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亚洲人人做人人爽|欧美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在线a免费播放a视频|亚洲免费AV在线

<source id="usrd9"><ins id="usrd9"></ins></source>

<form id="usrd9"><tr id="usrd9"></tr></form>
      1.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關羽水淹七軍由誰來承擔責任 是天災還是人禍?

        2017-03-09 07:01:17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三國中,于禁所統七軍約三萬余因遭遇大水襲擊失去戰(zhàn)斗力而為敵軍所覆沒。茲將此次因天災而造成的重大軍事災難的經過整理敘述如下: 一、襄

        三國中,于禁所統七軍約三萬余因遭遇大水襲擊失去戰(zhàn)斗力而為敵軍所覆沒。茲將此次因天災而造成的重大軍事災難的經過整理敘述如下:

        一、襄樊之戰(zhàn)的戰(zhàn)前形勢

        襄樊,自江陵戰(zhàn)役失利之后,就一直是曹魏國家最重要的三大戰(zhàn)略支持點之一,其作用是防御來自荊州方向的威脅。其守將前期是曹魏名將樂進;約自217年,魏屬荊州——襄樊地區(qū)之守衛(wèi)由大將曹仁(征南將軍,假節(jié))擔任。劉備集團:公元219年,劉備接連奪取漢中、上庸,極大地改善了劉備集團的戰(zhàn)略形勢,形成了從上庸、南郡兩個方向夾擊襄樊的態(tài)勢。曹魏的襄樊地區(qū)漸呈孤立突出之態(tài)。對劉備集團來說,如果攻下襄樊,則能將漢中與荊州兩大戰(zhàn)略區(qū)通過上庸、襄樊直接連成一氣,扭轉劉備集團兩大戰(zhàn)略前沿區(qū)——漢中、荊州——相隔千里、互相不能呼應的不利局面。在此基礎上,就有可能實現從漢中、襄樊兩路配合進攻曹魏(即俗稱之“隆中對”)。因此,攻取襄樊的戰(zhàn)略價值之高,不言而喻。

        關羽方面:劉備、諸葛亮、張飛入川以之后,關羽自214年擔綱鎮(zhèn)守荊州以來,該部沒有發(fā)生什么戰(zhàn)斗,軍力恢復較快,至219年,擁有約五萬軍隊,其中約有近兩萬水軍,在水網密布的荊州地區(qū)對曹魏作戰(zhàn),機動力強,擁有一定的優(yōu)勢。曹操集團西部戰(zhàn)線:公元219年,漢中戰(zhàn)役失利,曹魏西線處于守勢,由于漢中的威脅,西線的軍力被牽制于長安,而失去機動。曹操集團東部戰(zhàn)線:公元217年,孫曹第二次濡須口之戰(zhàn),曹孫雙方重兵云集于合肥方向,雖未發(fā)生大戰(zhàn),亦有一定的損耗。219年七月,孫權又攻合肥。曹操集團中部戰(zhàn)線:公元218年,許昌暴發(fā)耿紀之亂,王必平之。宛城侯音叛亂,襄樊主帥曹仁率兵平叛,歷時約近半年,至219年正月,方平。

        可見,公元219年,曹魏襄樊地區(qū)兵力空虛(曹仁樊城兵數千,襄陽呂常估計兵更少),且態(tài)勢孤立、突出,十分不利。是年,劉備在漢中悍然稱王,于是,長期處于弱勢屢屢遭人白眼的劉備集團歡欣鼓舞,士氣振奮;關羽身為荊州之主帥,劉備集團之重磅人物,感到攻取襄樊責無旁貸,乃積極備戰(zhàn)、躍躍欲試,意圖攻拔襄樊,為劉備集團建立不世之功。于是,一時間襄樊地區(qū)戰(zhàn)云密布,連遠在揚州的溫恢也聞到了戰(zhàn)爭的氣息。鑒于雨季來臨之后,荊州地區(qū)河道通暢,關羽水軍可以直達襄樊城下,溫恢分析到:現在水位暴漲,有利于關羽水軍進攻,而曹仁軍孤懸敵前,準備不足;若關羽乘機進攻,則有很大的憂患。

