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轟烈烈的吳楚之亂 劉邦分封制的危害初步顯現(xiàn)
漢高帝劉邦搭建帝國大廈時,在地基上埋下了幾顆定時炸彈。漢初實施中央集權與分封諸侯的二元政治制度,這種混雜型的制度設計被證明是不高?的。在楚漢戰(zhàn)爭結束后,劉邦一方面積極鏟除異姓諸侯王,原本七個異姓諸侯王,被消滅了六個,只剩下長沙王吳芮。吳氏長沙國在傳五代后,因為第五代國君無后,最后被撤除。
劉邦不信任異姓諸侯王,同時又認為同姓諸侯王在拱衛(wèi)中央政權上,可以作為一支重要的力量,便在鏟除異姓諸侯的同時,又大力分封同姓諸侯王。呂后當權后,也分封呂氏子弟為諸侯王,隨著呂氏政權的垮臺,呂氏諸侯王全體覆沒。從此,只剩下劉氏皇族系統(tǒng)的同姓諸侯王了。
然而,天下并沒有由此太平。集地方軍、政、財于一身的地方諸侯,反而成為中央政府的一大?脅。同姓又如何呢?在權力面前,尚且可以父子反目、兄弟成仇,這樣一種以血緣為紐帶的中央與地方諸侯的關系,實際的根基是很脆弱的。
在這些地方諸侯中,吳國最為富饒,這得益于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吳王劉濞是漢高帝劉邦的侄兒,年輕時體格剽壯,在二十歲那年(公元前196年),英布起兵叛反,他便以騎兵軍官的身份,追隨劉邦討伐英布。劉濞作戰(zhàn)勇猛,得到皇帝的賞識,戰(zhàn)后劉邦封他為吳王,封國計有三郡五十三城。不過,劉邦很快就后悔了,因為他仔細看了侄兒的面相后,認定有反相,可是君無戲言,既然已經(jīng)任命了,只好說:“天下同姓本為一家人,你要小心謹慎,千萬不要有反叛之心?!眲㈠犃舜蟪砸惑@,趕緊頓首拜道:“不敢?!?/p>
吳國的豫章郡有銅山,當時漢帝國的貨幣政策并不嚴厲,劉濞便收羅了許多亡命之徒,私自鑄錢。同時,吳國地處東南沿海,劉濞又煮海水生產(chǎn)鹽。在古代鹽乃是暴利的商品,因此吳國的財富很快便積累起來,成為最富裕的封國。
漢文帝時,發(fā)生了一件慘劇,最終令劉濞對中央政府產(chǎn)生敵對心理。
劉濞的兒子,也是吳國太子進京朝見,陪皇太子劉啟喝酒、玩游戲。這時,兩人還都是小孩子,玩著玩著就鬧起來了。吳太子從小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在封國內(nèi),哪個人不讓著他呢,所以他習慣了,一生氣態(tài)度就有點傲慢??墒菂翘舆x錯了對象,坐在他面前的,可是皇太子?;侍觿⒑螄L被人怠慢過呢,一怒之下,拿起游戲用的臺盤,往吳太子的腦袋扔過去。這一扔,扔出人命了,吳太子當場被砸死。
吳太子的尸體被送回吳國,劉濞一看,這下子可氣炸了。他怒道:“天下同姓本為一家人,死在長安,就葬在長安好了,何必送回吳國?!庇职褏翘拥氖w送回長安。劉濞其實是對漢文帝抗議:你兒子打死我兒子了,你看著辦吧。漢文帝一看,沒話說了,自己的兒子打死人,理虧了,可是也不能殺人償命,把皇太子也殺了吧。
皇帝沒有吭聲,劉濞大怒,索性從此稱病,躲在吳國,不再上京城朝見。中央政府派人前去吳國調查,查清楚了,劉濞根本就沒生病,身體還很硬朗哩。司法官員要求將他捉拿治罪,可是漢文帝沒有同意。漢文帝心里明白,劉濞身體沒有病,可是有心病,這種怨恨的心結,不容易解開,所以網(wǎng)開一面,不僅沒將劉濞治罪,還派人送給他坐幾與拐杖,并交待說,他年紀大,路途遙遠,就不必來朝見了。
