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差點兒尸骨無存 關鍵時刻幸虧有獄卒隗順
歷史大多為大人物所書寫,但如果你翻開史書,你會發(fā)現(xiàn)那些小人物的不可或缺。他們不經(jīng)意的舉動或想法無意識的改變了大人物的命運和成歷史的走向,這才變成我們現(xiàn)在可以看到的模樣。
隗順,生卒年不詳,南宋首都臨安的獄卒。為什么忽然提起這個小小的獄卒呢?這就要從南宋高宗紹興年間說起,也就是民族英雄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遇害的那一年。岳飛在大理寺獄中被害,岳云和張憲被斬首。岳飛只留下八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岳飛的死訊傳出,百姓們?yōu)橹奁饑蟪紓優(yōu)榇俗镁茟c賀。而隗順那時正好是監(jiān)獄里一名默默無聞的獄卒,他為人忠義,對岳飛又一向仰慕,于是在岳飛死后,他冒著生命危險將其遺體連夜背出城外,偷埋在九曲叢祠旁。為了日后能夠找到,他又把岳飛身上佩帶過的玉環(huán)系在其遺體腰下,還在墳前栽了兩棵桔樹。正史記載得很簡單:“岳鄂王死,獄卒隗順負其尸,逾城葬于九曲叢祠?!?/p>
他一直死守這個秘密,他堅信終有一天會有人為岳飛平反。但后來他還是沒有等到那一天,所以他在臨終時囑咐他的兒子:“岳飛系冤死,其遺體異時朝廷必求,求而不獲,必懸官賞,子以是告矣?!?20年后,即紹興三十二年,宋孝宗趙慎為順應民意,特為岳飛澄冤昭雪,并以500貫白銀的高價征尋岳飛的遺體。隨后隗順的兒子把藏尸的真相告知官府,岳飛的遺骨才得以遷葬杭州,就是現(xiàn)在杭州西湖畔的"宋岳鄂王墓"。
(如今的宋岳鄂王墓)
不過我總覺得西湖旁也該為隗順塑像,不然總覺得讓人遺憾了不少,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呢?不僅因為要不是隗順,我們今天恐怕就不能憑吊岳飛的真正遺體,還因為是通過隗順我們才知道了當年那個統(tǒng)治階級專制時岳飛含冤而死時,普通老百姓的真實反應是。在那個黑暗昏庸的南宋,好在還有有隗順這樣一個小獄卒,為那時的社會保護了良知。
隗順是個真男人,明大義知事理有勇氣。朝廷上很多做官的,面對趙老九和秦檜的淫威都噤若寒蟬呢。隗順在做這事的時候沒有想著子孫會因此得到回報,更不會想到自己會因這件事而在史冊上留下一筆。他不是個大人物,但是卻把他能做的都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