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紂渡河地點(diǎn)的爭議 師渡孟津還是師渡汜水
武王伐紂,從哪里渡河?史書的記載是師渡孟渡:
“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師渡孟津”(《尚書·泰誓序》)。
“既戊午,師逾孟津”(《尚書·武成》)。
“十一年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史記·周本紀(jì)》p121)
而陳昌遠(yuǎn)先生在他的《從<利簋>談武王伐紂的幾個(gè)問題》(《河南師大學(xué)報(bào)》80.4)一文的第二部分卻提出了“師渡汜水”的說法。其主要理由是:孟津渡口河身狹窄,水流湍急,不易渡;而汜水渡口河身較寬,水流平穩(wěn),沙灘多,水又淺,容易渡。按夏、秋河汛,孟津渡口是不好渡過的。但冬天水淺河封,渡口河身狹窄,豈不反成為渡河的有利條件?按武王伐紂,兵抵孟津,時(shí)在丁已日,即周歷一月二十七日,殷歷臘月二十七日,離冬至只有兩天。天氣早已寒冷,大河已冰封。水流湍急的孟津渡口,早已變成平地。致使武王大軍的四千輛兵車,得于一日一夜間渡過大河。有沒有文獻(xiàn)可證呢?據(jù)《國語·周語》載:“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高亡?!?。
伯陽父說的“河竭”即大河冰封,河水不流。大河的冰封,給武王的渡河造成了有利條件。否則武王的四千輛兵車,是難于一日一夜間渡過大河的。職不是大河的冰封,即使在河身寬,水流穩(wěn),沙灘多,水又淺的汜水渡口,武王的四千輛兵車也給于一日一夜間渡過大河。陳先生只看到孟津渡口河身窄,水流湍急的一面;沒有想到孟津渡口還不冰封河竭的時(shí)候,因而提出“師渡汜水”說,可惜是站不住腳的。又《尚書·禹貢·正義》:“傳云地名,謂孟為地名耳。杜預(yù)云“孟津,河內(nèi)河陽縣南孟津也,在洛陽城北,都道所溱,古今常以為津。武王渡之,近世以來,呼為武濟(jì)”??勺C武王伐紂,是從孟津渡河北上的。此外,陳先生又以偃師縣名來歷,來證明武王是從“師渡汜水”的。他說:“如果武王伐紂從孟津不東進(jìn),絕對不會從東回師息戎”(p33)。陳先生的話其實(shí)也未必。難道武王不從孟津東進(jìn),就不能從東而回了嗎?我們認(rèn)為武王伐紂的進(jìn)軍和回師,并非一條路線。進(jìn)軍是從孟津渡河北上的,而回師是從滎陽汜水落石出渡河西上的。因?yàn)槲渫趸貛煹臅r(shí)候,已是四月份天氣(因?yàn)楫?dāng)年閏一個(gè)二月),正是黃河的桃汛期,正當(dāng)孟津渡口河水湍急的時(shí)候,所以武王選擇在滎陽汜水渡河西上,至亳殷,改亳殷為偃師。所以陳先生說不從孟津東進(jìn),就不能“從東回師息戎“的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從上年看來,我們認(rèn)為史書所載武王伐紂師渡孟津的說法,還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