漢文帝劉恒與吳王劉濞是堂兄弟。當然,他這樣做的原因,也不全出自兄弟之誼,也是出于權謀。吳國富甲東南,坐擁地利,軍事力量頗強,在封國中有影響力,而且劉濞本人也是個出色的將領,萬一逼急了,說不定他還真會造反,倒不如示之皇恩浩蕩,讓他沒有造反的理由。只要等劉濞去世,那么兩個家族的恩怨,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煙消云散了。
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分封的諸侯國不僅沒有成為中央政權的拱衛(wèi)者,反而成了皇帝的一塊心病。
對于地方諸侯與中央政權之間的矛盾,當時的一些政治觀察家已經(jīng)看出苗頭,其中最有名的有兩人:賈誼與晁錯。
賈誼是漢代著名的政論家與文學家,他曾上《治安策》,強調“欲天下之治,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其著眼點,就是把大諸侯國分割成數(shù)個小諸侯國,以弱其力,這樣中央政府才能牢牢控制住這些封國。
與賈誼相比,晁錯更是鋒芒畢露。晁錯為人峭直刻深,他是太子家令,由于博學多才,能言善辯,深得太子劉啟的信任,被稱為“智囊”。他曾向多次上書漢文帝,涉及的內(nèi)容廣泛,也包括削諸侯的主張。
公元前164年,漢文帝終于邁出削藩的重大一步,將齊國分割為齊、濟北、菑川、膠東、膠西、濟南六個小諸侯國;淮南國分割為淮南、衡山、廬江三個小國。但是對于吳國,漢文帝采取謹慎的態(tài)度。他的想法,大概是想等到吳王劉濞去世后,再名正?順地分割吳國??墒怯媱澸s不上變化,劉濞還沒死,漢文帝先死了。
公元前156年,太子劉啟繼承皇位,是為漢景帝。漢景帝所器重的晁錯被提拔為御史大夫,如今位高權重,更深得皇帝的信任,晁錯不遺余力地鼓吹削藩論。他的說法是“天子不尊,宗廟不安”。
漢景帝不如父親文帝有深謀遠慮,且對吳國確有畏懼之心。他是殺死吳王劉濞親生兒子的罪魁元兇,雖然現(xiàn)在事過二十年了,可是吳王對他的怨恨心理,從沒有消除。在齊國被分割為六個小諸侯后,吳國成為最大的諸侯國,地位舉足輕重。晁錯估摸到漢景帝與吳王之間的矛盾不可調解,便大肆鼓吹吳王必反。他對漢景帝說:“吳王因為太子事件,稱病不朝,開礦山鑄錢,煮海水為鹽,收羅天下亡命之徒,陰謀作亂。他遲早要反的,削地也是反,不削地也是反;削地,他反得快,禍小;不削地,他反得遲,禍大?!?/p>
吳王是否真有謀反的想法,這個可能性還是比較小的。如果漢景帝能夠像漢文帝那樣,寬容一點,示以恩惠,估計吳王是很難反的。吳王已經(jīng)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耐心地等到他去世,吳國的問題就好解決了。
可是在晁錯的慫恿下,漢景帝迫不及待地大力削藩了。
吳王劉濞被揪出歷史問題:在文帝時假裝生病不朝。漢景帝開始現(xiàn)在清算歷史問題?削去其國豫章、會稽兩郡。這個決定,能不把劉濞逼反嗎?吳國總共就三個郡,削去兩個,而且這兩個郡,一個產(chǎn)銅,一個產(chǎn)鹽?,F(xiàn)在朝廷突然要翻歷史老賬,把吳國地盤削掉三分之二,讓它成為一個又小又窮的小國。要說歷史老賬,劉濞跟漢景帝也有一筆老賬,殺子之仇要怎么算,你是皇帝,我得罪不得,我蝸居在東南,不問朝廷事,可是這樣還不行,朝廷還要苦苦相逼,老子也有是有臉有面的人,斯可忍,孰不可忍呢?