        二、七軍為水所沒及相關作戰(zhàn)經過

        公元219年七月,為大好形勢所鼓舞,關羽抓住絕好的出兵時機,留糜芳傅士仁守江陵、公安,自率荊州大軍水陸并進,發(fā)動了對襄樊的進攻。由于襄陽樊城之南兵力空虛,且無水軍,關羽水陸兩路軍勢如破竹,長驅直入,很快攻至襄陽樊城。曹操此時尚在長安,聞知關羽來攻,即速命曹仁軍在樊城地區(qū)組織軍力,指揮軍隊擊破來犯之關羽軍;同時,因襄樊兵力不足(兵不滿萬),又譴大將于禁率曹魏戰(zhàn)略預備軍“七軍”增援樊城,迎戰(zhàn)來敵。雙方各數萬兵力迅速在沔水之側、樊城之北展開,開始對戰(zhàn)。

        初戰(zhàn),曹軍局面占優(yōu),原屯于樊城的將軍龐德移至樊北戰(zhàn)場,親自與關羽交戰(zhàn),史載龐德曾以箭射中關羽的上額。龐德時常乘白馬,作戰(zhàn)英勇,關羽軍隊望而生畏??墒?,就在這時,發(fā)生了一樁意外的重大天災,徹底改變了戰(zhàn)局。進入八月之后,大雨連連,終于造成漢水泛出河道,大水磅礴而至,很快就淹沒了樊北戰(zhàn)場。雙方戰(zhàn)士緊急撤離,紛紛尋找避水場所。洪水漫堤之后,關羽水軍的近千艘戰(zhàn)船就成了決定戰(zhàn)役勝負的唯一因素。原本主要執(zhí)行在荊襄水網地帶實施軍隊機動,后勤補給或封鎖水面任務的這近千只戰(zhàn)船,因這場意外的大洪水,給關羽軍帶來了巨大的軍事利益。

        洪水中,關羽的軍隊一部分退到船上,一部分分散退至高地上。戰(zhàn)船基本不為洪水所禍,從而保留了很多的軍資,關羽水軍因此仍具有作戰(zhàn)能力;而于禁的軍隊沒有任何水面作戰(zhàn)工具,只能尋崗地、出露于水面的地形分散躲避,軍資也損失殆盡,不能繼續(xù)作戰(zhàn)。當然,雙方的士兵,也有因避水不及而淹斃的,但數量不多。

        如此千載難逢之有利局面,關羽豈能放過!于是,長期統率水軍的關羽,迅速出動戰(zhàn)船,一方面營救被水困住的那些本方軍隊,一方面以水軍主力向分散在各類高地上的曹魏軍發(fā)動進攻。這時,于禁軍隊已經不成隊伍,或三五成群,或幾十上百,躲在出露于水面之上各高地,已潰不成軍,失去了抵抗力。在于禁的命令下,全軍投降了;只有將軍龐德不屈,獨自力戰(zhàn)被俘(后被關羽殘忍地殺害)。

        于禁是三國時代曹魏集團的著名將領,史上對他的軍事能力評價很高。于禁被水淹之前軍功卓著,在整個三國史中也是罕有其匹的。然而,最終卻敗給了大自然。于禁在全軍失去戰(zhàn)斗力的情況下投降,按軍事通例,“非戰(zhàn)之過”,不應該受過多責備,曹魏集團上層對此態(tài)度也很明確。于禁的失敗,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特大軍事天災,并不是作戰(zhàn)的過錯,正因為如此,于禁的軍事聲望經此一大敗,仍然被公認為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等平齊。正規(guī)出版的各類軍史書籍,對于此戰(zhàn)的“天災”本質,都眾口一詞。有意思的是小說《三國演義》以此軍事天災為原型,經藝術加工,創(chuàng)作了“關云長水淹七軍”的膾炙人口的情節(jié),頗為生動,為后人所津津樂道。

        關羽經此一戰(zhàn),擒于禁斬龐德,一時威名大震(所謂“威震華夏”),這也是關羽一生中最值得驕傲的一次作戰(zhàn)經歷。縱觀關羽一生的軍事實踐,實在是一位“常敗將軍”啊。然而,這種天上掉下來的虛幻的成功,轉眼即逝,很快就過去了。上天對待于禁,實在太不公平;但上天對于關羽,卻還是公平的。隨后關羽分兵進攻被大水所包圍、岌岌可危的樊城和襄陽,卻久攻不克,頓兵于堅城之下,終于,關羽的兵勢從勝利的頂峰跌落下來,并一直跌落至全軍覆沒、身被擒殺的深淵。關羽軍隊先被隨后趕到戰(zhàn)場的徐晃所擊敗,然后又被東吳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大本營。關羽棄了水軍戰(zhàn)船,敗至麥城,最終身被東吳俘殺,成了一位至今仍頻頻為人們所扼腕嘆惜的悲劇人物。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