰(zhàn)的說法,還有一種觀點是王離當時從北方帶來的并非長城軍團,長城軍團的主力始終未曾參戰(zhàn)。因為該軍團對蒙恬、扶蘇極為忠誠,由于二人冤死,不服秦二世胡亥,所以拒絕參戰(zhàn)。至于百越地區(qū)的嶺南軍隊沒有參與到秦末戰(zhàn)爭,司馬遷在《史記》中指出是因為屠睢臨終前叛變了,并且交代繼任者趙佗接任后毀壞連接北上通路,自行建國。
最后,或許是秦始皇臨終時要求這兩支軍團以鎮(zhèn)守邊疆為第一要務,大秦帝國的80萬大軍基本上沒有班師救援咸陽,導致秦朝難以抵抗項羽、劉邦等人的進攻,從而迅速走向了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