被削地的還不僅是吳國,楚國被削一個郡,趙國被削一個郡,膠西國被削六個縣城。打擊面太大了,中央政府與地方諸侯的矛盾急劇擴?了。
激憤之中的吳王劉濞再也吞不下這口怨氣了,不反不行了。光憑吳國要跟中央政府對抗,那力量是不夠的。劉濞率先聯(lián)絡膠西王,告誡他說:“諸侯紛紛被削地,按理說,諸侯并無大罪,恐怕這背后不是只削地這么簡單了?!泵鞔_說明,朝廷的意圖乃是要鏟除地方諸侯。
膠西國是漢文帝分割齊國的產(chǎn)物。當年齊國被一分為六,在這六個諸侯王中,膠西王最為驍勇,而且他喜歡帶兵打仗,其余五個小諸侯都畏懼他,他實際上是諸齊的領袖。膠西王也是削藩政策的受害者,他被削減六城,所以劉濞派人前來游說,他很爽快地答應,與吳國一同起兵,對抗中央政府。
由于膠西王在諸齊地盤中的影響力,他很快就聯(lián)絡齊、濟北、菑川、膠東、濟南五個小諸侯,密謀共同發(fā)難。不過,有兩個小諸侯最終沒有加入反叛的行列。一個是齊國,齊王經(jīng)過反復考慮后,最后決定退出叛亂集團;另一個是濟北國,其國王被大臣所劫持,無法出兵。所以諸齊六國,最后參加叛亂的是膠西、菑川、膠東、濟南四國。
另外兩個參加叛亂的諸侯是楚國與趙國。這兩個諸侯國,也都是削藩政策的受害者,楚國被削東???、趙國被削河間郡。這樣,楚、趙、吳,加上諸齊中的四個諸侯,總計七個國家發(fā)動叛亂,因而史稱“七王之亂”。
七國之亂,與漢景帝、晁錯的削藩政策是緊密相關的。這七個國家中,有四個國家是直接被削去土地,另外三個國家與膠西國同屬于“諸齊”系統(tǒng)。除此之外的其他諸侯國,由于沒有被削地,并沒有響應叛軍。由此可見,七國之亂與漢景帝政策的不當有著必然的關系。當然,晁錯作為皇帝的“智囊”,負有很大的責任。
吳王劉濞下達命令:“寡人今年六十二歲,親自率軍作戰(zhàn),小兒子十四歲,也在士兵行列。國內(nèi)凡年齡上與寡人相同,下與小兒相同者,一律要出征?!本褪菂菄鴱氖臍q到六十二歲之間的男子,全部要應征入伍。這樣,劉?很快組建起一支多達二十萬人的軍隊。當然,征兵之所以能順利進行,還得益其治下寬松的政治環(huán)境。劉濞的吳國由于有銅、鹽之利,長期實行免征百姓賦稅的惠民政策。這一切仁政在中央政府看來,只是他收買人心的陰謀。
吳國與楚國是最大的兩個諸侯國,兩者合兵后,發(fā)布告諸侯書,宣布晁錯的罪狀,以清君側為名,與朝廷公然分裂對抗。但是此舉并沒有得到其他諸侯國的認同,吳楚聯(lián)手后,便進攻梁國,梁國不支持叛亂,引兵拒吳楚聯(lián)軍。劉濞在打仗上還是有一套本領。在棘壁之戰(zhàn)中,梁軍傷亡數(shù)萬人,被迫退守睢陽城。
膠西、膠東、菑川?濟南四國叛軍則攻打毀約的齊國,包圍臨淄城。而趙國則屯兵于西境,等待吳、楚聯(lián)軍前來會合,并秘密與匈奴聯(lián)絡,約請匈奴出兵。
面對七國突然其來的叛變,漢景帝措手不及。
其實晁錯在鼓吹削藩時,就預料到這種措施必定會引起諸侯王的強烈反對。他對諸侯的叛亂是有心理準備的,因而事變發(fā)生時,他是很鎮(zhèn)定的??墒菨h景帝卻非常緊張,不知怎么樣才好,他緊急召晁錯商議軍事。晁錯胸有成竹,他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而自己留守長安城。
晁錯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他自視過高了。長期以來,漢景帝對他的信任,讓他有點不知天高地?。史書說他“峭直刻深”,他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自以為是。他與袁盎是一對政敵,晁錯曾告發(fā)袁盎收受吳王賄賂,如今吳王叛變,他正好找到機會報復袁盎。袁盎得知消息后,先下手為強,密告漢景帝:“諸侯反叛的原因,就在于晁錯削奪其地。只要陛下能殺晁錯,赦免吳楚等七國,恢復其領土,那么可兵不血刃結束戰(zhàn)爭了?!?/p>
專制者的眼中只有利益,所謂伴君如伴虎是也。晁錯過高估計了自己在漢景帝心中的分量,其實他只是帝王的一只獵犬罷了,放出去與獅子搏斗,斗得贏就有利用價值,斗不贏就犧牲獵犬了。漢景帝最終決定犧牲晁錯,以此作?賭注。
皇帝派人召晁錯上朝,懵然無知的晁錯穿著上朝的衣服,卻被帶到東市,突然一群人將他拉下車,綁赴刑臺,宣布其罪狀,立即執(zhí)行死刑。這個自以為深得皇帝信任的人,現(xiàn)在才明白,他是多么微不足道,他為專制者擁有更大的權力而奔走,可是卻被拋棄了?;实鬯偷淖詈蠖Y物,是讓他死得痛苦不堪。他被處于腰斬,一截兩斷。幾分鐘前,他還是朝廷一手遮天的重臣,幾分鐘后,他已是一刀兩斷了。當然,皇帝還額外送了一份禮物,只是晁錯沒有看到,他的妻兒老母兄弟,無論老幼,全部砍頭了。
漢景帝感到一陣輕松。
可是反叛并沒有放下武器。在很多人看來,這說明了劉濞的造反是有陰謀的,并不僅僅是因為被削地??墒沁@里要說明的一點是,政治斗爭你死我活,往往是開弓沒有回頭箭的,就算七國就此罷兵,能保證朝廷不秋后算賬嗎?以前朝廷對付異姓諸侯王的手段,大家都心里有數(shù),現(xiàn)在輪到同姓諸侯王,朝廷的話信得過嗎?
劉濞不僅不投降,反而以“東帝”自居,公然與漢景帝分廷抗禮。
漢景帝犧牲了晁錯,可是顆粒無收,很失敗??磥砦┮坏霓k法,就是在戰(zhàn)場上一決雌雄了。他想起了父親臨終前的遺言,國家有危難時,可以任命周亞夫為統(tǒng)帥。周亞夫被提拔為太尉?即全國軍事力量最高長官。這位名將之后,能否續(xù)寫先父的傳奇呢?
周亞夫率三十六名將軍東進,對抗吳楚叛軍。在出發(fā)前,周亞夫對漢景帝說:“楚兵悍勇,難以爭鋒。請暫時放棄梁國,切斷叛軍的糧道,如此方可克敵制勝?!睗h景帝批準了周亞夫的作戰(zhàn)計劃。
周亞夫大軍抵達滎陽后,梁國正面臨吳楚叛軍巨大的軍事壓力,頻頻向朝廷告急,請求救援。然而周亞夫不為所動,他并沒有馬上實施救援梁國的作戰(zhàn)計劃,而是屯兵在昌邑,按兵不動。此時,梁王的告急書如雪片般地傳到京城,漢景帝不得不下詔給周亞夫,要求他立即解救梁國之圍。
奉行“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原則的周亞夫,拒絕執(zhí)行漢景帝的命令,仍然堅持自己的戰(zhàn)略方針,在昌邑挖深溝壘高墻,堅不出兵救梁。另一方面,周亞夫派輕騎兵部隊切斷吳、楚叛軍的后勤補給線。后勤補給線是戰(zhàn)爭的生命線,即使吳、楚士兵再驍勇,也不可能餓著肚皮作戰(zhàn)。很快,吳、楚聯(lián)軍的糧食供應出現(xiàn)了巨大的困難,饑荒開始蔓延。
梁國在外無援軍的情況下艱難地作戰(zhàn)。在梁國保衛(wèi)戰(zhàn)中,有兩個功不可沒的人,一個是老成持重的韓安國,另一個是勇猛善戰(zhàn)的張羽。在韓安國與張羽的出色指揮下,力挽狂瀾,苦撐危局。
吳王劉濞憂心忡忡,一方面攻梁受挫,另一方面后勤補給線被切斷。他決定在糧食斷絕之前,挫敗周亞夫,以扭轉困局。吳楚聯(lián)軍大舉進攻周亞夫駐屯的昌邑,周亞夫仍然堅守不出,叛軍企圖強攻,但每次均被漢軍擊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在進攻頻頻受阻的情況下,又面臨斷糧的困境,曾經(jīng)不可一世的吳軍終于露出疲態(tài)了,吳王劉濞不得不下令撤退。
在耐心的等待后,戰(zhàn)機終于出現(xiàn)了。
周亞夫判斷叛軍已是強弩之末了,他果斷地下令追擊,務必全殲叛軍。饑寒交加的吳、楚叛軍全無斗志,撤退成了一場大潰敗,損失的兵力,超過四萬人。在關鍵時刻,吳王劉濞自己先動搖了,他脫離大部隊,帶著數(shù)千名逃往丹徒,而楚王劉戊見大勢已去,心灰意冷,自殺身亡。
這一戰(zhàn)成為“七國之亂”戰(zhàn)爭的一個轉折點,也是關系到漢帝國命運的一場大會戰(zhàn)。如果從民心向背來看,其實吳王劉濞并不完全處于下風。漢帝國剛剛經(jīng)歷文帝的仁政時代,應該說百姓對朝廷還是比較支持的,但吳王劉濞統(tǒng)治吳國四十余年,根基很深,而且實行全免賦稅的政策,百姓也是得益匪淺。再從戰(zhàn)爭的原因來看,朝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可以說這些諸侯國是被逼反的,所以也不乏同情者。
漢軍的勝利,主要歸功于周亞夫的深謀遠慮。他的戰(zhàn)略思想十分明確,而且冒著很大的政治風險,不僅得罪梁王,也公然違抗皇帝的命令,但是最后的結果證明他的持重戰(zhàn)略是正確的。
吳王劉濞雖然驍勇,但軍事思想陳舊。首先,吳、楚聯(lián)軍進攻思路簡單,就是從東向西攻掠。吳國將軍吳祿伯曾勸諫說:“兵聚屯而西,無它奇道,難以立功?!本褪钦f,這種進攻思路,很容易被漢軍所扼制,應該要派出一路奇兵,沿江、淮而上,取淮南國、長沙國,出奇制勝,可是這個意見被劉濞否決了。其次,吳軍以步兵為主,而漢軍則以車騎部隊為主,步兵適合在山地作戰(zhàn),而車騎部隊適?在平原作戰(zhàn)。吳國有位將軍提議,吳軍應該從大戰(zhàn)略思想出發(fā),不要逐城爭奪,而應該放棄沿途的城池,急速西進,控制洛陽、敖倉,憑借山河之險,阻止?jié)h軍車騎部隊出關中,這樣便可以號令東部中原各諸侯。這個提議,也被劉濞輕易否決了。
在劉濞攻梁之戰(zhàn)的同時,吳國有一位奇才,取得了令人不可思議的戰(zhàn)績。這個奇才名叫周丘,但他卻沒有得到劉濞的重用。他很失望,就向劉濞提了個要求,要求給他一支符節(jié),可以單槍匹馬召集一支軍隊。果不其然,他憑此符節(jié),說降下邳城,得三萬人,繼而率這三萬人向北。攻下陽城后,他的軍隊居然達十萬人?多。這簡直是個奇跡。可是就在這時,他聽到劉濞敗逃的消息。這使他心灰意冷,加上積勞成疾,竟然背疽發(fā)作身亡。
由是可見,劉濞手下其實不乏將才,可惜他不能識才,也不能用才。在劉濞棄軍而逃后,吳、楚殘兵只得向漢軍投降,最大的諸侯國軍隊基本瓦解。劉濞最后逃到東越,漢朝派人賄賂東越人,最后東越人誘殺劉濞,將他的首級送到長安城。
吳王劉濞的叛亂,前后只有三個月的時間,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漢景帝的英明之處,就是記住父親文帝的最后遺囑,關鍵時刻,起用周亞夫,這是勝利的保證。
再來看看叛亂的另外兩個戰(zhàn)場?
一個是齊國戰(zhàn)場。由于齊王毀約,拒絕加入叛亂集團,齊國便成為膠西、菑川、膠東、濟南四個叛國的眼中釘,叛軍圍攻臨淄城,但久攻不下。漢景帝派將軍欒布率軍增援齊國,欒布大軍趕到后,解了臨淄城之圍。由于齊王事先曾經(jīng)與四國有叛亂的約定,欒布的大軍在擊退叛軍后,準備向齊王問罪,齊王在擔驚受怕中,服毒自殺。
參加叛亂的諸齊四王,深知朝廷必然要追究,與其被殺,還不如死得體面點。膠西王劉卬、菑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濟南王劉辟光先后自殺,四國之亂告結束。在諸齊六國中,只有濟北王由于受到大臣劫持,沒有參加?亂,后來朝廷赦免其罪。六個王,五個自殺,只有他一個活了下來。
另一個是趙國戰(zhàn)場。趙王劉遂原本屯兵西境,等待與吳楚兵團會師,不料吳楚聯(lián)軍竟然才三個月便被周亞夫打得大敗。漢景帝派將軍酈商率軍討伐趙國,趙王趕緊將兵力撤回到邯鄲,據(jù)城固守。酈商圍攻七個月,仍然沒能攻下邯鄲,此時欒布已經(jīng)取得伐齊的勝利,回師協(xié)助酈商攻趙。欒布采取引水灌城的戰(zhàn)術,終于摧毀邯鄲城的堅固城墻。趙王在漢軍殺進城之前,畏罪自殺。
這樣,“七國之亂”中的七王全部喪命,叛亂最終結束。這次動亂,是中央與地方諸侯權力的大洗牌,最終?中央政權的勝利而告終。這次事變,對漢代歷史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君主專制權力進一步擴大,地方諸侯權力進一步被壓縮,因而在漢景帝去世后,后繼者漢武帝終于將君主專制推向極致。